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灣砲台"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39: | 行 39: | ||
===品牌網站=== | ===品牌網站=== | ||
− | *[https://keelung-for-a-walk.com/zh/%e6%96%87%e5%8c%96/8462/ | + | *[https://keelung-for-a-walk.com/zh/%e6%96%87%e5%8c%96/8462/ 雨都漫步:【台灣文化】砲臺巡禮:近距離看見台灣史-基隆二沙灣砲臺] |
[[Category:景點]] | [[Category:景點]] |
於 2021年12月7日 (二) 01:38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簡介
二沙灣砲台,又稱為「海門天險」,砲台位於現今基隆中正公園二沙灣的山丘上,和同樣位居於基隆外海口的社寮砲台、白米甕砲台構成防禦網,保護基隆內、外海安全。砲台園區各有其特色,砲座、子牆均使用鐵水泥建造,也有仿製的古砲數座,不僅能眺望北海岸風景,也可漫步在園區步道欣賞周圍的動植物,享受森林浴。
歷史
- 清朝時期
- 二沙灣砲台興建於1841年(清道光20年),當時砲台是位於山下,在現今的基隆港邊,建造者是由當時台灣兵備道姚瑩所建立。而二沙灣砲台也同時發揮了它很大的效用,早在鴉片戰爭時,英國軍艦想進攻台灣的基隆港,作為根據地。但當時卻被鎮守在港邊的二沙灣砲台清兵所擊退,沒有達成佔領目的。
- 隨後在1884年的清法戰爭攻打基隆港時,二沙灣砲台卻不幸被法軍炸毀,喪失其功用。但是因為基隆港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港口,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是台灣海防的重要關鍵地區之一,所以台灣巡撫劉銘傳大約於1885年,在基隆港的山上又聘請了德國人監製新的砲台。
- 民國時期
- 在1979年,基隆市政府曾規劃整修二沙灣砲台,後來在1983年12月28日,評定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學術等重要價值,而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錄為國定古蹟,提供民眾參觀。
建築特色
二沙灣砲台的建築風格明顯可見,是以傳統的中式城門為基底,面朝基隆港口,且地勢極為險要,負責鞏固北台灣的海防,防止外敵入侵,所以又有「海門天險」之稱。全區總共分為兩區:營盤區、砲座區,作為北台灣防禦的設施之一;本座砲台特別之處,因軍事方面的考量,二沙灣砲台屬於「抱山式砲台」,而非一般砲台,如此設計的原因是可依山勢,有效預防炮彈擊中背海且地勢較低的營區,也能有助於監視外敵是否藉由基隆港入侵北台灣。
地圖
-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壽山路
- 前往:Google街景導覽
- OpenStreetMap: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