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環保志/河盼-陳建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環保志

紀錄片河盼-陳建志[編輯]

  • 影片描述:陳建志
  • 影片來源:YouTube



專訪

河畔,何盼

首次於無論如河書店進行的建志老師個人訪談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戲弄綠波,鵝兒快樂,昂首唱清歌......」

兒歌「我的家」描寫了台灣半世紀前家的樣貌,有山川、大地、生態的輪廓,涓涓細流緩緩地流過山坡地,灌溉著 野花野草,給予魚兒鴨兒資源豐沛的家園,流水匯流成河,養 著一代代的台灣孩子。記憶鮮明地回到小時候去溪邊遊玩後, 特地換掉被河川浸濕的衣物,躡手躡腳地回家,百般小心地清 理身上的水漬,深怕被父母發現臭罵一頓......陳建志老師興致激昂地講述關於他小時候的河川印象,我與一同拍攝紀錄片的 組員們卻沒有太大的共鳴,我們仍舊拿穩攝像機,記錄下這一刻。我們雖然對建志老師記憶中的河川感到陌生,甚至覺得不可思議,但他溢於言表的喜悅之情仍感染了我們。對於不熟悉 的河川生態,勾起了大家的興趣,不單只有河川,還有魚、 蝦、青蛙、蝌蚪、蜻蜓、水蛇、泥鰍、水蛭朋友們在水中開派對的畫面,好想親眼見識。

這次敞開心胸的談天,並不是我們初識建志老師時的樣子,那時的老師多了點嚴肅,認真沈穩地闡述自己為環境奉獻的大小事。訪談地點選在「無論如河」書店,這間獨特的書店隱身於人聲鼎沸的淡水老街,位在靠近淡水河畔的街段,進到 裡頭,還能隱約聽見外頭街頭藝人賣唱的歌聲,書店的露台上有一面夢想之牆,寫著斗大的「在我死前我想要......」歡迎拜訪的人們在牆上寫下自己的夢想清單,露台上的風景盡是廣闊的淡水河風光,與對岸的八里遙遙相望。說起這家書店,與建志老師的淵源可不淺,「無論如河」的前身「有河Book」書店的老闆,是老師就讀淡江大學時期結識的好友,所以老師三不五時會到無論如河裡頭坐坐、吃吃點心,靜靜地看著他呵護一生的淡水河。

 對建志老師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淡泊名利、不修邊幅的人,然而在平淡的外表下卻藏著為大自然實踐環保的狂熱之心,那些曾經歷過的激烈社會抗爭,被以教授授課的口吻述說,有種說不出的怪異感,猶如魚刺哽喉,好像說清了事件的始末,卻道不出情感,我想應該是因為初次見面彼此不熟悉惹的禍吧?

陳建志畢業於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經貿管理組,對於環保的啟蒙源自就讀大學時期的社團活動,當年參加了學生會 前身組織舉辦的環保小組,耗時半年策展、研究議題,在探索 議題中接觸到校外的環保性質社團,也讓當時還是學生的陳建 志得知淡水河的清流計畫,就這麼一頭栽進環保人生當中。而環保小組在策展結束後成立了「環保生態社」,再傳承三、四 屆之後,最終因招不到社員而倒社......然而這些經歷卻影響建志老師的一生與環保的決心,他坦然地和我們分享這段過往, 在田野調查中他發現人類貪圖方便製造了許多「不環保」,而從小生活在都市環境的年輕一代,沒有河川記憶、環境教育的催化,很難擁有具體的環保意識。

老師在每次帶領學員走讀時常會拿起手中的相機捕捉紀錄眼前的生態景象

「平常的交通方式是騎ü-bike下山到淡水捷運站,要從 捷運站上山到淡江大學就走路,畢竟腳踏車爬坡並沒有比較輕 鬆。」建志老師居住在淡江大學附近的水源街上,在得知他平 時的交通方式時,不免吃了一驚,原來真的有人如此熱衷環保,連大眾運輸工具都選擇不搭?這已經不是單純實踐環保的方式,環保已融入他的生活成為一種信仰,靠自己雙腳可以到 達的地方,很少倚賴交通工具,即便是大眾運輸工具也不例外。

