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風土志/養蜂人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7年3月22日 (三) 14:06 由 Rocio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變更「淡水風土志/養蜂人」的保護等級([編輯=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移動=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風土志

紀錄片養蜂人

  • 影片描述:《淡水風土志》7 2015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 出機組員:製作人:林志航、執行製作人:陳昱光、導演:何和威




跟蹤簡家『牧蜂』生活,拍片就像蜜蜂隨花逐蜜

  養蜂人帶著蜜蜂逐花朵而遷,其養蜂過程既需要耐心照顧且必須依著季節的變化,有所改變。待蜜蜂飼養到最佳時機,花季開始時,養蜂人便帶著蜜蜂逐花而居、採集蜂蜜。

  養蜂人與果農是共生關係,在花開的季節、果農便需要蜜蜂授粉,養蜂人就把帶著蜂箱來「放蜂採蜜」。「養軍千日、用在一朝」此話來形容養蜂人最適合不過,為採集蜂蜜,養蜂人家隨著季節變化,載著一箱箱蜜蜂、為了藏在花朵中的蜜而四處遷徙。每當季節變化時,養蜂人家便如遊牧民族般四處奔走。

  簡德源時常載著一箱箱蜜蜂驅車從北南下四處奔跑,是我們此次拍攝對象「牧蜂農場」的經營者,從如何製造這一季的蜂蜜,及堅持在地農業現代養蜂業的刻苦,再走進他與家人之間的感情互動,是我們的紀錄片內容的梗概。

  大三這學期最實務的課程,就是大淡水地區全紀錄風土誌「養蜂人」,紀錄片的拍攝,從上學期到淡水三芝訪問、田野調查,和這學期南下逐蜜而遷拍攝紀錄,讓我們獲益良多。

  非常慶幸可以遇見熱情、好學、積極的組員一起學習。我們著手進行此項作業《大淡水:養蜂人》,就開始擬定初訪的田野調查,更從中認識簡德源大哥。從拍攝大綱、架構的構想,邊走邊學,一邊認識簡大哥的人生歷練及生活點滴,後來創想呈現內容主要緊扣簡德源一家人的『牧蜂』生活,將養蜂家族行業和簡氏家族的關係緊扣紀錄。

  原因在於,養蜂人和蜜蜂一樣,一生就為了家族和後裔努力奮鬥,把自己最好的奉獻給家庭。紀錄過程中可看到,父母與小孩之間的想法雖有所差距,但是初衷都是為了這個家族事業,對這個家族的付出,就像蜜蜂對蜂巢的付出,都是這部影片感動的骨幹與架構。

  這次的作業紀錄片訪談,訪問中的深度參與讓我們深深感受,任何人之家的互動時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我們拍片的訪問,走動形式直接的讓事件發生,可以使用攝影和收音準確完美錄製,需要極大的努力、妥善準備克服技術上的萬難。在牧蜂農場這裡我們理解何謂「做中學」。而就算我們再強調藝術性視覺鏡頭,再美也無法取代影片的核心:紀錄小農的生活互動。影片的美學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需聚焦在紀錄的重點。

  與簡德源大哥和王秀娥大姐的訪問,逐漸走向以朋友方式的交流。有一次,我們走進他的家庭紀錄,姑媽和奶奶被我們的攝影機嚇到。後來大哥表示家裡很骯髒不要攝影,雖然我們知道這是個人的隱私權,但是還需努力地擺脫讓大哥知道我們不是在打擾,並向大哥們道歉。

  有次,大哥大姐在敲打蜂巢木釘時,和我們分享了有趣的話題。我理解到一個人如何相信你,他會有自己的底線。當初認為結構越簡單的訪談紀錄,可以越呈現事情的真實性。但現在看來,有結構的介紹簡大哥的家庭和養蜂故事,反倒我覺得自己設定結構阻礙了出路,隨意(RANDOM)的記錄,更讓我發現來說『養蜂人』家族故事,更可以凸顯出真實性。簡家人的生活故事,各司其職、隨意聊天,不就是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嗎?

  簡大哥看到我們頻密的走進這牧蜂農場,已開始逐漸用朋友方式交談,讓我們看到多個月來的互動已有進展。那天半夜到訪觀察蜂箱的搬遷,則看到最真實一面的簡氏一家五口互動,非常感動。他們一家五口付出勞力,就是為了養蜂餬口,一整年以來的照顧就是為了逐蜜而遷,而慢慢的我們對於簡家的生活作息瞭解,也透過頻密的互動中,得到了回報。屈指一算,從十一月到五月,我們掌握了到養蜂人家的流程,這是非常讓人激動的時刻,簡家讓我們觀察他們平時的作業並且在採蜜時期,讓我們一同前往。這代表我們和獲得簡家信任,面對可用素材越來越多,雖然興奮,但也必須正式把成果架構起來了。

  田野調查的積極努力,我們獲得了許多素材的回報,這次的拍片正如蜜蜂隨花逐蜜般,千辛萬苦從北到南,從淡水三芝到嘉義竹崎拍攝,歷經千辛萬苦看到成片的剪輯完畢,就像獲取蜂蜜一樣,辛苦也值得!


專訪相片


淡水風土志簡介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三期子計畫一淡水風土志的大傳系成果,於2014年8月1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期間執行。拍攝對象為淡水地區小農: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以及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


淡水風土志列表

  1. 梁師良事(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
  2. 有機愉夫(淡水小農市集)
  3. 城市綠洲(牛埔有機農場)
  4. 蔬途(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
  5. 微笑心田(呵咪呀福利社)
  6. 一方良田(良好有機農場)
  7. 養蜂人(牧蜂農莊)
  8. 父予(三芝有機農場)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策  劃: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王芩敏、許閔翔
  •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文字編審:盧逸峰
  • 美術編輯:陳颽心
  • 封面設計:何和威
  • 發 行 人:林信成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