"校園民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小 |
小 |
||
行 2: | 行 2: | ||
==簡介== | ==簡介== | ||
− | + | 在1970年代之前,台灣年輕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校園民歌]]是[[1970年]]代之後在台灣興起的一類音樂。當時的台灣處在一個國內外動盪不安的情勢,引發大專知識青年對民族的反思。加上台灣的歌曲走向沒有發展出自我特色指一味抄襲或是模仿,因此興起了「唱自己的歌」。1971年3月12日開播的音樂節目《金曲獎》,由中國電視公司播出,主旨是鼓勵優良歌曲創作;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於是揭開校園民歌序幕的變點,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一片民歌運動。1981年至1983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這兩個節目帶動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 | |
+ | |||
+ | 在那個年代,無數的年輕學子用自己的歌喉唱出對於民族文化的追尋、鄉土的熱愛,唱出自己的歌曲,成為當時音樂的一股清流。著名事件為發生在淡江大學的[[李雙澤]][[淡江事件]],間接引發校園民歌的流行。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於 2014年9月28日 (日) 14:54 的修訂
簡介
在1970年代之前,台灣年輕人喜愛的音樂主流為西洋音樂,校園民歌是1970年代之後在台灣興起的一類音樂。當時的台灣處在一個國內外動盪不安的情勢,引發大專知識青年對民族的反思。加上台灣的歌曲走向沒有發展出自我特色指一味抄襲或是模仿,因此興起了「唱自己的歌」。1971年3月12日開播的音樂節目《金曲獎》,由中國電視公司播出,主旨是鼓勵優良歌曲創作;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唱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等現代詩譜曲的作品,被視為是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開始。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於是揭開校園民歌序幕的變點,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一片民歌運動。1981年至1983年,天鼎傳播公司製播歌詞歌曲創作比賽節目《大學城》,由台灣電視公司播出;這兩個節目帶動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
在那個年代,無數的年輕學子用自己的歌喉唱出對於民族文化的追尋、鄉土的熱愛,唱出自己的歌曲,成為當時音樂的一股清流。著名事件為發生在淡江大學的李雙澤淡江事件,間接引發校園民歌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