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Minusdk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5月26日 (日) 21:23 由 Minusdk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自然環境)

前往: 導覽搜尋

minusdk自我介紹

  我是從臺南北漂來臺北,目前在南港工作,住在汐止。

休閒

  聽音樂,看電影,逛街

影片

  2016臺北市立南港高中國中部第46屆暨補校第39屆畢業典禮【導師影片】

  • 影片描述:2016國中畢業典禮
  • 影片來源:YouTube

南港

  位於臺北市東南側,為臺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近年來投入許多重點建設如高鐵南港站南港金融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南港展覽館中央研究院也設於此區。
  1. 舊地名「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南港區位基隆河南岸,昔時新北市汐止區內有北港,南北對稱故名;另謂與基隆港對稱,故稱南港。
  2. 本區的舊莊里為臺北市極東點,為臺北市重要農業地帶之一。

自然環境

*區界*

  北以基隆河中心線與內湖區為界;東到大坑溪中心線與新北市汐止區為鄰;楠以大坪山(萬壽山)山脊與文山區、新北市深坑區、石碇區為界;西北角以六張犁截水道至縱貫鐵路與松山區為鄰;西面向姆指山山脊向北銜接福德街、中坡南北路與信義區為鄰。

*地形*

  南港區正好位在台北盆地東邊的盆底與盆邊接觸帶上,地形大至分為南北2部分。北半部是盆底,為基隆河所沖積的河谷平原;南半部是南港丘陵。

*水文 *

  • 河流

  南港區位於淡水河水系的三大支流中基隆河流域的範圍。主要溪流有大坑溪、山豬窟溪、四分溪。山豬窟溪、四分溪分別匯入大坑溪後,再匯入基隆河。又三溪及基隆河河道彎曲,泥沙淤積,大雨過後常難以疏通,造成淹水。直至2014年8月員山子分洪道工程,讓基隆河於水位暴漲時,可以順利由員山子分洪入海,沿岸居民,不再懼怕豪雨風災的到來。

  • 湖泊

  南港以前有三大埤,分別為後山埤、新莊仔埤和三重埔埤。用途皆為灌溉用水塘,負責南港時代的農業用水。又水塘面積廣大具有調節水位功能。

  • 後山埤:灌溉置後山坡店仔一帶。殘留遺跡在今南港公園內。
  • 新莊仔埤:又稱東新坡,灌溉今202兵工廠到番仔埔一帶。常期飽受廢土亂倒,景觀破壞,但仍為天然沼澤區,棲息鳥類不少。
  • 三重埔埤:灌溉今臺肥工廠一帶。因在兵工廠內,故地圖找的到卻看不見。

*氣候 *

  臺北北部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冬天吹東北風、夏天吹西南風。實際狀況,小區域隨地形等因素在氣溫、雨量上稍有差異。   冬天東北風盛行時,迎風面與地勢抬升的結果,造成南港降雨較市中心為多。