紀錄片導演洪淳修曾說,建志老師是一位「沒有慾望的人」,物慾之低令人嘖嘖稱奇。對此老師也笑著回應:「我不能說是完全沒有慾望,還是有慾望的啦!我喜歡看電影、探討議題,如果是電影,我想看好多好多部呢!但的確在物質上, 像衣服、名牌、名車之類的,並不吸引我。」談到電影,彷彿看見建志老師眼裡閃爍著光芒,娓娓談論《鑰命監獄》的觀影 心得,一開口就是半個小時,除了向我們介紹劇情大綱,連帶探討了南非當年種族政策下的政治迫害者,與片中推動南非民主化進程的重要人物。

作為全方面環保人士的建志老師,研究最深的還是河川,而台灣河流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如何永續。台灣大部分的河川都屬於荒溪型河川,除了全年降水量較平均的北部之外,其餘河川大多都受降水時空不平均的影響,降雨大多集中在夏季,河川流量變化大,再加上短小流急的特性,使台灣很難留 住水資源,修築水庫又容易因為泥沙淤積而縮短蓄水的年限, 下游的海岸線,也會因為上游的泥沙被攔截在水庫中而使海岸線倒退。

 「人們的不斷截流,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河川逐漸枯竭,我們需要向水資源永續的方向前進,與自然共存,共創更美好的明天。」
每經過一個區域,老師都會為我們解說這個區域的生態環境

建志老師目前正致力於推廣雨撲滿、地下儲水槽、水撲滿等設施的理念,盡量在降雨時就儲存好每一戶所需用水,就不用使用水庫中截斷的大量河水,水資源的永續利用、人與大自然間交互的關係,都是影響河川生命力的重要課題之一。

社大走讀、宣揚地方歷史也是建志老師一直在做的事, 透過介紹地方歷史、水系讓更多人貼近大自然。老師帶領著內 湖社大「水水內湖班」走讀了關渡、南港、五堵等地區。我們 跟隨著班級一同學習,從捷運站開始,老師比劃著地圖,告訴 我們今天走讀的大概路徑,接著不疾不徐地領著社大班級,在隊伍前頭走著,時不時會停下來講解路上的路標、街道上的花 朵、昆蟲、或浪貓,以及那些不廣為人知有趣和新奇的小知識。我們不斷向前,直到看見河流,那是介於關渡捷運站及紅樹林捷運站的淡水河流段,那是河川匯集之地,滔滔江水、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望無際、河天一線,地平線上的高樓築地而 起,遠方的大樓上頭還貼著建商廣告。

河水連結著古今的歷史,從上一代經過這代人再到下一代,默默看著人文地景的變遷,從茅草屋、鐵皮屋、平房,再 到高樓大廈,溫柔地的擁抱我們,養育著台灣土地上的血脈。 建志老師與學員們沿著親水橋上的階梯而坐,稍微休憩,繼續講述水文歷史。提起水患問題,老師說起2001年襲台的納莉颱風,當時颱風滯留在本島將近兩天時間,使得北台灣地區大淹水,台北捷運癱瘓近三個月之久,台北市政府為防範同樣的慘劇再度重演,建造了員山子分洪道解決台北短時間、強降雨疏洪的問題,目前看來也頗有成效,納莉颱風過後台北再沒有過 那麼嚴重的水患了。

 建志老師將環保活成人生典範,從他的身上似乎能看見保育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點,雖然社大的學生們總是擔心老師是不是都沒吃飯,每天趕場到不同地點身體還好嗎?但建志老師就像是需要行程滿檔的進行環保活動,才能令他挺直腰桿、充滿活力的度過每一個明天。那追尋永續環保的理想, 正一步步扎實地向前邁進,也許我們再也喚不回兒歌當中「家門前的那條小河」,但是我們總會找到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並存的最佳生活方式。

展望河川與環境永續,我們不需要想的太複雜,只要盡個人能力所及去關注台灣的水資源問題,多多思考問題的解藥,了解環境教育,又或者更單純地去離家最近的河濱公園走走,找尋那丟失已久的河川記憶,也許能如同神隱少女裡的白龍一般,找回自己丟失的名字,尋回那遺忘已久,對大山、大河、大海純粹地感動。

走讀過程經過一些歷史文化留下來的文物,老師總會停下腳步為學員們仔細講解
在個人訪談中老師與我們分享了許多小時候對於河川的記憶與情懷




淡水環保志簡介

  淡水環保志淡江大學重點研究計畫「淡北人文e網通」的子計畫二「社區影像環保志」之成果,於2020年8月1日起至2021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主持。由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8部以大淡水地區熱心教師為主題的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無患子的自然走讀-鄭文欽》、《淡我身在城市中-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妘遊戲-蕭妘羽老師》、《綠色米倉》《河盼-陳建志》、《綠電推手-許慧明》、《老城故事-淡水忠寮社區》、《海流之向-劉金源》。


