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三大廟宇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2年10月28日 (五) 11:23 由 區位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艋舺青山宮)

前往: 導覽搜尋

艋舺三大廟宇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艋舺龍山寺艋舺青山宮合稱艋舺三大廟宇,其中龍山寺是艋舺三大廟宇之首。

<gallery> Image:c01.jpeg|thumb|500px|left|艋舺三大廟宇

  • 讀取地圖中...


萬華,舊稱艋舺,與臺南安平及彰化鹿港並列清代臺灣三大城市之一,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稱,也是臺北最早發展的地區。從相關的清代古地圖及記載,「艋舺民居舖戶,約四五千家」,都說明了艋舺地區曾經的興盛。開墾艋舺地區的漢人以福建泉州安溪、三邑(晉江、南安、惠安)、同安三地移民為主,分別將其鄉土守護神帶進艋舺並建廟祭祀,如三邑人亦出資興建艋舺龍山寺供奉從晉江龍山寺分靈來台的觀音佛祖、安溪人信仰的「清水祖師」,以及惠安人信仰的「青山王」。而舊時的廟宇,不僅是開拓先人的心靈庇護所,更可說是當地的政經中心。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清朝中葉典型廟宇建築型態,乾隆55年(1790年)初建,於咸豐3年(1853年)遭焚毀重建,是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主神蓬萊祖師俗稱落鼻祖師,每次天災或有戰事前總會落鼻相告,異常靈驗。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第三級古蹟,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咸豐三年的頂下郊拚毀於戰火,同治六年重建祖師廟。後經屢次翻修,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格局完整,後殿供奉媽祖,前為三川殿、正殿,後殿毀於火災,尚未重建。

艋舺龍山寺

全國最知名的觀光景點,建於乾隆三年(1738)已有280年歷史精雕細琢美不勝收,這裏有台灣第一個轎頂式鐘鼓樓,第一個螺旋形藻井,第一對銅鑄龍柱,第一位彫刻家黃土水所雕的䆁迦像,是台灣神明及廟宇建築的百科全書。 在早期的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當時環境險惡,瘟疫肆虐,而漢人來台開墾時會祈求神明保佑,攜帶家鄉神明為庇護,開始在台灣開墾,福建泉州的三邑移民至台灣,於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且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台。

  龍山寺建立時,規模雄偉,建構雕塑精緻,經歷1815年大地震,1867年暴風雨侵襲,1919年棟樑遭白蟻蛀蝕,在當時由住持福智大師捐贈集資修復龍山寺,奠定龍山寺之規模。

  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台北大空襲,龍山寺遭受到轟炸,中殿全毀,唯獨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在蓮臺。而後遇有空襲,當地居民會以觀世音菩薩連台下作為避難所,因此觀世音菩薩成為當地艋舺居民的心靈支柱之一。

  1985年公告為國家保護之二級古蹟,同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來台旅遊的三大名勝古蹟。

  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像是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傳統文化活動。

艋舺青山宮

 奉祀泉州惠安移民守護神 「靈安尊王」張捆(俗稱青山王),1856年遷於現址,現貌建於日治昭和13年(1938),前殿牆面取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所剰石材建成有東洋風味;每年農曆10月22日青山王誕辰是所謂的 「艋舺大拜拜」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 艋舺青山宮內主神為靈安尊王,其本名為張梱,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奉孫權之命治理福建一帶,曾擔任福建總督平定海盜,加上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深受人民愛戴。張將軍死後安葬於惠安縣南方、名為「青山」的所在,據傳他死後屢屢顯靈,於是被當地人民奉為神明,並在青山附近建廟,從此便尊稱張將軍為「青山王」。在宋朝時,曾顯靈救駕宋朝皇帝,因而被封為「靈安尊王」,又因為是受宋朝皇帝敕封,所以在「靈安尊王」的儀仗隊中有一面執事牌寫著「大宋明臣」,在青山宮廟門之上也有「敕封大宋明神」的字樣。 靈安尊王的權責是全面性的,祂屬於地方的守護神,但同時也被視為當地的城隍爺,所以青山王的輔佐神明有城隍爺專屬的謝范將軍、八司爺、文武判官,以及專門捉拿惡鬼的枷鎖將軍。枷鎖將軍站立於青山宮內殿的第一線,若到廟中參拜,第一個會看見的神明是紅面的枷將軍,在祂對面的是綠面的鎖將軍,青山宮特有的陣頭「艋舺青山宮八將團」就是由這兩位神明衍生而來。此外位於後殿的是青山夫人又稱為青山王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