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傳統建築匠師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簡介
淡水山區大屯山麓盛產質地堅硬的安山岩,早期建造屋舍就地取材,以石砌造成為極具特色地方民居,尤其忠寮燕樓李家,在十九世紀中,成為地方望族,四房子孫紛建大型宅第,李家有些子弟向匠師學藝,尤其三房瑜師李璋瑜便學得一身功夫,奠下匠師的基礎,由此傳衍數代,以建造石頭厝聞名北臺。
李璋瑜(1862~1932),人稱瑜師,燕樓李家三房李江中第六代子孫,在光緒初年李家建旗杆厝時,與自大陸聘來的匠師學習技法,奠立李氏匠派的基礎。
李五湖(1893~1970),人稱湖師,李璋瑜三子,知名石造民居匠師。作品分布於淡水、三芝、北投、金山及陽明山一帶。
李棗柴(? ~1988),人稱紅棗師,李璋瑜四子,知名石造民居匠師。作品亦分散於淡水、三芝、北投、金山及陽明山一帶,例如陽明山溫泉會館即其作品之一。
李自然,人稱自然師,李五湖長孫,水梘頭公學校、淡水初中第一屆畢業生,二十一、二歲開始與家族長輩習蓋房子,擅長石造民居,作品多散布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
另外,學習磚造洋樓建造技巧,成為傳教人士設計洋樓主要匠師的是洪泉及黃仔樹師徒二人。
洪泉,人稱洪泉師,十五歲時跟隨砌造英國領事館泉州泥水匠學藝,1906年成為吳威廉設計姑娘樓施工匠師,1912年雙連馬偕醫院、1916年淡水中學校、1925年淡水中學校、1933年淡水禮拜堂都是他的作品。
黃仔樹,洪泉的徒弟,是1918年吳威廉臺北神學校、1925年羅虔益淡水中學校八角塔主要施工匠師。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書》,(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10月)。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10月)。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