淡水環保志列表

  1. 無患子的自然走讀-鄭文欽
  2. 淡我身在城市中-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3. 妘遊戲-蕭妘羽老師
  4. 綠色米倉
  5. 河盼-陳建志
  6. 綠電推手-許慧明
  7. 老城故事-淡水忠寮社區
  8. 海流之向-劉金源



版權資訊

  • 統  籌:
淡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案:「淡水好生活」
淡江大學文學院「淡北人文e網通—社區影像環保志」計劃案
淡江大學服務學習課程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者群: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36屆三年級
  • 視覺指導:陳玉鈴
  • 行政專員:黃卉萱、廖又弘
  • 文字編審:陳品靜
  • 美術編輯:李依蓉、莊惠閔
  • 視覺設計:林汮夤、李依霖
  • 發 行 人:文學院院長 林呈蓉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大眾傳播系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提供。

附錄:字幕檔[編輯]

北台有五個縣市
都有一些

相關的流域

最後都會流到

我們眼前這個

淡水河主流

它整個涵蓋的

可能就人口吧

可能有七八百萬

這樣的一個幅員

等於算是

從農業到工商業

一直都有求於它

所以才會稱呼母親之河


那我開始比較有參與關心淡水河

是大概已經到清流計畫 1992年


[河川教育工作者][陳建志]

那時候是因為我們在

淡江大學成立了一個淡江環保生態社

在學校裡面所學有限

我們也不是環境生態方面科班出生

[1993年/「除廢土,救鄉土」廢土工作隊]

所以就需要去借鑒、去取經

所以就去拜訪一些環保團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從那個(時候)就跟著他們在寒暑假

去做一些調查

[1994年/台北林口太平村/提供 林口太平村自救會]

就是針對這條淡水河它的污染

名字很好聽是清流

但其實就是要是去面對淡水河的問題

污染的問題

所以我們就跑去大漢溪

去看大漢溪河邊的養豬場跟垃圾問題

[來源/破碎淡水河地圖]

那時候才比較震撼說

很驚訝也很詫異啦

就是台北這樣的首善之區

怎麼垃圾是這樣處理

從市區走到看到大漢溪

你要走個

可能要甚至一兩百公尺的遠

[1992年/新北市新莊區瓊林里垃圾場/破碎淡水河地圖]

[1995年/台北五股溼地/攝影 柯金源]

才會走到河岸邊

啊都是垃圾山

就是峰峰相連 高高的

靠山邊的往山溝堆

有河邊的往河邊倒

如果靠海邊

像淡水 其實它是堆在海邊

[台北淡水河垃圾場/攝影 柯金源]

[台北淡水河垃圾場/攝影 柯金源]

所以大家都是用比較

因陋就簡的方式在處理

我們這個所謂的必要之惡

也就是少女的祈禱聲音一響

大家就垃圾快點拿出去丟

丟了之後也不知道去哪裡

[1992年參與清流計畫,持續關心淡水河,並號召社大與環團組成淡水河守護聯盟。]


發現我們因為整體的社會

都沒有好好的去面對垃圾的處理

衍生很多的垃圾問題

垃圾闈場、垃圾抗爭

以為蓋了焚化爐就把它燒不見

其實一樣

焚化爐也不是萬靈丹

也不是萬能的


大部分的人

其實生活如果你不是

持續在接觸這個

一般大概就

其實都是斷裂的啦

比如說好了

你垃圾丟出去

你也不知道垃圾去哪裡

那分了類

到底它去了哪裡
你也搞不清楚

水龍頭打開

弄完了 水排掉了

去哪裡

甚至它跟你

前面的水溝臭了

跟外面的 河川、溪流髒了

有時候也

有時候也是

沒辦法聯想起來啦


[內湖社大 水水溪流走讀班 學員 陳玉雲]