*植被 *

  • 20公尺以下的地面,除少數農田與湖陂外,大部分為建築用地。
  • 20公尺以上的坡地,50%是闊葉林;10%是竹園、草地;其餘是茶園、旱田和果園。

南港開發簡史

  南港地區最早的住民應是凱達格蘭族。凱達格蘭族主要分佈在台北盆地一帶,以漁獵為主,後因漢人的強勢漢化而逐漸消失。
  這些平埔族的番社共有淡北二十三社,其中居住在南港附近的番社有:麻里即吼(又叫錫口,今松山一帶)、里族(松山舊宗里)、塔塔悠(松山永泰里)、峰仔峙(汐止區鄉長里、江北里)等社,而南港亦有「番仔埔」(大同公寓一帶)的地名留存,故可知當時南港地區應為這些平埔族人狩獵耕作之地。
  1. 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後,西班牙人也隨之於1626年占領台灣北部,位便於統治,當時曾修築從基隆、汐止、南港而達臺北平野的道路,並派兵駐守。
  2.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臺灣納入清朝版圖,但臺北平原尚屬荒蕪未闢之區。
  3.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由泉州人所組成「陳賴章」墾號,向官府申請獲准開墾「大佳臘」(約台北盆地南部)一帶,自此移民日多。
  4. 1783年(乾隆三年)始有閩人指南港開墾。當時淡水河水量穩定,河道寬可行船,大陸帆船渡海來台可直接沿河而上。南港地區基隆河與大坑溪的匯流處,恰為河道凸岸,流緩水深可停船舶,故形成碼頭市集。因位於基隆河南岸,故稱「南港」,又稱「港仔口」。
  5. 南港最早開墾之地,是今南港、三重、中南里一帶。1809年(乾隆二十九年)在續修的臺灣府志一書中,已見「南港仔庄」之記載。同治年間已發展成為「南港仔街」,屬淡水廳所管。
  6. 早期來南港開墾的移民以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最多。主要的大姓有南港三重家的詹家、謝家、周家;東新庄仔的闕家;後山坡的鄭家、蘇家、林家;後山的王家;舊庄的李家;大坑的魏家、黃家;四分子和山豬窟的潘家,共有南港八大庄。這些先民大多數由福建至淡水,再溯淡水河轉基隆河至「港仔口」上岸,徒步伐地開墾。
  7.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據初期,本地仍稱為「南港庄」,屬台北縣治。
  8.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改為南港區,屬台北廳錫口支廳所管。設有南港庄役場(如今區公所)。
  9. 1920年(大正九年)日人江南港區和內湖區合併為「內湖庄」,庄役場設在內湖峴頭(內湖里),屬台北州七星郡所管。
  10.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戰敗台灣光復。
  11.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七月,經南港人士努力,將南港於內湖鄉劃出,成為台北縣南港鎮。
  12. 1967年(民國五十六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隔年(1968年)南港鎮併入臺北市,成為南港區至今。

休閒觀光

*南港公園*

  為南港的1號公園。位於東新街語成福路的交接口。若坐捷運由後山埤站3號出口,經過忠孝醫院後可抵達。公園面積約15公頃。
  • 特色
  1. 公園大門是座高聳的朱紅色中國式牌坊,牌樓高13公尺,寬20公尺。樓頂篆刻著「南港公園」。
  2. 公園裡有個大湖,可供釣客釣魚。該湖是昔日舊南港時期提供農業灌溉用水的池塘,稱為後山埤。該湖環繞種滿相思樹林的小山而成U字形湖。
  3. 具有環湖的腳踏車道,路寬約1.5公尺、總長約2.5公里,園內有提供公共自行車。
  4. 另設有表演臺、網球場、籃球場、溜冰場及兒童遊樂設施等。
  5. 生態:湖岸邊保留沼澤區,水生資源豐富。

*胡適公園*

  為於中研院對面,1962年胡適病逝,南港耆老李福人有感胡適的為人處事令人景仰,特捐贈此地做為胡適墓園。
  1. 胡適晚年自許南港人,與當地民眾打成一片,相當照顧居民的生活,甚至協助胡適國小的興建。
  2. 此公園地處偏僻,依丘阜地形設計,相當隱密,特有獨鍾的清幽。
  3. 又譽為「學人墓園」,因園內安葬了許多著名的學人,如甲骨文權威董作賓;南港當地的舉人李文元等。當中最有名的是曾任中研院院長的胡適先生。

*舊庄茶山*

  昔稱畚箕湖,因產茶又稱茶山。這個由古厝、老樹、桂花林組合成的特殊景致,讓者小而美的山坡村落,展現南港茶山的迷人風情。
  1. 古厝:余仁貴住宅。從舊庄路二段316號小山徑上山,可達余仁貴住宅。此宅為碩國僅存的三角厝三合院聚落,有百年歷史。古厝內可見各式石器打造的工具、炒茶用石臼、洗衣石槽等。
  2. 老樟樹:在余仁貴古厝屋前,樹高約15公尺,胸圍270公分。為日據時代由樟腦業搶救倖存。
  3. 桂花林:在余仁貴古厝後方,高達4~5公尺,種植以四季桂、單桂為主。100多年前此地產的桂花,提供大稻埕、艋舺的茶商做為花茶的原料。

