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風土志/蔬途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7年3月22日 (三) 13:48 由 Rocio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變更「淡水風土志/蔬途」的保護等級([編輯=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移動=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風土志

紀錄片蔬途

  • 影片描述:《淡水風土志》4 2015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平凡中的不平凡 - 鄭鵬舉

  • 撰文者:陳怡如、徐立穎

  走進山中的頂田寮教育農場,一片綠意盎然、雲霧繚繞,替這片農地增添了幾分詩意的美,剎那太陽露臉,空氣的清新,農地的翠綠,蟲鳴鳥叫的聲音,這一切真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之美。

  我們走進農場中的溫室,見到了農場主人鄭鵬舉,黝黑的皮膚,炯炯有神的雙眼,以及高挑的身材,若不特別說,完全看不出來,他是一位種植有機蔬菜的小農。走進他的農地,在剛開始接觸時,他寡言,不會為了社交而多說什麼,但只要一問及有關農作物的問題,或是農地的環境,或是關於有機農業的學問時,甚至是心中對有機的理想及抱負時,他便是侃侃而談。

  從言談中,便可以知道他對每一樣作物的感情、對這塊土地的關懷,以及他推廣有機種植的想法,這是有別於剛開始我們所接觸的他,這時的他,健談且幽默。他為了推廣有機,選擇重頭開始學習如何務農,更因為心中的理想,從此深深踏入有機農業這塊領域。

  談及如何開始種植有機蔬菜這件事情,鄭大哥笑笑地告訴我們,他在接觸有機農業之前,五十幾年來,連一顆菜都不認識,也完全沒有種菜的經驗,不過正因為如此,他便去報名參加淡水社區大學所開辦的永續農耕課程,是樂活力產銷班的第一屆學員,也是班上唯一從零開始務農的人,鄭大哥一直熱心參與班上事務,時常幫助學員們,做一點助理的工作,因此被大夥暱稱為「鄭班長」。

  在既有的印象中,有機蔬菜因為絕對不可以使用農藥,所以都會遭菜蟲嚴重的啃咬,導致整顆蔬菜幾乎不會有太多完整的菜葉,這是在我們印象中的有機蔬菜。但後來因為走進這個農場,聽了鄭大哥的講解,才知道這根本不是正確的觀念。

  想起當初我們第一次踏進鄭大哥的農園,看到一顆顆葉片完整並且油亮的蔬菜,那時我心想,「這怎麼可能會是有機蔬菜?」我好奇地到處探索,偶然發現一顆小蕃茄已經成熟了,鄭大哥便讓我親手摘起它,我拿起來仔細端詳,發現番茄上並完全沒有任何蟲咬的痕跡,當我將現摘的蔬果湊近鼻間一聞,一股清甜的香氣沁入鼻間,很好聞、也很清新,我立刻愛上這股簡單並天然的味道。在經過鄭大哥的說明,我打破了我原本的想法,原來有機也是可以種出很漂亮的蔬菜!這是我在這片農場所得到最初的感動,也是最純樸、最簡單的感動。

一場大病 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機

  鄭鵬舉原本是經營汽車零件製造鐵工廠,一直到多年前生了一場重病,被醫院診斷出罹患癌症的他,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也體會到再多的錢也買不回健康的身體。在出院之後,因為身體需要好好靜養,同時也為了陪伴妻子及孩子,他開始考慮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毅然結束了他原本從事了大半輩子的事業。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在他休養期間,偶然地接觸到正在進行社區營造的志工夥伴,因為結束了工作,生活中多出許多空閒,於是他進而接觸、參與其中,更讓他了解社區營造如果要能夠成功的話,就是要能夠做到「三生」,「生活」、「生產」和「生態」之間的連結及其重要性,並且體悟到若能將生態與社區完成連結,不但社區營造在推動上面會更為快速,不必再經過繁雜的程序批准,也能有足夠的經費對整個社區跟土地有更完善的規劃及安排。

  因為這樣的體悟,在他身體逐漸好轉後,便積極投入發展社區營造,更希望可以找出社區的特色農產品,努力了幾年後,為了讓這整個社區能有更多的改變跟發展,鄭鵬舉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一起成立一個團隊,一同思考如何發展出屬於該社區的特色產業,讓社區可以自給自足。

