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快樂天堂-橫山國小
- 影片描述:裨史志前導片-《快樂橫山》
- 影片來源:YouTube
|
- 影片描述:《淡水裨史志》01 2016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
|
專訪
陽光路的盡頭 是一所有魔法的學校
橫跨北海岸的淡金公路,有著無數的轉角可以通達到你想抵達的羅馬,「陽光路」便屬其中,一個不經意可能就會錯過。
沿著陽光路直行,兩旁盛開的櫻花大道,綠意盎然的三芝梯田,種種美景的推疊,而我們的主角–橫山國小,便是位於這般秘境的盡頭。
首先迎接我們的是隻色彩斑斕的「龍貓」,它是由茭白紙所製而成的裝置藝術,踏進橫山國小印入眼簾的是「金色童年」四個大字,孩子的歡笑聲早已搶先一步吸引人的注意,更進一步會發現教室外彩繪的牆,是出自於這裡的孩子之手,裡頭的故事承載著三芝的「生產」、「生活」、「生態」、「五星級廁」融入了孩子的交趾陶藝作品,美觀之於,也讓人更能舒服自在的去使用。
這樣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小學的冰冷,活潑童趣的樓棟裝飾,讓橫山國小於101榮獲「新北藝術之星」特色學校特優認證,背後的推動者,是橫山國小的校長陳志哲。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陳志哲
當陳志哲來到橫山國小,思考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做什麼事情」,而是「發現什麼事情」。對於陳志哲而言,教育者們應該先了解一個學校的歷史脈絡。
「這個學校有什麼特色,它必須要改善的一些東西、一些問題是什麼,要先去對整個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腳步去體驗,透過這樣的過程去思考,怎樣去經營一個永續發展的學校?」談到教育,校長眼神發光,滔滔不絕的說道。
教育是一個可長可久的事業,陳志哲以「放煙火式」做比喻,今年難得有資金便放來大家開心,但是明年沒有錢就不放,是件可怕必須避免的事情,但對於台灣的教育現況,卻是許多人所汲汲追求的,陳志哲指出「希望是從A到A+,而不是把A否定掉換成B或是C」。
廢校是一個危機 也是一個轉機
「我看得見山,我看得見海,但是我看不見我們的孩子從哪里來」,陳志哲說。橫山國小國小處於臺灣本島最北端的山上,在地人數只有五百多個而已,而五百多個裡面可能一兩百個都是年紀很大的老人,一年的孩子在地出生的孩子只有一個兩個。
橫山國小曾經在10年前發生過裁併校的危機,因為人數一直往下降,當時新北市有兩所學校要裁併校,一所是漁光國小,一所就是橫山國小。10年過去了,漁光國小已經變成他校,而橫山還在。
因為少子化及偏鄉的原因,學校人數一直少於教育局規定國小人數最低限額,陳志哲表示,當時的熊校長決定引進外部資源進行教改,以區隔與都市不同的教育道路。
其中在地特產筊白筍,結合教育部「藝術生根」計畫,利用筊白筍殼製成手工紙為特色學校課程,運用「茭白筍」進行生態環保交流、社區交流、藝術交流及文創陶藝交流,最主要就是希望能夠以在地生根為主。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做出成效,讓老師和家長們有信心將孩子送到橫山國小來讀書。
資源匱乏與困境
「將茭白筍生態與教學課程進行融合的過程,學校曾面臨很多困難。」談及這個問題時,陳志哲語帶感慨,因為經費不足,所以學校在剛開始非常克難,僅使用一般的榨汁機,將茭白筍的殼打碎,熔漿製作紙張,這樣的方式無法做出令人滿意的紙張。後來和老師們的努力之下,找了附近的臺灣電力公司請求贊助,才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融碎茭白筍殼專用的機器,他們因為學校所有人員對橫山國小教育模式的堅持,即使理位置偏僻,學生人數少,仍憑著教育熱誠,願意千里跋涉上山教書而感動。
隨著這幾年辦學成績卓越,橫山在媒體的曝光率提高,因此吸引不少家長送孩子們前來就讀,同時也吸引更多優秀老師。當陳志哲談到學校目前的現狀時,表示很欣慰,還會繼續努力,維持橫山的永續性。
藝術深根計畫
「叩!叩!叩!」在木頭互相撞擊聲地的回音當中,我們走進位在橫山國小較外圍的美術教室,聽見一個聲音試圖衝破吵鬧聲,引導學生們下一個步驟的美術老師何美玉,在一場因緣際會的研習會後,受邀到橫山國小教授美術,而這一待就是九年,九年來何美玉透過美術課程,讓人了解資源的再生利用所迸發出的無限可能。
