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Rocio/編輯資料"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78: 行 78:
 
:*[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6/14898/930890.html 歷史的碎片——台北淡水尋古] (可以看到早期的照片...現在已經被修得很過頭)
 
:*[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6/14898/930890.html 歷史的碎片——台北淡水尋古] (可以看到早期的照片...現在已經被修得很過頭)
 
:*[http://blog.xuite.net/wu20130902/wu20130902?w=%E6%B7%A1%E6%B0%B4&re=list&st=s&image.x=-1180&image.y=-904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關鍵字:淡水] (原先部落格在Yahoo,但託人將內容全數轉到隨意窩,還好~不然裡面很多資料來源是日文的資料,很不容易找) (20131229)
 
:*[http://blog.xuite.net/wu20130902/wu20130902?w=%E6%B7%A1%E6%B0%B4&re=list&st=s&image.x=-1180&image.y=-904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關鍵字:淡水] (原先部落格在Yahoo,但託人將內容全數轉到隨意窩,還好~不然裡面很多資料來源是日文的資料,很不容易找) (20131229)
 +
 +
==頁面語法==
 +
:*[http://www.wibibi.com/c.php?cid=7 CSS]

於 2014年2月11日 (二) 21:21 的修訂


李魁賢

詩人李魁賢,1937年出生於台北淡水,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現台北科技大學)主修化學工程,後於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文。自1953年(17歲)首度發表詩作以來,持續不斷寫詩、譯詩,長達五十多年。他的詩作、譯作等身,除了在台灣發表之外,也發表於中國、美國、菲律賓、香港等地,各種語文的翻譯本,並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西班牙等國的文學雜誌及詩刊發表。

李魁賢是一個同時享譽台灣及國際詩壇的台灣詩人,不但屢獲台灣文壇的諸多獎項,如吳濁流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笠詩刊評論獎、行政院文化獎、吳三連獎等;也常獲得外國的文學獎項,如英國國際詩人學會傑出詩人獎、印度千禧年詩人獎。印度詩壇更是三度(2001年、2003年、 2006年)提名他角逐諾貝爾文學獎。

「滬尾」地名考

  淡水鎮舊市區早期稱作「滬尾街」,「滬尾」之名稱比滬尾街更早,最晚在286年前(康熙四十八年)已經有使用「滬尾」作為地名,而關於「滬尾」之名的由來說法眾多。

淡水砲臺系列

白砲臺、油車口砲臺、沙崙砲臺

  這幾座砲臺均毀於1884年10月2日早上,現在的二級古蹟滬尾砲臺事實上為劉銘傳戰後所重建(1886年題字為「北門鎖鑰」,1889年安炮,1890年完工)。滬尾砲臺與油車口砲臺都位於大屯山熔炎流下來所形成五虎崗丘陵的第一條(第二條即為紅毛城真理大學所在地),曾備有12吋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和八吋德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在日據時代被拆走。

1. 油車口砲臺(當時的"新砲臺"(Fort Neuf),今相對於滬尾砲臺稱為舊砲臺)實際上位於滬尾砲台東方150M處,油車口砲臺與當時滬尾水師營的兵營彈藥庫所在地後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現徵收為滬尾砲台公園1876年丁日昌令孫開華建砲台於此;1884年,法艦逼近孫開華趕工修築,至10月2日法艦砲轟時尚未完工,僅安砲三尊。
  • Rocio:所以油車口砲臺+水師營=現在滬尾砲臺公園(所以"砲臺"公園...指的是"油車口砲臺"?)
2. 白砲臺(中崙砲臺,Fort Blanc)為同治年間所建,1888年淡水燈塔以取代舊燈塔「望高樓」。現有為民國58年所改建。劉銘傳命人購入商船四艘、舊砲船六艘,載石九千擔(540噸)橫列港門破船底沈塞於河道;同時,埋伏水雷十枚於港口,待機遙控引爆。淡水戰役發生後,法軍戰敗,但不退走,提督孫開華為防範法軍捲土重來,用竹籠裝石繼續填塞淡水河口,直到翌年戰爭結束。
  • Rocio:中崙砲臺(馬上毀) → 淡水燈塔(取代望高樓) → 1969年改建。
3. 沙崙砲臺(黑砲臺,Fort Dunes)為孫開華於光緒2年(1876)所建之洋式砲台,清法戰爭爆發前夕著手整修,未完工即為砲火所毀,所以戰爭時一點作用也沒有。俗稱「黑砲臺」,今日附近居民乃稱現在兵營所的位置為「砲臺」。嘉慶元年(1796年)淡水之街民、船商集資在此建石砌燈塔,即望高樓又稱海港燈樓,燃花生油以其火光導引船隻入滬尾港,是本島第一座燈塔,也是唯一民建燈塔。由於花生油燃燒冒出濃濃黑煙,西方船隻稱之為「黑燈塔」(Black beacon)。與望高樓同時矗立之「望高樓碑誌」,今日仍嵌於福佑宮內牆上。中法戰爭時,10月8日登陸戰當日中午11時45分,一名法軍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慘重,我們非撤退不可!」。可惜此一地標物日治時已荒廢,爾後石材被拆充作碉堡礎石,原址蕩然無存。
  • Rocio:沙崙砲臺 → 望高樓(最古老、民營) → 被淡水燈塔取代後荒廢 → 被日本人拿去建野戰碉堡。
  • 法軍登陸點
法軍登陸點即為今沙崙海水浴場。1884年10月8日早上九點三十分,法軍在艦砲掩護下搶灘登陸,以五個陸戰隊中隊(600人),再加上兩個水雷兵每人攜帶一日口糧、十六包彈藥和預備彈夾,在十點開始,目標油車口砲台分二路進攻。清軍利用地形,以「白刃戰」方式破法軍較優越之火力。直到下午一點分,「滬尾血戰」不到四個小時,即被軍民趕下海。淡水的戰役值得大書特書,結語還會提到。值得一提的是日後在對馬海峽擊潰俄國遠東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也在外海觀看這場戰役,可見當時受國際之矚目。
  • 資料來源:
西仔反 清法戰爭與臺灣特展雜記(ver.1.0)
望高樓
淡水燈塔‧白砲台遺址
淡水自行車導覽站-淡水燈塔
淡水燈塔

