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Rocio/編輯資料"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淡水砲臺系列== *白砲臺油車口砲臺沙崙砲臺   這幾座砲臺均毀於1884年10月2日早上,現在的二級古蹟滬尾砲臺事實上為劉...)
 
(淡水砲臺系列)
行 1: 行 1:
 
==淡水砲臺系列==
 
==淡水砲臺系列==
 
*[[白砲臺]]、[[油車口砲臺]]、[[沙崙砲臺]]
 
*[[白砲臺]]、[[油車口砲臺]]、[[沙崙砲臺]]
  這幾座砲臺均毀於1884年10月2日早上,現在的二級古蹟滬尾砲臺事實上為劉銘傳戰後所重建(1886年題字為「北門鎖鑰」,1889年安炮,1990完工)。滬尾砲臺與油車口砲臺都位於大屯山熔炎流下來所形成五虎崗丘陵的第一條(第二條即為紅毛城、真理大學所在地),曾備有12吋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和八吋德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在日據時代被拆走。
+
  這幾座砲臺均毀於[[1884年]]10月2日早上,現在的二級古蹟[[滬尾砲臺]]事實上為[[劉銘傳]]戰後所重建([[1886年]]題字為「北門鎖鑰」,[[1889年]]安炮,[[1890年]]完工)。滬尾砲臺與油車口砲臺都位於大屯山熔炎流下來所形成[[五虎崗]]丘陵的第一條(第二條即為[[紅毛城]]、[[真理大學]]所在地),曾備有12吋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和八吋德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在日據時代被拆走。
#'''油車口砲臺'''(當時的"新砲臺"(Fort Neuf),今相對於滬尾砲臺稱為舊砲臺)實際上位於滬尾砲台東方150M處,油車口砲臺與當時滬尾水師營的兵營彈藥庫所在地後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現徵收為滬尾砲台公園;1876年丁日昌令孫開華建砲台於此;1884年,法艦逼近孫開華趕工修築,至10月2日法艦砲轟時尚未完工,僅安砲三尊。
+
#'''油車口砲臺'''(當時的"新砲臺"(Fort Neuf),今相對於滬尾砲臺稱為舊砲臺)實際上位於[[滬尾砲台]]東方150M處,油車口砲臺與當時[[滬尾水師營]]的兵營彈藥庫所在地後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現徵收為[[滬尾砲台公園]];[[1876年]]丁日昌令孫開華建砲台於此;1884年,法艦逼近孫開華趕工修築,至10月2日法艦砲轟時尚未完工,僅安砲三尊。
#'''白砲臺'''(中崙砲臺,Fort Blanc)為同治年間所建,1888年建淡水燈塔以取代舊燈塔「望高樓」。現有為民國58年所改建。劉銘傳命人購入商船四艘、舊砲船六艘,載石九千擔(540噸)橫列港門破船底沈塞於河道;同時,埋伏水雷十枚於港口,待機遙控引爆。淡水戰役發生後,法軍戰敗,但不退走,提督孫開華為防範法軍捲土重來,用竹籠裝石繼續填塞淡水河口,直到翌年戰爭結束。
+
#'''白砲臺'''(中崙砲臺,Fort Blanc)為同治年間所建,[[1888年]]建淡水燈塔以取代舊燈塔「[[望高樓]]」。現有為民國58年所改建。劉銘傳命人購入商船四艘、舊砲船六艘,載石九千擔(540噸)橫列港門破船底沈塞於河道;同時,埋伏水雷十枚於港口,待機遙控引爆。淡水戰役發生後,法軍戰敗,但不退走,提督孫開華為防範法軍捲土重來,用竹籠裝石繼續填塞淡水河口,直到翌年戰爭結束。
#'''沙崙砲臺'''(黑砲臺,Fort Dunes)為孫開華於光緒2年(1876)所建之洋式砲台,清法戰爭爆發前夕著手整修,未完工即為砲火所毀,所以戰爭時一點作用也沒有。俗稱「黑砲臺」,今日附近居民乃稱現在兵營所的位置為「砲臺」。嘉慶元年(1796年)淡水之街民、船商集資在此建石砌燈塔,即望高樓又稱海港燈樓,燃花生油以其火光導引船隻入滬尾港,是本島第一座燈塔,也是唯一民建燈塔。由於花生油燃燒冒出濃濃黑煙,西方船隻稱之為「黑燈塔」(Black beacon)。與望高樓同時矗立之「望高樓碑誌」,今日仍嵌於福佑宮內牆上。中法戰爭時,10月8日登陸戰當日中午11時45分,一名法軍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慘重,我們非撤退不可!」。可惜此一地標物日治時已荒廢,爾後石材被拆充作碉堡礎石,原址蕩然無存。
+
#'''沙崙砲臺'''(黑砲臺,Fort Dunes)為孫開華於光緒2年(1876)所建之洋式砲台,清法戰爭爆發前夕著手整修,未完工即為砲火所毀,所以戰爭時一點作用也沒有。俗稱「黑砲臺」,今日附近居民乃稱現在兵營所的位置為「砲臺」。嘉慶元年([[1796年]])淡水之街民、船商集資在此建石砌燈塔,即望高樓又稱[[海港燈樓]],燃花生油以其火光導引船隻入滬尾港,是本島第一座燈塔,也是唯一民建燈塔。由於花生油燃燒冒出濃濃黑煙,西方船隻稱之為「黑燈塔」(Black beacon)。與望高樓同時矗立之「[[望高樓碑誌]]」,今日仍嵌於[[福佑宮]]內牆上。中法戰爭時,10月8日登陸戰當日中午11時45分,一名法軍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慘重,我們非撤退不可!」。可惜此一地標物日治時已荒廢,爾後石材被拆充作碉堡礎石,原址蕩然無存。
 