三芝是筊白筍的盛產之地,這樣富庶的產物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丟棄筍殼,何美玉從中看到筊白筍殼的價值,由於以往從事造紙的工作及對於紙張原料的敏感度,讓她發現或許可以將筊白筍的殼拿來製作紙漿。
此提議經由實驗、測試,並結合學校特色教案,橫山國小成功地將筊白筍殼運用進美術課程,原本是被當地視為沒有價值的筍殼,竟因為一堂美術課理念,成為創造藝術的素材。
茭白筍的無限可能
二樓的美術教室裡,幾張簡單的桌椅擺放著學生的作品及未完成品,角落邊的長桌放滿許許多多的顏料和器材,這裡是孩子能自由發揮的創意天堂,老師在課堂上只會告訴學生大概的主題,隨後就讓他們隨意地談天、作畫。
在幾次的美術課拍攝中,我們覺得最有趣的是筊白筍殼在泡水、打散、調漿、瀝乾後會被放進製粿、糕餅的模子,步驟就像真的在製作糕點一樣,只不過在同樣可口誘人的外表下,筊白筍殼所製作的成品能保持更久。
看著學生仔細確認紙漿已填滿模子,並利用強力敲擊,試圖把尚未凝固的雛形脫離模子,不過這個步驟也是最容易失敗的,因為紙漿雛形可能會因為無法一次脫離模子而變型,孩子就得重頭再做一次,從失敗中學習,是讓孩子成長的一大助力。
每個小孩子他都有他們的創作性,只是看環境願不願意讓他們自由發揮本性的潛能,一般學校注重升學所以比較重視課本上知識的背誦與測驗,但橫山國小提供學生一個自然成長、快樂學習的校園環境,在美術課中孩子的作品可能因為撞擊而歪掉,可是透過不斷嘗試後所獲得的經驗,能提高他們的受挫力,也使得學生對自己更有自信。
知識從不侷限於書本 處處皆是題材
在陰暗潮濕的廊道上,一群二年級學生從教室走了出來,這堂自然課老師林麗珠決定帶學生走出校門認識真正的大自然,在我們的眼裡看來以為這是老師臨時起意想帶孩子外出郊遊,可是這在橫山國小卻是非常習以為常的自然課。遠離了課本和桌椅,學生們在潺潺小溪、鮮豔昆蟲、蜿蜒樹藤上學到活生生的自然法則。
從觀察大自然供養的萬物相處中,孩子們懂得彼此尊重、愛護環境,也從美好的景物中培養文學造詣,在看到不同的應對事物後能舉一反三,透過增加詞彙的練習,使體驗到的形容詞更加豐富,而每一次的教學也讓孩子們覺得學習是快樂的、放鬆的。
橫山的學生也會特別珍惜能夠離開教室的課堂,因為跟著老師、同學一起接觸大自然的經驗,比和家人朋友出去能有更多元的的感受和知識衝擊,所以在每一次出遊的自然課途中,總能聽見孩子快樂的嬉笑聲和發自內心的歌聲。
扮演「橋梁」角色的老師
林麗珠認為橫山是一座非常棒的地方,隨著大自然變換展現出不同的色彩,並以作為一個橋樑,在能力可及範圍帶著孩子去接近大自然、了解它的四季變化、對照學校的課程教材。在橫山,自然課的最強而有力的教材,大自然都已經準備好了,只要孩子們知道可以去哪裡尋寶,他在假日時也便懂得在這座寶山里尋寶。
林麗珠認為,橫山國小教的不只是來自課本的制式知識,更能藉由從校園外教導孩子認識周遭的環境,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最珍貴的是資產除了天然寶山,透過老師們用心教學,讓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生命的影響,讓學生能融會貫通,並有一份感謝的態度對待自然界的蟲鳴鳥叫,而不是將這一切豐富的資源當作理所當然。
圖書館的後盾 師生教學相長
像我們臨時跟拍看到的一樣,小朋友先看完大自然的教材後,把懂的、不懂的、會的、不會的都留在心裡,回到學校後圖書館就成了他們知識寶庫的後盾,孩子可以在圖書館查很多關於動、植物的延伸資料,不會就再問老師。
當然,另一方面經由孩子的靈活思維,老師們如果遇到自己不確定該如何回答的問題,也能藉多加學習,師生彼此學習將大自然和書本做一個連結,學習就變得非常活化,孩子也會對於學習這件事感到有趣。透過老師的課程教學安排也能結合美勞課,自由發揮地畫出他在大自然所觀察到的一切。
不同於台灣升學制度下的課程,活潑的課堂外教育,實際走入課本教的生態,不僅能讓學生將課本的知識學以致用,也能從老師對於溪流、昆蟲、樹葉、果實、藤蔓、池塘、農作所衍生出的引導,讓學生抱持著疑問,再回到學校從書本中找答案,最後透過師生的相互討論,以達到學習的最高成效。
給孩子一個舞台
你可曾有過或見過無法上台而難過到哭的經驗?這是我們對於橫山的另一種「不可思議」,因為我們這行人回憶起國小時,從不曾會有像他們這樣對於舞台的熱忱。