堅持理念,並全心發展社造

  鄭鵬舉和整個團隊,開始觀察整個社區周遭的生活環境,發現家家戶戶都在種田,是屬於農村型的社區,家家戶戶都有生產農作物,只是需要找出一個較具有特色的部份去做更多的發展,讓這個社區可以有別於其他社區的特色,後來經過討論跟調查,他們便決定往有機農業發展,大哥說,主要也是因為有機農業,也比較符合社區營造的精神-生態平衡。

  但在慣行農法已經施行這麼久的老社區中,該如何讓這些具有多年經驗的老農民們,認同有機並開始進行有機耕種?鄭大哥坦言,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也是推行以來一直受挫的地方。不僅是因為大家對有機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因為有機農法不用農藥、化肥,在對付蟲害上的手段較溫和,有機肥料也不似化學肥料,有快速助長的效果,所以作物的生長期會拉長,雖然是對土地友善的耕作方式,但是卻無法大量生產,那就相對減少了經濟效益,更遑論進行有機栽種的成本又相對較高,這都是在推廣有機上會遇到的困難,也是老農民們比較不能接受的部分。

  但整個團隊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開始在一般市集進行市場調查,而在進行市場調查時,發現其實有機蔬菜是可以種植成很漂亮,並非像一般民眾的刻板印象,不是每個有機蔬菜都會充滿菜蟲咬過的痕跡,他們便開始思考「如何能夠種植出這些蔬果?」

  因為對有機知識的好奇跟對有機理念的堅持,後來鄭鵬舉及整個團隊決定,用自己的土地耕作,且親自跳下去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然後進一步去了解有機蔬菜該如何栽種才會如此漂亮,希望先透過自身的深入了解,及向有機農業的專家學習,這樣在推廣上也會比較有說服力。於是,鄭鵬舉便拿起鋤頭,努力用自己的力量,翻種著父母親所留下的三千坪土地,和志同道合的農友成立產銷班,申請通過有機農場認證,一步一步的努力跟一點一點克服所遇到的問題,學著當一個大城市裡的小農夫。更希望有天能將有機農業從淡水擴散到全台灣,把友善土地和生態永續概念傳遞給所有人。

用堅持跟努力換來家人的支持

  一旦決心要做有機農業,鄭大哥便義無反顧的投入,從零開始學習,因為堅持不灑農藥、不施化學肥料的原則,「抓蟲」便成為第一個必須要面對及解決的挑戰,但這需要投入的不僅是金錢還有體力,且因為鄭大哥一開始什麼都不懂,只能靠自己彎著腰一葉葉的挑蟲,但這對身體來說會是個相當大負擔,而鄭大哥畢竟大病初癒,家人因此對他決定要做的事情開始產生質疑,甚至是強烈的反彈,對於他所堅持的事情無法理解,認為為何不乾脆退休,好好休養、清閒的過日子。

  然而鄭大哥從來沒有放棄的念頭,他相信一切才剛開始而已,只要慢慢的克服困難,情況一定會開始好轉。他反而覺得自己這樣下田耕種,研究有機農法才是清閒的工作,也讓他在關閉鐵工廠後,擁有全新的生活目標,而且是沒有任何壓力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對於曾經努力艱辛的過程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鄭大哥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很辛苦,但他就是希望能藉由營造社區,給予社區居民改變的機會,生活好一點、收入好一點,也讓居民的身體能有所改善,讓大家吃出健康,辛苦當然辛苦,但辛苦會過去,只要完成目標,再辛苦一切都值得。就是秉持著這份追求健康的理念,鄭大哥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學習有機栽種,遇到問題也馬上向他的老師尋求幫助,從實際動手做中找出最適合的方法,沒有因為挫折而放棄,或許就是這種豁達的態度,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漸漸地開始抓到其中的竅門。

  因為噴灑化學肥料,會危害生物的生存,這不符合生態農業的定義,他開始製作液肥取代化肥,利用附近學校學生們掃集來的落葉,再收集菜葉、果皮等,加上益菌讓它們自然發酵,施用於土壤中增加土地的肥力,代替化肥的養分補給,藉由這樣一點點的改良修補,到現在土地已經達到適合種菜的土質。他更設計出獨創的吸蟲器,將吸塵器的吸口套上寶特瓶,縮短抓蟲時間,這樣就不需要再像一開始一樣,彎著腰慢慢的挑蟲了。

  在一切的農務開始漸漸上軌道後,產銷班也逐漸有了穩定的銷路,不再需要為了在夢想及現實中取得平衡點,而與家人之間產生爭執,家人態度也慢慢從反對轉而支持。現在鄭大哥的妻子跟著他一起種菜,養雞養鴨,共同經營頂田寮農場,兒子孫女在假日時也會一起參與田園生活,在這塊天然健康的土地上享受天倫之樂。 對有機農業的理念及推廣

