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子寮砲台"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關頁面)
行 3: 行 3:
  
 
==簡介==
 
==簡介==
 +
槓子寮砲台,又稱槓仔寮砲台,位於基隆市信義區,屬國定古蹟,興建於1900年左右,是日治時代的新式砲台之一,目的為監控八斗子的要塞基地。而「槓子」源於凱達格蘭族語「陷阱」之意,「寮」則是漢人加上去的,就是人們群居的地方;其地形險要,砲台依峙槓子寮山地勢而建,坐山面海,海拔高度150公尺,佔地面積近2公頃,整個砲台區樹木成蔭,有條小路可以到達砲台的最高點,視野可以遠眺至八斗子、基隆嶼、和平島、鼻頭角、金瓜石、九份等等的北部海岸,萬里無雲時甚至可以看到臺北101大樓,也因為槓子寮砲台地處交通不便,較晚被發現、整理,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近年來經修復完成後,現場使用殘蹟保存原則,以達到維護古蹟的真實性及完整性。
 +
 +
槓子寮砲台和大武崙砲台、二沙灣砲台,同列為國定古蹟,是日本時代基隆軍事的要塞砲台群之一。其稀有性非常高,建築結構非常完整且砲台有360度的炮軌,自由選擇發射角度,為基隆五大砲台唯一可見,還有觀測區與砲座區之間有「通話孔」,是為特色之一。
  
  
 
==歷史==
 
==歷史==
 +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東北方,砲台建造時間大約是西元1900年左右,因此在清領時期便早已有簡單的砲台存在,但是之後在日本時期有整修過,如今已成為新式砲台。砲台本身是防衛北海岸、監控基隆八斗子漁港的防衛基地。在清法戰爭之後,因為北部的煤礦資源豐富,引起了各國的注意,所以基隆北部的海岸防守十分重要,因此使得面對八斗子碧砂漁港的槓子寮跑台逐漸受到重視,槓子寮砲台地位持續提升,擁有北海岸第一線海防的重要地位。歷經清朝時期和日本時期兩個朝代的修建,直至民國時期,台灣光復後,國軍依然還持續使用此座砲台,作為軍事用途,砲台使用時間非常久遠,近十幾年來才廢棄不再使用,並且由政府公告,於民國87年六月二十三日,將槓子寮砲台列為省定關塞古蹟。
  
  
 +
==建築結構==
 +
槓子寮砲台的結構分為三層,由下而上分別為營盤區、營房及彈藥庫、砲座區。
 +
*最下層:營盤區,推測是指揮部所在。
 +
*中間層:營房、彈藥庫,以及坑道和通往砲台區的樓梯,牆壁厚度約一公尺,入門處還有檔牆,以避免流彈。
 +
*最頂層:砲座區,含6個砲座,下方還有挖入山壁的營房。原本有6門大砲,兩兩為一組,分別放置在三個砲盤區。
 +
 +
室內則為砲台建築,有少部分洞窟的營舍,無明顯特徵。
  
 
==景點資訊==
 
==景點資訊==
行 22: 行 33:
 
*[[獅球嶺砲台]]
 
*[[獅球嶺砲台]]
 
*[[社寮砲台]]
 
*[[社寮砲台]]
 +
 +
==參考資源==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91223000001 國家文化資產網:槓子寮砲台]
 +
*[https://youtu.be/uMeLFC3swYE 基隆.龍崗步道登台灣小百岳~槓子寮山,遊覽槓子寮砲台(國定古蹟) Tony Huang]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l4DRdptUY 百年國定古蹟 : 基隆槓子寮砲台 楊松烈]
 +
*[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3847.html 旅遊王TravelKing :槓子寮砲台]
 +
*[http://keelung-camera.tw/zh-TW/home/scenes/144 基隆市政府|隆來拍電影]
 +
*[https://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merge_pdf.hpg&dtd_id=12&type=g&sysid=D9805645&jid=79002356&vol=87070200&page=%E9%A0%8142 台灣省政府公告關塞古蹟]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於 2021年10月27日 (三) 07:45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簡介

槓子寮砲台,又稱槓仔寮砲台,位於基隆市信義區,屬國定古蹟,興建於1900年左右,是日治時代的新式砲台之一,目的為監控八斗子的要塞基地。而「槓子」源於凱達格蘭族語「陷阱」之意,「寮」則是漢人加上去的,就是人們群居的地方;其地形險要,砲台依峙槓子寮山地勢而建,坐山面海,海拔高度150公尺,佔地面積近2公頃,整個砲台區樹木成蔭,有條小路可以到達砲台的最高點,視野可以遠眺至八斗子、基隆嶼、和平島、鼻頭角、金瓜石、九份等等的北部海岸,萬里無雲時甚至可以看到臺北101大樓,也因為槓子寮砲台地處交通不便,較晚被發現、整理,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近年來經修復完成後,現場使用殘蹟保存原則,以達到維護古蹟的真實性及完整性。

槓子寮砲台和大武崙砲台、二沙灣砲台,同列為國定古蹟,是日本時代基隆軍事的要塞砲台群之一。其稀有性非常高,建築結構非常完整且砲台有360度的炮軌,自由選擇發射角度,為基隆五大砲台唯一可見,還有觀測區與砲座區之間有「通話孔」,是為特色之一。


歷史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東北方,砲台建造時間大約是西元1900年左右,因此在清領時期便早已有簡單的砲台存在,但是之後在日本時期有整修過,如今已成為新式砲台。砲台本身是防衛北海岸、監控基隆八斗子漁港的防衛基地。在清法戰爭之後,因為北部的煤礦資源豐富,引起了各國的注意,所以基隆北部的海岸防守十分重要,因此使得面對八斗子碧砂漁港的槓子寮跑台逐漸受到重視,槓子寮砲台地位持續提升,擁有北海岸第一線海防的重要地位。歷經清朝時期和日本時期兩個朝代的修建,直至民國時期,台灣光復後,國軍依然還持續使用此座砲台,作為軍事用途,砲台使用時間非常久遠,近十幾年來才廢棄不再使用,並且由政府公告,於民國87年六月二十三日,將槓子寮砲台列為省定關塞古蹟。


建築結構

槓子寮砲台的結構分為三層,由下而上分別為營盤區、營房及彈藥庫、砲座區。

  • 最下層:營盤區,推測是指揮部所在。
  • 中間層:營房、彈藥庫,以及坑道和通往砲台區的樓梯,牆壁厚度約一公尺,入門處還有檔牆,以避免流彈。
  • 最頂層:砲座區,含6個砲座,下方還有挖入山壁的營房。原本有6門大砲,兩兩為一組,分別放置在三個砲盤區。

室內則為砲台建築,有少部分洞窟的營舍,無明顯特徵。

景點資訊

交通資訊

相關頁面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