禮拜二,早上八點,我們一行人循著聲音,走入圖書館,會發現有個版子上面寫著「説故事時間」,上面有滿滿的學生姓名,這是給予低年級小朋友們的「説故事時間」。
不過這天,有位小朋友在結束之前衝上台喊「我也要念!這禮拜原本是我」礙於時間因素,志工媽媽希望下周再展現,但孩子卻放聲大哭,最後志工媽媽還是決定讓小朋友一字一句的把整本書唸完,完成這個舞台展現機會。
說故事當可以讓小朋友對書本產生興趣,也能用一些比較粗淺的方式、淺顯的方式,傳達給品德教育,其中的志工東東媽媽說到,主要是鼓勵他們閱讀,用閱讀來鼓勵孩子自動自發去學習養成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建成媽媽則是分享,透過説故事的機會,能和孩子一起互動,講故事講到最後,都覺得自己也變年輕了。
採訪結束後,走來了一位小朋友拉著我們要我去看他畫的圖畫,坐在旁邊靜靜的聽他介紹他想像的飛船圖,從他的敘事過程,可以看的出來是經過一番鎮密的思考和想像;從他的言語當中,聽見了他對事物的好奇心與熱情,對於我們而言,橫山國小就像桌上的這幅圖一樣,建構著美好的教育藍圖。
另一方面,學校也舉行迎新年活動,是提供一個舞台讓孩子展現十八般武藝,當中也會邀請家長一同與會,一同迎接新的一年,陳志哲亦表示「給孩子一個舞台,帶給他們成功的將來」,希望藉此機會,讓橫山孩子發揮其中的無限可能。
橫山人的情感連結
「他大兒子五年級的時候,我就問說你兒子讀橫山好嗎?」「沒想到他竟然回我很好啊!他很快樂」。這是東東媽媽與宜湘媽媽的對於「為什麼選擇橫山國小?」的回答,也是其他家長給予我們的普遍答案,家長面上的笑容更加深我們對於快樂橫山的肯定。
東東媽媽笑著說,雖然常常會被小孩帶回家的「驚喜」不知所措,但是做家長的會覺得很開心,因為他在學校的生活就是這麼開心,那家長也很輕鬆啊,因為不用一直強迫他們去讀,也不用規定說怎麼樣功課趕快寫之類的。
一所只有八十多人的學校,小一到小六的孩子都好像家人一樣,每個人多互相彼此認識,回去就會分享今天幾年級的小孩發生了什麼可愛的事、或是很有趣的事情,親子之間的關係也都因這樣的互動而加深,也能清楚孩子在學校所發生的事情,也能成為家長之間的話題來源。
家長們的這番分享,也能和美術老師何美玉所說的相輔相成,何美玉認為橫山國小最特別的,是學生和學校的情感連結,當一個小孩子從一年級入學到六年級畢業,會有很大的機會能認識他所有的兄弟姊妹,聽著他們的家庭故事,便很容易能熟悉這個家庭裡的所有人,因為在橫山國小,老師不僅參與在學生的知識性學習上,也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陳志哲的「高情緒與低成就」
談及橫山的孩子是否會在學業成績上落後都市孩子,陳志哲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表示,常常跟家長分享,「假設有兩條線,一條是高情緒,學習情緒,一條是成就,這兩條線。如果是都市國小孩子的話,學習成績是高成就,可是他是低情緒,他的學習成績,會因為他的學習情緒沒有拉上來而往下走;但對於橫山上的孩子來講,他們是高情緒,也許低成就。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學力比較低,但他們學習情緒很高,所以他們的學力會慢慢提高,因為他有興趣支撐,支持著他的學習會慢慢往上升,可以一直延伸到國中。」
看到學校的成功效績後,陳志哲也嘗試去了解和發掘橫山的運營模式,他表示更善於將學校當做一個企業來經營,但與一般企業不同的是,在經營學校時,灌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辛勤付出。
教育必須是要一個百年大業,要有永續的概念,才能夠延續課程或是教育的生命,這個對橫山國小的孩子來講、對地方來講、對學校未來的發展來講,才是一件正向思考必須要面對的一個態度。
對於陳志哲而言,目前橫山國小就是他要經營的一個企業,是他精心灌溉的一片沃土,他堅信即使付出努力和艱辛都是值得的。
專訪相片
低年級的戶外活動時間,有人在玩鬼抓人遊戲, 有人圍圈低頭討論。
小朋友在教室外等待放學 , 天氣好時 , 陽光灑在牆壁上 , 孩子身上 , 就像一幅畫。
小朋友在沙坑玩扮家家酒,捏了一個肉丸子,展示給我們看。
校園中央的操場上有跳格子遊戲 , 一位小朋友正在玩跳繩。
學校裡的老榕樹是小朋友下課的遊樂場 , 雖然 他們有攀爬牆 , 但是小朋友更喜愛爬大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