  一開始因為社區營造而開始接觸有機、認識有機、踏入有機,鄭大哥這樣一路走過來到現在,對有機的學問可以說是信手捻來,說起有機農法更是頭頭是道。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尤其鄭大哥是從零開始,想必這其中的辛酸是無法用三言兩語來形容。但鄭大哥直言,雖然做有機農業相當辛苦,尤其是如果你真的是為了賺錢而做有機的話,那其中的挫折感會更重,而且也非常不容易堅持,但如果你是站在一個「友善大地、愛護地球」的角度再經營有機,並且知道你種出來的菜是真的可以讓每個消費者吃得很健康的話,你再辛苦,也都會覺得值得!

  他說,推廣有機農業讓所有人正視食物和健康的連結,是自己很想做的事情,想到這點就甚麼都不辛苦了。我想,就是因為這樣的堅持跟想法,讓鄭大哥一路堅持了那麼久,也漸漸做出一番成績。

  在推廣的方面,鄭大哥從許多方面著手,其中與其他有機小農較為不同的是運用產銷班,鄭大哥會到農夫市集以及百貨公司的市集做販售,也時常看他在看手機回覆訂單訊息,相較於一般的有機小農,鄭大哥比較擅長銷售。但其實一開始我們會覺得,鄭大哥是不是比較商業化,經營有機是不是並不是真的喜歡有機或是想回饋大地,而是想從中獲利呢?但這些質疑也在跟他深談後得到了令我們十分感動的答案。

  鄭大哥告訴我們,不論是在哪裡的市集做販售,一整天下來的收入都相當微薄,所以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想要只是在市集做販售,是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銷售行為去推廣有機栽種,甚至是教育消費者什麼是有機蔬菜,改變他們對有機的印象。而我們在一次的市集中,採訪到一位長期跟鄭大哥購買有機蔬菜的民眾,他告訴我們,因為長期食用有機蔬菜,家人的身體狀況真的有改善許多,而且有機蔬菜真的比一般蔬菜還要鮮甜。

  此外,更因為接觸了有機,他在休假時間還會回到大學,跟老師一起栽種有機蔬菜。我想,這就是大哥到市集來販售有機蔬菜最想看到的影響跟回饋了吧!不但讓民眾因為食用這些有機蔬菜而改善身體狀況,更因為他們認識了有機、一起開始栽種有機,影響並改變了許多人的想法,才是他們最希望得到的結果。

向下扎根,從小開始教育

  除了產銷的推廣之外,一開始他們會到外面去,跟一些社區的老農民宣導這個理念,但是要改變這些農民長期以來的栽種習慣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鄭大哥跟整個團隊改變了推廣方向,他們從孩童開始教育他們什麼是有機,也讓他們從小就認識有機。不僅如此,因為政府的推廣,鄭大哥現在平均每週供應八百台斤有機蔬菜給新北市轄內小學,讓學童能夠吃得安心。鄭大哥他們也會不定期的到各個學校去做一些有機栽種的宣導,讓小朋友可以了解什麼是有機,以及有機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更會在農場中不定期舉辦一些體驗活動,讓小朋友可以透過體驗跟玩樂,在心裡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知道,其實種植有機並沒有那麼困難。鄭大哥說,他們如果長久舉辦這樣的活動,將來有一天他們退休了,這些小朋友就會是他們的種子,可以再去推廣有機理念,然後更懂得愛護大地。聽到鄭大哥這樣講時,會感受到大哥的單純跟執著,也更希望可以藉由這些推廣跟努力,讓這片大地可以得到更友善的對待,而人們也可以因為這樣的努力,吃到更健康的食物,而不是一直傷害的地球,並且也有著這麼令人恐慌的食安問題。

  在體驗活動中,看著大哥跟大姐的導覽跟教學,那專注的眼神跟快樂的笑容令我們印象非常深刻。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很簡單的執著跟付出,大哥的傻勁跟大姐的支持,讓這片農場可以有今天的成長,他們甚至敞開大門,歡迎大眾可以體驗、參與,讓有機農業不再只是一門難以親近的學問。

我們在有機栽種學到的一切

  因為這次的合作,我們學到了很多跟有機栽種相關的知識,也明白之前很多的想法跟觀念都是不正確的。因為跟鄭鵬舉大哥的相處,我們也了解到很多跟有機蔬菜相關的資訊,除此之外,藉著幾次到訪農場,我們更佩服大哥的堅持跟理念。在五十幾歲時,捨棄本來擁有的舒適,一切從零開始,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雖然一切的轉變來自於一場大病,才有這樣的際遇跟轉機,讓大哥因此萌生這樣的理念及堅持,大哥在有機上耕耘這麼長一段時間,更是用行動證明,理想終究能夠實現,讓家人們從反對到最後的支持,這是需要多大的努力、勇氣跟毅力?