:*'''法軍登陸點'''
 
:*'''法軍登陸點'''
::法軍登陸點即為今沙崙海水浴場。1884年10月8日早上九點三十分,法軍在艦砲掩護下搶灘登陸,以五個陸戰隊中隊(600人),再加上兩個水雷兵每人攜帶一日口糧、十六包彈藥和預備彈夾,在十點開始,目標油車口砲台分二路進攻。清軍利用地形,以「白刃戰」方式破法軍較優越之火力。直到下午一點分,「滬尾血戰」不到四個小時,即被軍民趕下海。淡水的戰役值得大書特書,結語還會提到。值得一提的是日後在對馬海峽擊潰俄國遠東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也在外海觀看這場戰役,可見當時受國際之矚目。
+
::法軍登陸點即為今沙崙海水浴場。[[1884年]]10月8日早上九點三十分,法軍在艦砲掩護下搶灘登陸,以五個陸戰隊中隊(600人),再加上兩個水雷兵每人攜帶一日口糧、十六包彈藥和預備彈夾,在十點開始,目標油車口砲台分二路進攻。清軍利用地形,以「白刃戰」方式破法軍較優越之火力。直到下午一點分,「滬尾血戰」不到四個小時,即被軍民趕下海。淡水的戰役值得大書特書,結語還會提到。值得一提的是日後在對馬海峽擊潰俄國遠東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也在外海觀看這場戰役,可見當時受國際之矚目。
 
*資料來源:[http://jeffchou.net/yourdon/sinofrenchwar/sinofrenchwar.htm 西仔反 清法戰爭與臺灣特展雜記(ver.1.0)]
 
*資料來源:[http://jeffchou.net/yourdon/sinofrenchwar/sinofrenchwar.htm 西仔反 清法戰爭與臺灣特展雜記(ver.1.0)]

於 2013年12月11日 (三) 17:53 的修訂

淡水砲臺系列

  這幾座砲臺均毀於1884年10月2日早上,現在的二級古蹟滬尾砲臺事實上為劉銘傳戰後所重建(1886年題字為「北門鎖鑰」,1889年安炮,1890年完工)。滬尾砲臺與油車口砲臺都位於大屯山熔炎流下來所形成五虎崗丘陵的第一條(第二條即為紅毛城真理大學所在地),曾備有12吋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和八吋德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在日據時代被拆走。

  1. 油車口砲臺(當時的"新砲臺"(Fort Neuf),今相對於滬尾砲臺稱為舊砲臺)實際上位於滬尾砲台東方150M處,油車口砲臺與當時滬尾水師營的兵營彈藥庫所在地後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現徵收為滬尾砲台公園1876年丁日昌令孫開華建砲台於此;1884年,法艦逼近孫開華趕工修築,至10月2日法艦砲轟時尚未完工,僅安砲三尊。
  2. 白砲臺(中崙砲臺,Fort Blanc)為同治年間所建,1888年建淡水燈塔以取代舊燈塔「望高樓」。現有為民國58年所改建。劉銘傳命人購入商船四艘、舊砲船六艘,載石九千擔(540噸)橫列港門破船底沈塞於河道;同時,埋伏水雷十枚於港口,待機遙控引爆。淡水戰役發生後,法軍戰敗,但不退走,提督孫開華為防範法軍捲土重來,用竹籠裝石繼續填塞淡水河口,直到翌年戰爭結束。
  3. 沙崙砲臺(黑砲臺,Fort Dunes)為孫開華於光緒2年(1876)所建之洋式砲台,清法戰爭爆發前夕著手整修,未完工即為砲火所毀,所以戰爭時一點作用也沒有。俗稱「黑砲臺」,今日附近居民乃稱現在兵營所的位置為「砲臺」。嘉慶元年(1796年)淡水之街民、船商集資在此建石砌燈塔,即望高樓又稱海港燈樓,燃花生油以其火光導引船隻入滬尾港,是本島第一座燈塔,也是唯一民建燈塔。由於花生油燃燒冒出濃濃黑煙,西方船隻稱之為「黑燈塔」(Black beacon)。與望高樓同時矗立之「望高樓碑誌」,今日仍嵌於福佑宮內牆上。中法戰爭時,10月8日登陸戰當日中午11時45分,一名法軍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慘重,我們非撤退不可!」。可惜此一地標物日治時已荒廢,爾後石材被拆充作碉堡礎石,原址蕩然無存。
  • 法軍登陸點
法軍登陸點即為今沙崙海水浴場。1884年10月8日早上九點三十分,法軍在艦砲掩護下搶灘登陸,以五個陸戰隊中隊(600人),再加上兩個水雷兵每人攜帶一日口糧、十六包彈藥和預備彈夾,在十點開始,目標油車口砲台分二路進攻。清軍利用地形,以「白刃戰」方式破法軍較優越之火力。直到下午一點分,「滬尾血戰」不到四個小時,即被軍民趕下海。淡水的戰役值得大書特書,結語還會提到。值得一提的是日後在對馬海峽擊潰俄國遠東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也在外海觀看這場戰役,可見當時受國際之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