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沿革[編輯]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蘭統治時期、臺灣清治時期|清領初期為凱達格蘭族(巴賽族)之里族社及-{猫里}-錫口社(羅馬拼音:Malotsigauan)之地,亦音譯作麻里折口、麻里即吼、毛里即錫口。
- 1740年(乾隆5年)編入淡水海防廳淡水保大加蚋庄
- 1760年(乾隆25年)分屬淡水保中崙庄、塔塔悠庄、錫口庄、里族庄,以及原住民的塔塔悠社。
- 1815年(清嘉慶20年)時刪去猫里,改稱錫口。與周邊地區合稱錫口十三庄,與三市街同為大加蚋堡內之主聚落。
- 1906年(明治39年),屬臺北廳錫口支廳錫口區內之錫口街、舊里族庄、頂東勢庄、上塔悠庄、下塔悠庄。
- 1920年(大正9年),臺灣改為州制,臺北廳改制為臺北州,錫口改稱「松山」,錫口區改為七星郡「松山庄」。
- 1938年(昭和13年),松山庄廢庄併入臺北市。
- 1946年(民國35年)2月8日,臺北市政府整併松山、五分埔、三張犂及塔悠等4個原屬松山庄的區,以及中崙區,合併設置松山區。
- 1990年(民國79年)3月23日,臺北市行政區重劃,調整中山區邊界為松山機場西界及復興南北路,劃入下埤頭東半部,並劃出中崙西南角;沿縱貫線鐵路(市民大道)分割南半部於新設之信義區。
- 1994年(民國83年)5月,因應基隆河截彎取直調整區界,下塔悠北部被劃入中山區(美麗華商圈)、舊里族東部被劃入內湖區(舊宗量販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