*十八羅漢洞*

  在四分溪對岸的山巒,聳立一大片供18個鬼斧神工的大石塊,氣勢磅礡宛如十八尊坐向不同的羅漢,中處有一座黝暗陰涼的山洞,故名十八羅漢洞。
  1. 洞前有座由鋼索及木板搭建的吊橋。
  2. 該洞為佛門清修聖地,遊客無法進入,唯每月十八日才開放民眾進入燒香拜拜。

*南港茶園*

  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相鄰的舊庄里,海拔200~300的山崙。土壤中含有砂礫、當地雨量適中、溫度合宜再加上山泉甘冽,是理想的種茶環境。主要種植由清末日治時期本地茶師改良後的包種茶。
  • 南港茶的歷史
  1. 南港茶的開始:清朝福建移民將烏龍茶移植臺灣,成為最早的製造茶葉。
  2. 南港成為製茶重鎮:臺灣割讓給日本後,茶葉成為出口大宗。再加上日本皇太子造訪初飲,南港從此成為製茶重鎮。
  3. 南港包種茶名稱由來:因使用正方形牛皮紙包裝,以避免茶葉香氣散失,故名。
  4. 南港包種茶祖師爺~魏靜:光緒年間福建省安溪的魏靜來臺,發現南港大坑區適合茶葉發展。
  5. 南港包種茶沒落:臺灣光復後需多茶農弟子改行礦工,造成茶園廢耕。
  6. 茶園復建:民國67年由台北市政府補助經費,改善交通、促成製茶機械化。並於71年成立南港觀光茶園,栽植包種茶最優良品種「青心烏龍」。
  7. 現況:目前南港茶園成為觀光茶園,除了可品茗、用餐、健行、踏青、賞蝶等,飽覽山色外,更可到「南港茶葉製造廠」參觀。
  • 南港茶簡介

  南港茶包含包種、大葉湊龍、鐵觀音、武夷茶、水仙、紅心烏龍等茶種。屬於部分發酵茶。

社教機構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民國43年在南港現址建立園區。
  • 緣起

  民國16年4月李煜瀛提出設立中研院。同年5月設立籌備處,但7月成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構之一。民國17年4月成為獨立機構,由蔡元培擔任院長。6月正式成為中央研究院。

  • 成立的目的
  1. 為人文及科學研究。
  2. 為指導、聯絡和獎勵學術研究。
  3. 為培養學術高級研究人才。
  • 園區內環境

  具有26個研究所、嶺南美術館、歷史文物陳列館、吳大猷紀念館胡適紀念館。並有研究用的稻田、水生棲地生態池。

胡適紀念館

  中研院為了紀念胡適先生,特將胡適先生在民國47年~51年的住宅改建成「胡適紀念館」,館中維持胡先生生前的起居,並將室外走廊闢做陳列室,陳列胡先生生前著作、手稿和照片等有紀念意義的物品。

中國電視公司

  民國五十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正始開播。中視的開播改變了台灣地區獨家播映的局面,並一次完成全區電視播映網路,且以全彩播映,將台灣地區的電視由黑白帶入彩色的時代。
  1. 中國電視公司成立於民國五十七年九月。該公司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結合民營廣播電台及部分有志於電視事業的工商文化界人士共同集資創辦。
  2. 為擴大製作空間,民國七十五年由舊址仁愛路遷移至南港現址,是一具有前瞻性、永久性、專業性而且獨立的現代化電視製播中心。

資料來源

  • 陳建文(2003)。港中風雲第4期。臺北市:臺北市立南港高中。
  • 郭育致、陳美榕、陳靜怡(民88)。好山好茶好風光~南港鄉土采風錄。臺北市:臺北市立南港國中。

汐止

簡介

  汐止區 (閩南語:汐止區,白話字:se̍k-chí-khu,臺羅:si̍k-tsí-khu),是中華民國新北市的市轄區,屬於台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1999年6月28日因人口超過十五萬人,由鎮改制為縣轄市。2010年12月25日,因原來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並改名為新北市,所以便由原來台北縣所屬的縣轄市汐止市改制為新北市所屬的汐止區;現今人口20萬餘人。

位置

  汐止區位於新北市東北部,西以大坑溪、基隆河、內溝溪與台北市相鄰,東則以丘陵地與臺灣省基隆市相鄰,介於台北市和基隆市之間。全區地形多元,僅在基隆河沿岸有狹長平原,氣候常年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