舊砲台(古砲台)

  滬尾礮臺之前身。當時因應潮流,築砲台防備外來的侵犯。

  淡水廳誌:「今則番社漸弱,陸兵第嚴詰內奸,可以無事,而洋船駢集各口,水兵非船堅礮利,殆遭輕侮,故海防尤為重要。」「舊有荷蘭礮城,後外口門北峯造新礮臺,增建營房,戰船凡十有四隻。」這時建立的礮臺即為今日所稱「舊砲台」(古砲台)。

  舊砲台是聘請英國人築於1876年(光緒2年),位在紅毛城後側約600公尺的小山丘上,成正方形堡壘。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曾發揮功效擊毀法國船艦。

  • Rocio:一般資料寫說滬尾砲台大砲安裝後並未參與戰事,而大砲安裝完成時間為1889年,劉銘傳督造為1886年(光緒12),但在吳勝雄所著之《北門鎖鑰》(p.36-38)中寫道的古砲台建於1876年(光緒2年),差距10年,所以古砲台應為滬尾砲台前身,並有參與中法戰爭滬尾之役,但此書所描述之內容似有混雜...,搞不太清楚到底怎麼回事。(12/15)

中法戰爭

滬尾之役(淡水之役)

部落格簡介:王小棣導演帶領台北藝術大學學生回到過去,復原現場實況,訴說這台灣人都該知道的故事。中法戰役「滬尾血戰」,當地人稱「西子反」,是一八八四年在淡水發生的戰爭。劉銘傳、劉永福、霧峰林家…,那個年代、那些人物,拉扯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一切。
  • 館內:西仔反中法戰爭兩頁面描述相同內容,應處理並合併。西仔反應為"中法戰爭"(清法戰爭)之總稱,而非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別稱。(吳勝雄,《北門鎖鑰》:頁42)
  • 光緒10年(1884年)劉銘傳才入臺設防,可以確認古砲台為今滬尾砲台前身,但中法戰後遭毀,重修後為題有北門鎖鑰之滬尾砲台,未曾參與戰事。(吳勝雄,《北門鎖鑰》:頁45,54)

戰後的三面匾額

  1. 翌天昭佑:淡水福佑宮 (保存完善)
  2. 功資拯濟:清水祖師廟 (真跡於萬華之祖師廟)
  3. 慈航普度:淡水龍山寺 (已遭損毀)
  • (吳勝雄,《北門鎖鑰》:頁54-55)

淡水的餅舖

老樹公

  • 位於淡水到金山途中,北新莊水源里的400年老樹,日本人建道路遇到他還避開,但後來台灣政府卻是要砍掉...,在老畫家藍蔭鼎投書中國時報為老樹公請命...最後終於搶救回來,沒想到廿年還沒滿老樹自然傾倒,只慎剩下小土地公廟當路沖。
  • 沒有樹的老樹公

天元宮稍前就是「破布籽腳」,從前這裡應該有不少這種最臺灣味的鄉土樹,破布籽可說是上帝給古臺灣人的賞賜,它兼具食用藥用價值,也是加工製造的健康食品,具有開脾、消脹、整腸、健胃功效,是下飯最佳佐菜;破布籽蒸肉、破布籽蒸魚總是讓人一吃難忘,據傳聞破布子還有解毒功效,具有治療子宮炎、久年傷及胃出血。當年它樹下的村民應受益非淺。

破布籽腳現在最讓人好奇的是馬路中間有一小土地公廟,其實有一段頗堪玩味的小故事。原本這裡有一棵兩、三百年老雀榕,當地人叫「老樹公」還在樹下蓋廟拜祀它,連日本時代開路都得一分為二讓它,不料民國65年拓寬馬路時竟然以安全為由要砍它,當地居民當然反對,但那年代還沒民意這檔事,最後老畫家藍蔭鼎投書中國時報為老樹公請命,報紙後來被當時省主席謝東閔轉給行政院長蔣經國,這個全國第一號人物批示保留而救下了它。沒想到廿年還沒滿老樹自然傾倒,只慎剩下這間小廟當路沖。

往前走,路的左邊有個岔路進泉州厝,路口立有不少農場的看板,裡面以大屯花卉農場較為有名,老板 李 先生2001年在此以海芉、薰衣草、向日葵花海打出名號,今天因到處有花海,聲勢大不如已往,但大屯花卉農場除了有餐廳,也是受婚紗攝影歡迎的地方。”

綜合性資料

頁面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