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街(期刊)"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小 (→相關連結) |
小 |
||
行 2: | 行 2: | ||
==簡介== | ==簡介== | ||
− | 《滬尾街》是[[滬尾文史工作室]]所發行的刊物,是一種不定期的期刊,[[1990年]]7月創刊,發行人 | + | 《滬尾街》是[[滬尾文史工作室]]所發行的刊物,是一種不定期的期刊,[[1990年]]7月創刊,發行人[[盧修一]],出版者[[滬尾文史工作室]],除邀請淡水地方耆老、文史專家、建築史家撰寫外,也積極進行各種口述歷史的記述,近六年的期間,共發行九期,最後一期是在[[1996年]]5月。 |
− | + | 《滬尾街》發行的宗旨是'''「探討淡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報導、記錄、見證、和評論其人、地、事、物,以落實本土文化為原則,一切資源取自民間和市場」'''。 | |
− | 九期的《滬尾街》大致依循宗旨,邀請各界學者專家撰寫相關文章,尤其創刊第一期,明顯是想以六個區塊邀約來稿: | + | 九期的《滬尾街》大致依循宗旨,邀請各界學者專家撰寫相關文章,尤其創刊第一期,明顯是想以六個區塊邀約來稿: |
− | *(一)當期主題 | + | ::*(一)當期主題 |
− | *(二)寺廟之美在淡水 | + | ::*(二)寺廟之美在淡水 |
− | *(三)淡水開發史 | + | ::*(三)淡水開發史 |
− | *(四)淡水人物誌 | + | ::*(四)淡水人物誌 |
− | *(五)特稿 | + | ::*(五)特稿 |
− | *(六)長篇連載。 | + | ::*(六)長篇連載。 |
耆老[[周明德]]是《滬尾街》最重要撰稿者,幾乎每一期都有發表一篇以上的淡水逸文遺事,極具歷史價值。 | 耆老[[周明德]]是《滬尾街》最重要撰稿者,幾乎每一期都有發表一篇以上的淡水逸文遺事,極具歷史價值。 | ||
− | + | ::*第一期〈昔日滬尾的公共衛生〉、〈淡水高爾夫球場小史〉 | |
− | 第二期〈臺灣島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 | + | ::*第二期〈臺灣島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 |
− | 第三期〈淡水河畔憶「紅頭船」〉 | + | ::*第三期〈淡水河畔憶「紅頭船」〉 |
− | 第四期〈傳奇人物五舍大人與水筆仔的故事〉 | + | ::*第四期〈傳奇人物五舍大人與水筆仔的故事〉 |
− | 第五期〈秋天裡的戰爭〉 | + | ::*第五期〈秋天裡的戰爭〉 |
− | 第六期〈臺灣罕見的二次大戰痕跡〉 | + | ::*第六期〈臺灣罕見的二次大戰痕跡〉 |
− | 第七期〈追憶淡水河之天然環境〉 | + | ::*第七期〈追憶淡水河之天然環境〉 |
− | 第八期〈臺灣的第二國際機場-淡水水上機場〉、〈令臺灣子弟懷念不已的日本校長有坂一世〉, | + | ::*第八期〈臺灣的第二國際機場-淡水水上機場〉、〈令臺灣子弟懷念不已的日本校長有坂一世〉, |
其中第六期淡水社區工作室[[黃瑞茂]]發表的〈淡水街的形式與發展〉及第八期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發表的〈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是兩篇有關淡水街市發展的文章,極具參考價值。 | 其中第六期淡水社區工作室[[黃瑞茂]]發表的〈淡水街的形式與發展〉及第八期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發表的〈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是兩篇有關淡水街市發展的文章,極具參考價值。 | ||
行 33: | 行 33: | ||
==參考資源== | ==參考資源== | ||
−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 ||
− | :* | + | :*[[張建隆]]、[[謝德錫]]、[[蘇文魁]]提供。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
− | :*[http://tsguide1.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7126.html 滬尾街刊物] | + | :*[http://tsguide1.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7126.html 滬尾街刊物](網路版) |
[[Category:期刊]] | [[Category:期刊]] |
於 2014年2月9日 (日) 12:13 的修訂
簡介
《滬尾街》是滬尾文史工作室所發行的刊物,是一種不定期的期刊,1990年7月創刊,發行人盧修一,出版者滬尾文史工作室,除邀請淡水地方耆老、文史專家、建築史家撰寫外,也積極進行各種口述歷史的記述,近六年的期間,共發行九期,最後一期是在1996年5月。
《滬尾街》發行的宗旨是「探討淡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報導、記錄、見證、和評論其人、地、事、物,以落實本土文化為原則,一切資源取自民間和市場」。
九期的《滬尾街》大致依循宗旨,邀請各界學者專家撰寫相關文章,尤其創刊第一期,明顯是想以六個區塊邀約來稿:
- (一)當期主題
- (二)寺廟之美在淡水
- (三)淡水開發史
- (四)淡水人物誌
- (五)特稿
- (六)長篇連載。
耆老周明德是《滬尾街》最重要撰稿者,幾乎每一期都有發表一篇以上的淡水逸文遺事,極具歷史價值。
- 第一期〈昔日滬尾的公共衛生〉、〈淡水高爾夫球場小史〉
- 第二期〈臺灣島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
- 第三期〈淡水河畔憶「紅頭船」〉
- 第四期〈傳奇人物五舍大人與水筆仔的故事〉
- 第五期〈秋天裡的戰爭〉
- 第六期〈臺灣罕見的二次大戰痕跡〉
- 第七期〈追憶淡水河之天然環境〉
- 第八期〈臺灣的第二國際機場-淡水水上機場〉、〈令臺灣子弟懷念不已的日本校長有坂一世〉,
其中第六期淡水社區工作室黃瑞茂發表的〈淡水街的形式與發展〉及第八期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發表的〈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是兩篇有關淡水街市發展的文章,極具參考價值。
而由紀榮達與文史工作室同仁從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訪查,尋找二二八受難的地方人士:包括雷燦南、陳能通校長、盧園老師、謝萬益、曾戊已、吳有德、林清良、王堯坤和吳蓋家族等,展現文史工作室的人文關懷,深受各界之肯定。
不過參與滬尾街編輯、寫作的參與者,大都是業餘的文史工作者,刊物的內容與出刊日期,常因文史工作者投注的時間或田野訪查的難易時常更迭,從初期約三個月一期、中期半年或一年一期,到八、九期竟隔了近兩年。
因此,1996年5月,第九期滬尾街刊物中,工作者發表〈我們的關懷永不止息-「臭皮匠」們的呢喃〉後,滬尾街便劃下休止符。
參考資源
相關連結
- 滬尾街刊物(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