  雖然一開始,我們對大哥很多的誤解,擔心過他的經營方式是不是以商業利益為主,會不會因為這樣就無法認同,導致無法呈現出客觀的東西。但很慶幸後來因為了解跟深談,我們知道了他這樣做的目的,更因為這樣的原因而感動。而我們跟大姊之間的感情,也因為我們數次的拜訪跟幫忙,漸漸讓大姊打開心房接納我們,會跟我們開玩笑,刀子嘴豆腐心的幫我們打理晚餐,到最後 去市集的互動跟聊天,這過程的轉變是除了大哥對有機的付出之外最讓我們感動的部分,我想,這就是最簡單的溫暖吧!

  我們雙方,從一開始的不了解,到最後可以促膝長談、嘻嘻哈哈的聊天開玩笑,這過程現在回頭看,會讓人有會心一笑的感動。

  最後跟大哥做的專訪讓我熱淚盈眶。從之前數次跟大哥談天中,我已經是相當佩服大哥的那股堅持的傻勁以及那份對有機的理念。而從那次的專訪,我更看到他對有機其實還有著很多的想法,只是還找不到方法去實踐或是推廣,有些更是礙於許多現實條件還無法去執行,但他盡他所能去做,並不會因為這樣就輕言放棄,反覆看著影片檔中說著、笑著的他,其實眼眶同時也會有感動的淚水。

  因為大哥很有耐心,從未因我們一直詢問而感到不耐煩,讓我們學到很多課本裡難以習得的道理。

  從小開始,我們都只知道慣行農法,知道什麼時候要灑農藥,知道台灣農業的收成有多少,也被教導著哪些蟲是好,哪些蟲是壞的,但鄭大哥曾經說到,沒有所謂的害蟲、益蟲,這些都是人類替他們下的定義,他們也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為了生存下去而努力,只是當與人們利益相衝突時,就會被冠上「有害」的形容詞。

  我們才發現,其實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有好的收成,對土地噴灑農藥,汙染原本純淨的大地;為了有更便利的生活,剷除一切阻礙,建造一棟棟高樓大廈,捷運高鐵高速公路取代天然的地理景觀。轉個方向思考,人類何嘗不是對土地上的「害蟲」呢?

  如果這世界上大家都可以跟這些小農,跟鄭大哥一樣對有機抱有這樣的理念跟想法,那我想這世界上就不會有這麼多環境破壞、生態浩劫的問題發生了吧!因為學校的課程,我們認識有機、喜歡有機、認同有機,更希望有機可以被推廣出去,讓這塊土地可以被更多人善待,就如同這位大城市裡的小農夫-鄭鵬舉一般,簡單而執著的友善這個環境,減少更多的食安問題跟環境災害。

  歡笑的言談之中,我跟大哥說「之後一定要帶家人來這裡玩!」,大哥回答「你們這次作業做完後,才不會再回來了呢!」我沒有說話,可是心裡相當難受!

  在這將近一年的拜訪中,我們的生命有了交集,但在我們開始熟識彼此,好像可以有更多發展時,同時因作業完成而暫時畫下休止符。我只能在我心裡默默告訴自己,在將來,我一定還要再帶著我的家人及朋友,來認識這個致力推動有機農業、非常有遠見及內涵的農場。


專訪相片


淡水風土志簡介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三期子計畫一淡水風土志的大傳系成果,於2014年8月1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期間執行。拍攝對象為淡水地區小農: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以及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


淡水風土志列表

  1. 梁師良事(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
  2. 有機愉夫(淡水小農市集)
  3. 城市綠洲(牛埔有機農場)
  4. 蔬途(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
  5. 微笑心田(呵咪呀福利社)
  6. 一方良田(良好有機農場)
  7. 養蜂人(牧蜂農莊)
  8. 父予(三芝有機農場)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策  劃: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王芩敏、許閔翔
  •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文字編審:盧逸峰
  • 美術編輯:陳颽心
  • 封面設計:何和威
  • 發 行 人:林信成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