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環保志/妘遊戲-蕭妘羽老師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1年6月28日 (一) 16:25 由 陳思翰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環保志

紀錄片妘遊戲-蕭妘羽老師

  • 影片描述:童軍課可以做多少事情?研究所的課程讓蕭妘羽在童軍課的教程中做出改變,帶入環保議題,讓學生去學習新知,去激盪思考。
  • 影片來源:YouTube




  「我現在也是學生,就讀課程所碩一,大學則是幼教背景。剛聽到你們大三,大概是我十幾年前的事情,是一段很美好的時期,真的很美好。」知道我們的身分後,蕭妘羽這麼說。

創作的幸福──拼布

  畢業後的妘羽,沒有在人生的道路上遲疑太久,立即進入職場擔任幼教老師,畢業兩年後,與現在的丈夫相識結婚,並生下兩個孩子。但她開始產生疑問:「有孩子之後呢?我曾經想過,把他們交給保母照顧,自己繼續工作,也曾思考過可以一直陪伴他們到幾歲?」最後妘羽選擇自己照顧孩子,同時也成為保母。在小孩長大一點後,她發現自己對於教育還是充滿熱誠與嚮往,於是在前幾年又重返職場,在小學的課後班教才藝課,妘羽也時常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作品,以及瓦楞紙、縫紉等手作課程的點點滴滴,她更努力進修自己,考取日本手藝協會講師證書和拼布證書等等。她說,儘管這不是她的本業,但也應該要為自己做些事情。「這就是女力,一個女生的思想,不是我的男人可以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我自己什麼,如何完成自己的夢想。」

  民國102年,妘羽開始在淡水重建街市集擺攤,販售自製的拼布和手工藝。為什麼會接觸市集呢?她說:「我是傳統的媽媽,因為希望可以親自照顧兩個孩子,所以從出生之後都是以全母奶餵養,包含他們的東西,圍兜兜、衣服、鞋子等等,很多也是我自己手工做的。」當時的妘羽覺得雖然市集聽起來好像是去賺錢的,但對她而言卻是去分享成果,在市集上,妘羽抱著孩子,販賣自己的手作物品。漸漸地,她的作品有人喜歡,被認同了,就又有動力可以繼續創作更多作品。妘羽笑說,現在自己看似很輕鬆的講,但那時候真的很累。「我最近回想那時候我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都覺得那是很幸福的。你可以完全沉靜、很安靜地在自己的世界裡創作,讓這些碎布慢慢拼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嶄新的開始──童軍

  當孩子升小學後,妘羽多了很多時間,回到能再做自己的階段,她希望還能繼續學習,便進入淡江大學課程所就讀,並且開始在北投國中兼任童軍老師,今年已第三年。她對童軍團有所嚮往,所以也讓她的孩子在小一時參加淡江幼童軍團,自己則以家長服務員的身分接觸童軍團,在童軍團裡妘羽最喜歡的活動是攀樹,但每次請教練都要價不斐,於是她便開始自學,甚至考取了攀樹乙級證照。這兩年她也開始自己帶童軍團,除了教授童軍的各項技能外,還能用本身的專業帶領小童軍們享受攀樹的快樂與大自然的溫度。

  妘羽表示她並不是正式老師,就讀淡江課程所就是為了考師培,希望最後能成為一名正式老師。她說:「什麼時候開始,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什麼時候開始有了目標。『什麼時候開始』,表示你的目標必須非常明確,這樣才有意義。如果你沒有決定好目標就開始起步,就像在大海裡面游一樣,雖然很努力地游,但不知道方向在哪裡。」

  擔任童軍老師的過程,妘羽也嚐到不少苦頭,比如給她的課程做評鑑的三位教授出了不少考驗,讓妘羽絞盡腦汁的發想、設計及準備課程和教案,但她說,就是要秉持著一種不服輸的性格。