就覺得老師很認真

然後很這樣

對那個(環境)好像很有使命感

了解到就是以前

我可能完全沒有接觸到的

什麼河流啊

還有生態啦

因為老師講得蠻廣的

連那個什麼植物都會介紹一些

所以覺得吸收蠻多的

因為以前是完全是零

然後現在就是不是那麼知道

可是至少已經知道有一些狀況

然後還有它的源始的這樣子 對


叫做運煤的集散中心啦

所以

以前汐止這邊算是

也算是黑金產業啦

哇 來喔 你看

你看它上面有喜鵲

白色、黑白相間那是喜鵲

還有斑鳩 就是[pan-kah]

還有

還有那個椋鳥

那個叫聲比較吵的那個好像是椋鳥

好來我們來看一下

它還有一個是這邊 就是我們說的


差不多是從那時候開始

生涯規劃也到了一個轉折啦

就是卸下NGO(非政府組織)的工作

那時候我已經受中山社大蔡素貞校長的邀請

去社大開河川走讀的課

也想有一點點自我進修

充電一下 沉澱一下

就很順利轉到社大了

一方面就是剛剛提到河川水環境是我長期關注的啦

所以也想

或許這個成人教育的場域

又強調公民實踐

來試試看 做一點努力

所以就順順利利的就接下了

所以我不知不覺在社大前前後後

也已經超過十五年了


他很認真很

每次都帶我們去

不同的體驗 不同的地方

[內湖社大 水水溪流走讀班 學員]

[蘇世仲 陳盟瑞 呂源池]

以前我們很多也

不知道很多的事情是怎麼來的、怎麼去的

人物啦

對不對

我們也不是很清楚

那麼上過課以後就知道一些啦


那都是開發時候的概念

就是

以前先民來開發不會一個人

因為一個人來太危險

所以都會彼此邀約作伴

邀約作伴就大家一起共用

阿這個意思就是


所以我們就覺得很

覺得很意外說

喔我住這麼久的地方

居然我完全不清楚這個地方的

一些事情跟故事

然後經過老師這樣導覽以後

我們就會發現說

哦 原來我們這個住這麼久的的地方

有這麼多歷史跟故事等待我們去了解

覺得非常的驚訝

所以印象會非常深刻


希望她變成是能夠

慢慢的恢復她的生物多樣性

也就是

除了這種比較惡劣的水質不要出現

死魚不要出現之外

怎麼樣讓過去

在那本淡水河故事的書裡面

所提到的很多

曾經在這條河

不同河段

可以出現的這些魚蝦蟹

水中的生物

牠能夠有重新被慢慢回復

復育回來

重現它的河川生命力

期待有更多這個流域的公眾

能夠多來親近這條

北台的這個母親之河

或許

可能在你住家不是直接這條主河

而是她的支流 那也好

就是

家鄉的河流

這些家鄉河

更多人能夠願意

走進她 關心她

甚至

未來有更多這些在地的

護河、保溪這樣的一些社團

社區

能夠有更多的出現

成為一個 有一些朋友期待的

她也是一條公民的大河啦

守護她的公民大河

因為要陪伴這個流域 再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其實是需要很多的公眾來關心

為她發聲

甚至大家能夠從生活裡面就身體力行

去做一些減少污染

期待在這個推動或陪伴的過程

其實整個

淡水河流域她會慢慢地轉型

從一個以前是農業

後來是工商業

那後來曾經一度是

就是污染很厲害的河川

然後慢慢的她再恢復到成為一個

生態

漂亮

有活力

然後甚至

是一個可以讓大家在這個互動學習過程

變成是一個公民可以實踐的場域

那這樣的話我想

她會讓這個北台

成為一個更優質的生活

然後更理想的生活家園


製作人 賴玟錡 導演 莊惠閔 訪談 林羿賢 攝影 邱子綾 簡語萱 劇照 簡語萱 賴玟錡 剪輯 林羿賢 簡語萱 動畫 莊惠閔 邱子綾 配樂 賴玟錡 視覺 莊惠閔

配樂 The 126ers 《 In Albany New York 》 Midnight North 《 Sunny Looks Good on You 》 Midnight North 《 Day Out on the Lawn 》

協力指導 林伯儒

監製 王慰慈

《 特別感謝 》

陳建志老師

內湖社大水水溪流走讀班學生

無論如河獨立書店、傅玲玉老師、

台灣垃圾車清運大隊、

公視《我們的島》製作群 (林燕如、柯金源導演、于立平製作人)

這學期也

請多關照

期待 謝謝

建志老師我愛你


監製 王慰慈

製作單位 淡江大學文學院大眾傳播學系

淡江好生活 淡江大學社會責任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