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丸
簡介
淡水早期是漁港,漁獲量非常豐富,以致於供過於求,在冷藏設備不甚發達的年代裡,淡水漁民因存魚過多,怕日久生蠹,於是捕來的漁獲除了在市場販賣外,吃不完的魚就醃成魚乾,再加曬乾,以延長食用期限。之後因為口味單調,便在製作上求變化,於是有了魚丸,魚酥之類的品名陸續出現,其衍生的魚類加工品更是琳瑯滿目,魚丸就是其一。
淡水魚丸的造型獨樹一格,呈現橢圓形的外觀,有別於其他地方圓滾滾的魚丸。其製作是以上等魚肉磨成魚漿材料後,加少許太白粉和水調和,製成魚丸外皮,中間則包入特殊的豬肉燥,做成橢圓形,香味濃郁。淡水賣魚丸的店家有味香魚丸店、渡船頭魚丸店和可口魚丸店均具盛名,「味香魚丸店」創立於1950年,原座落於福佑宮旁,是淡水第一間魚丸專賣店,後來改為「許義魚酥」。「可口魚丸店」先是於1967年(民國56)成立古早的肉包店,1968年第二代才豎立可口魚丸店的招牌,已有40年歷史。若想對魚丸有進一步的認識,亦可至臺灣第一家魚丸博物館—-「登峰魚丸博物館」一趟,會讓旅客一窺美味魚丸的製作過程。
「六月鯊,狗不拖」,形容大約在四、五十幾年前的淡水,魚獲多樣又豐富,港口邊,動力漁船、舢舨一艘接著一艘滿載而歸;但在當時,冷凍設備尚不普及,只有非常昂貴的魚才能放在冰庫保存,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每到了六月,天氣突然炎熱了起來,大量鯊魚捕獲回到漁港,很快就腐壞了,就算是流浪狗也不吃。這樣的情況讓淡水發展出魚丸魚酥等魚類加工品。
做法
魚丸是由魚肉打出來的,將魚肉剁碎不斷地攪拌至肉質細密黏稠,魚肉就會漸漸形成漿狀,這也就是魚漿。內容使用鮪魚、旗魚、花枝等材料都可以,不過必須是使用新鮮魚肉,這樣才能做出有彈性的好吃魚漿。後將魚漿攪拌至黏稠後再加入少許太白粉、水(或蛋白)以及鹽、白胡椒等調味料再次拌勻,最後經機器製成丸子狀,冷卻後再包裝好放入冷凍庫保存,後要食用時再退冰,非常方便,加熱魚丸就完成了。
- 使用上等鯊魚肉做為魚漿表層材料。(視季節性會加上其他的魚,大多都是帶油性的魚類,如冬天會加上部份的鬼頭刀)
- 去除魚骨後加上一些調味料。
- 絞碎後製成魚漿。
- 加上少許太白粉和水下去調製。
- 將內餡包裏在調製好的魚漿內。(內餡主要是由豬的大腿肉加上一部份的三層肉打成的豬絞肉)
- 將魚丸包成橢圓柱形。
- 以湯熬煮滾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