   「如果這堂課沒有了、消失了,我會想我能不能讓它重新變成『有』,甚至可以更好。」妘羽也曾遇過想借童軍教室,卻得到保管者表示鑰匙不見或沒帶出門的答覆,當下她選擇不與人爭執,反而用行動證明她會克服這件事情。教學上,妘羽也遭受到學生沒有積極學習的挫折,不管講台上教什麼,學生們就只顧著玩笑打鬧。但她覺得自己也沒有因此被打敗,沒有讓他們認為與老師鬥嘴能夠贏得勝利。妘羽笑說,面對這種情形,就要燃起鬥志,既然在台上尷尬沒詞便是輸,就要扛住學生的玩笑,用幽默機智的言論返還,這樣一來一往,也意外和學生們形成很友好的關係。

從做中學──教學方法

  蕭妘羽說,教育學家杜威的教育守則就是「從做中學」,不提倡只有課本上的學習,而是一邊做一邊學知識。而童軍在一百年前就在執行這件事,因此才沒有童軍課本,很多知識必須從「做」這件事情來發掘,讓學員們在做的同時也一併學習。也因此,童軍服務需要非常投入,要花很多時間做安排,這樣的挑戰對妘羽而言也是個未知數,畢竟一旦選擇當正式的童軍老師,便是走上不歸路了。

  想要設計「關於對環境的影響」的童軍課程。妘羽說現在的學生生活經驗可能比較少一點,一般而言,也沒幾個學生有登山經驗,所以她就會把這樣的活動帶入課程,成為一個必修的單元。妘羽透過實作活動,例如在教室裡放歪七扭八的紙板,當作登山步道,並讓他們畫出動物和生態,請他們想像自己正在登山,看看學生們對這座「山」的態度。「其實大家一開始都不知道我要幹嘛,我就請同學們拿報紙,然後兩張連在一起,挖一個洞。讓他們感受自己正在森林裡穿梭,要遵守哪個步道走才能順利登上山頂,結果活動結束,大家走不完也弄得亂七八糟,紙板也破掉,看到這些殘骸,我覺得對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關於如何正確對待森林。」妘羽藉由課程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方式和做法都能有不同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對環境、對個人帶來的意義與影響,就是課程最後想傳達給學生的最終目的。不直接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用課程設計帶領學生思考及判斷,最後由自己做出選擇,這就是妘羽堅持的「從做中學」。

存在的價值──皮革

  這學期,妘羽在十二月安排了六堂有關皮革與動物、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環境破壞等議題的童軍課程,而這個皮革課程也是淡江大學課程所要求的設計內容。為何用皮革來當作教材呢?妘羽說,當時指導教授給幾個課程主題讓自己選,有T-shirt、皮革和布鞋等等,她認為動物應該跟學生的連結會比較接近,然而開始要設計課程時才開始思考到底要教什麼?是教動物被殺的這件事?還是要講保護動物呢?後來找資料才知道,說人們不要使用它,如果沒有消費就沒有殺害,可是如果已經買了那怎麼辦?是不是有辦法讓它可以用久一點,去愛惜地球給我們的資源。

  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是,如果學生已經知道皮革會影響環境,那會不會這堂課結束後,同學只要看到別人拿皮革包包,就會說這樣是不對的。妘羽覺得這樣反而會造成歧視與對立,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採用較中性的詞彙去表現,譬如以「購買者」代替「貴婦」或「富豪」等等。對於皮革,妘羽問,皮革包是一個必須品嗎?人們對皮革的想法是什麼?它的製作過程跟環境有什麼影響?她再補充到,課程不會一開始就告訴學生答案,因為明顯答案就是對環境有影響,所以在課程設計上會讓同學們一步一步找到答案。在今年一月中,妘羽帶著她的成果在淡水河岸老街的修理市集上進行發表,「修理」,一如它原有的意思,也與妘羽的理念相近,是來「修理人與環境間的關係」。


  蕭妘羽,不只是一位媽媽,也是一名老師,現在還是位學生!多重身份的她,人生有過許多轉變,而這些變化,成為滋養她的養分,造就了她對於不同時期的美好回憶與生活,未來她也將朝著所立下的目標繼續閃耀著。


