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老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3年10月30日 (三) 20:37 由 台灣阿成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相關連結)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十九世紀末,淡水開港通商,淡水成為臺灣進出口的第一大港。1864年1894年,淡水出口的貿易總額佔了全臺灣57%的,出口大宗為茶、糖、樟腦。淡水老街即指淡水中正路,亦稱滬尾街,位於淡水港旁邊,船隻入港後,船員接觸到的第一塊的陸地,許多貨物從淡水中正路出、入口,街上林立著淡水各級公務官署、各式商行,熱鬧繁榮,從荷蘭時期便是淡水的經濟命脈。滬尾街的發展最早從崁仔腳開始,那邊有個哨所稱做北港塘,有士兵駐守。乾隆47年,淡水福佑宮開始興建,滬尾街的商業就從崁仔腳轉移到以福佑宮為中心,沿山坡發展到形成街肆的崎仔頂一帶,嘉慶之後,先是永吉和頭北街,然後協興,再繼續向北發展到城仔口;而下面則到米市。道光年間,東興隨著公館口的發展形成了市集,即俗稱的下街,而崎仔頂一帶就稱為頂街。頂街和下街的商業競爭,相當激烈。直至日治時期,淡水港積沙淤淺,貿易船隻入港日益困難,貿易活動受到影響,臺灣總督府遂將港務重心轉移至基隆港,明治43年(1910年),淡水港的地位已經逐漸被基隆港所取代,中正路的繁榮程度亦逐漸走下坡,登記於中正路上的商家依舊在120家以上,到了昭和年間剩下不到80家。戰後,為了保存滬尾街的歷史價值及淡水的風光美景,政府遂將滬尾街改建,以淡水美景及老街為其亮點,將滬尾老街發展為觀光勝地。

淡水老街每逢假日時,就會吸引許多遊客前往觀光,替周邊商家創造可觀的商機
拍攝日期:2013-10-10
拍攝地點:淡水老街
所有人:LiaoWS
攝影者:LiaoWS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交通地圖

淡水老街為紓解擁擠人潮所造成的道路堵塞,因此周邊停車改採用單左雙右的模式
拍攝日期:2013-10-10
拍攝地點:淡水老街
所有人:LiaoWS
攝影者:LiaoWS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