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砲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1年10月24日 (日) 18:46 由 范榕容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簡介

社寮砲台,位於基隆市和平島的東部。砲台經歷過台灣三個重要時期,於西班牙時期建立了砲台的地基,而砲台的本體亦在清法戰爭後由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帶領下,於1891年完工。砲台其後在日本時期再次修建,加建工程於1903年完成。

砲台分為東、西砲台,目前只向公眾開放社寮東砲台,西砲台則仍舊為軍事管制區,並沒有對外開放。東砲台面向北方,並坐落於該地最高處,遠眺著基隆港的船艦活動。同二沙灣砲台大武崙砲台,社寮砲台都是採用了「抱山式」的砲台,利用了山谷地形的優勢,將砲台整體巧妙地隱藏了起來。因此敵人從海路發動攻擊時,難以發現到砲台的確實位置,對方的反制措施也沒有那麼有效了。

除了東、西砲台外,還有電燈機關舍、彈側庫、電燈所、觀測室等等的軍事設施。但因為長期的廢棄,大部分的設施已經荒廢,只剩下作為支撐的石牆。基隆市政亦於2009年展開了社寮砲台的保育工作,分別由國防部軍備局及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管理。

歷史

社寮島為今日的和平島,原本是雞籠社原住民的聚落,早在1626年開始興建砲台,是現在社寮西砲台的位置,很有可能是西班牙人所建之柯模堡的所在地,不過後來被荷蘭人佔領,更名為維多利亞堡。

清代初期被遭到毀棄,直到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實施洋務運動,於1886年聘德國技師鮑恩士重新設計社寮砲台,並基隆駐守營勇負責執行建造工程,於1891年完工,是為今日所見之社寮西砲台。不過在社寮西砲台未完工之時,就爆發清法戰爭,1884年8月4日基隆港遭到法國軍艦的砲火攻擊,雖然社寮砲台曾一連三擊命中海軍少將的旗艦,不過威力並不足以擊潰法軍,而法軍還由正面攻擊改為側面攻擊,但社寮砲台只能正面迎擊敵人,導致被法軍的砲火擊中,造成守軍傷亡,因此巡撫劉銘傳命令撤軍。後來法軍的海軍陸戰隊登陸於二沙灣,並佔領了今日的無線電山周圍,後來清軍的三名守將打敗了法軍,還將山上的法軍士兵逼到二沙灣海灘,成功守住基隆港口。

日本時期後,為了應付日俄戰爭,砲台分為東、西砲台,設計的部分交由築城部本部,而工事執行由築城部基隆支部負責,也因改建時期較晚,建築風格也較其他砲台具有日本的軍事格調及空間規劃,最終於1903年完成建築,備砲工事則在隔年1904年完成。

景點資訊

  • 位置-臺灣基隆市中正區和一路2巷底後方山頭
  • 經/緯度:25.15859/121.77204

交通資訊

  • 自行前往-開車至和平島觀光漁貨大街道路旁停車,再步行前往。
  • 大眾運輸-搭乘基隆市公車101、205號於「和平橋頭站」下車,經和平島觀光漁貨大街,循指標左轉上山即可抵達。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