教授攀樹的蕭妘羽老師

摘要

*攝影者:許祐誠 *攝影日期:2020/11/1 *攝影地點:淡江大學牧羊草坪

授權條款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淡水環保志簡介

  淡水環保志淡江大學重點研究計畫「淡北人文e網通」的子計畫二「社區影像環保志」之成果,於2020年8月1日起至2021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主持。由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8部以大淡水地區熱心教師為主題的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無患子的自然走讀-鄭文欽》、《淡我身在城市中-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妘遊戲-蕭妘羽老師》、《綠色米倉》《河盼-陳建志》、《綠電推手-許慧明》、《老城故事-淡水忠寮社區》、《海流之向-劉金源》。


淡水環保志列表

  1. 無患子的自然走讀-鄭文欽
  2. 淡我身在城市中-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3. 妘遊戲-蕭妘羽老師
  4. 綠色米倉
  5. 河盼-陳建志
  6. 綠電推手-許慧明
  7. 老城故事-淡水忠寮社區
  8. 海流之向-劉金源



版權資訊

  • 統  籌:
淡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案:「淡水好生活」
淡江大學文學院「淡北人文e網通—社區影像環保志」計劃案
淡江大學服務學習課程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者群: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36屆三年級
  • 視覺指導:陳玉鈴
  • 行政專員:黃卉萱、廖又弘
  • 文字編審:陳品靜
  • 美術編輯:李依蓉、莊惠閔
  • 視覺設計:林汮夤、李依霖
  • 發 行 人:文學院院長 林呈蓉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大眾傳播系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提供。

附錄:字幕檔(輔助檢索用)

其實一開始
因為那是我研究所的課
就是UbD的課程設計
那老師那時候就給我們幾個主題
就是有T恤 皮革
然後布鞋吧
還有一個是什麼 口紅
那我們就要去選
那時候我跟我另外一位同學
我們就想說那就選皮革
因為可能 動物跟學生會比較接近一點
那時候一開始是這樣的想法

2012年我就開始在重建街市集
那時候重建街市集還在
就是還有 然後
就 那個阿茂老師其實在市集
做還蠻多事情的
然後在各個學校
也有做一些建築的東西
那我一直很崇拜他
但是我從來都不認識他
我就聽到他
不過呢
當我去年考上了研究所
我就很興奮 因為阿茂老師到了課程所
我就想說太好了
我一定要修他的課 對
其實我們是很早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
但是真的不認識
所以我是進了課程所才認識
然後我覺得我上他的課啊
最大最大的感受是
我覺得 環境跟人之間的關係

她把環保這個事情變成她的生活
她的興趣 她的工作
那 所以我想
她在這樣的觀念底下
我們常講斜槓
我想那個「槓」她就很多啦
她也在市集的時候
擺一些手作
擺一些廢棄的東西
經過她的巧手把它變成可以使用
她也在帶童軍的活動
可是她很特別的是帶著學生去攀樹

有嗎
先幫我檢查那個
因為他們要來
先幫我放手套好了
手套在這裡
好 然後呢
這個是主繩
一隻手往下拉 一隻手推這個
往上推 拉 推
拉 推 然後你墊腳尖
墊腳尖 好 再墊
再墊 跳一下
好 坐下來
好 坐下來 坐下來
就坐下來 就像盪鞦韆
欸 不要去拉它
你有沒有發現你拉它
你就掉下來了
對 所以你不能去碰它
好 跳
跳 再跳
好 OK 坐下來
坐下來 坐下來
對 坐下來
好 你現在很緊張對不對
很緊張你就抱著你的褲帶這樣就好了
好不好 好
幫你調整一下

其實我在帶小狼啊
我希望他們可以多一點的冒險的活動
所以當初其實我是先去問這個攀樹的課程
然後要找教練
可是問完發現費用還蠻高的
所以我就自己去考教練執照
就開始帶不同的小學生開始爬樹 好
那爬了之後我就發現 其實
在攀爬的過程中啊
我們會去認識樹
除了認識樹的種類
也會認識整個自然環境的型態

不過我先要講安全的部分
好 答應你不爬
give me five
蓋印章答應囉
好 那就不能吵了
好 來
等一下呢 我們要攀樹
那剛剛小狼會問說
蛤 這個好可怕喔
會不會掉下來
不會
不會啦 你們怎麼那麼相信
最好 有爬過啊
我們要選的枝幹
必須要 它的枝
怎麼看它夠堅固
就不要被蟲蛀 然後粗一點
喔 不要被蟲蛀 然後粗一點
要多粗
欸 很粗

那我也在想說
這自然環境跟人有什麼關係
然後我也才會講說 其實爬樹
人會去認識樹 也會去感受樹
也會在自然中學習
但是這可能太籠統了
沒有一個比較具體的
但是我相信只要爬過之後
人 他就會去關心樹

他要剝皮之前要先
清理乾淨
對 要清理乾淨
然後還要放血
然後放完血之後啊
要幫牠灌氣
在牠的皮膚跟肉中間先灌氣
讓牠的皮膚膨脹
然後他才可以一刀
把皮很順利地取下來
可是我剛剛做一個模擬
你們猜猜看這是什麼
血
不是血
組織液
牠身上的油脂
因為皮革的利潤比較高
那你們小隊就要討論
你如果覺得這件事情是對的
你就放一個積木
在上面
啊要放在哪裡
你們要去討論這件事情跟誰有關係

寫在這個角
對 牌不用放
牌不用放 對
痾 就是這一件事情
字面上寫的 它是沒有問題
但是用你們的價值觀去想
道德觀去想
你覺得是對的還是錯的
這是錯的
因為如果再放上去的話 它自己會倒
你不用擔心它會倒
因為一定會讓你玩完 對
所以它一定會倒
嗯 所以誰去支持這個環境很重要
是商人支持這個環境
還是你們現在寫下來的
這四個支柱在支持環境
結束了嗎
好 還沒
兩張都寫好了嗎
要搬下面
我們面對不同的題目
我們會站在不同的個人立場去想
設法想出一個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但是我們面臨到人道 然後還有
動物生存權跟動保協會的問題
所以會常常陷入兩難

他覺得這個點是我能接受的
嗯
不過度這樣也不過度那樣 或怎麼樣
或著他最後決定要走左派也可以
因為這個社會還是需要有左派
但是不能太多就對了
她感覺是很博學 很雜學
又會攀樹
然後又會那個童軍
然後是一個有很多很多的經驗是
跟我們目前的老師的經驗比較不一樣
所以她在那個課堂就會很有貢獻
會提供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觀點
桌遊一開始我想要呈現的其實是
支撐這個環境的人
所以其實我修了好多版了

上一次到她的班上去觀課
我發覺了她能夠透過
設計許多的小實物
物件
然後呢 實際的一些可看得見的
這些小東西
然後透過過程讓學生
來掌握皮革的製作
也就是說快時尚的這些產品的
整個生產過程
很多實作 很多那種思考
就是學生的思考透過實作
去呈現 去反思
這個反而很符合課程
符合那個所謂的素養導向的
這次課綱的那個改革的精神
我這老師的功能是引導
給他一個想法
不是我一開始就告訴他說
一加一等於二 這是答案
就是 不是這個是答案
是我要讓他怎麼去發現 對

不然就跟郁佳他們換一下嘛
就是 我們皮革在這邊
一二三張海報
然後我們要兩桌
那郁佳是這邊
還有一桌
可以擺兩桌
就後來我有改變我的那個課程設計
因為路人這樣子走
他不一定會停留下來
所以我就想說 那如果
我們做一個展示
然後說我們有做這樣的課程
然後跟桌遊 讓路人去體驗
他真的有興趣再留下來體驗
不然其實學生他不是專業的 專業演員
然後要到街頭跟路人做互動
其實對他來講挫折感是會蠻大的
然後我覺得就是把課程
如果他們真的能來
我們就把課程他所學的
他感受到的 然後拿到接頭來
這樣他才不會覺得
蛤 我上這樣的課
然後玩這樣的遊戲
結果我到街頭去做倡議
然後我要做另外一件事情 嗯

明年嘛 學校就會 師培就會考
所以我會去考啊 我覺得
不管未來怎麼樣就是去考
至少這個在我目前
我的想法是這樣子
不管別人怎麼說
好不好考這件事 不管
那我一樣去修課
至少它是我教學過程的養分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