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三大廟宇"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艋舺三大廟宇簡介)
行 4: 行 4:
 
== 艋舺三大廟宇簡介==
 
== 艋舺三大廟宇簡介==
  
<table style="width: 100%; border: 1px solid black; cellpadding: 5px;" class="mw-collapsible">
 
  
<tr style="background: #cfcfcf; font-size: 12pt; width: 100%">
 
  <td colspan="2" padding="0 10px">  <div style="width: 60%; float: left; text-align: center;"> <b> 艋舺三大廟宇 </b></div></td>
 
</tr>
 
  
<tr>
+
<tabber>
<td  align="center" font-size: 11pt; width: 10%;" >[[艋舺龍山寺]]</td>
 
<td> 全國最知名的觀光景點,建於乾隆三年(1738)已有280年歷史精雕細琢美不勝收,這裏有台灣第一個轎頂式鐘鼓樓,第一個螺旋形藻井,第一對銅鑄龍柱,第一位彫刻家黃土水所雕的䆁迦像,是台灣神明及廟宇建築的百科全書。
 
在早期的[[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當時環境險惡,瘟疫肆虐,而漢人來台開墾時會祈求神明保佑,攜帶家鄉神明為庇護,開始在台灣開墾,福建泉州的三邑移民至台灣,於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且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台。</td> </tr>
 
  
<tr> <td width=“25”>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td><td> 清朝中葉典型廟宇建築型態,乾隆55年(1790年)初建,於咸豐3年(1853年)遭焚毀重建,是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主神蓬萊祖師俗稱落鼻祖師,每次天災或有戰事前總會落鼻相告,異常靈驗。
+
|-| 艋舺龍山寺 =
 +
 
 +
全國最知名的觀光景點,建於乾隆三年(1738)已有280年歷史精雕細琢美不勝收,這裏有台灣第一個轎頂式鐘鼓樓,第一個螺旋形藻井,第一對銅鑄龍柱,第一位彫刻家黃土水所雕的䆁迦像,是台灣神明及廟宇建築的百科全書。
 +
在早期的[[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當時環境險惡,瘟疫肆虐,而漢人來台開墾時會祈求神明保佑,攜帶家鄉神明為庇護,開始在台灣開墾,福建泉州的三邑移民至台灣,於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且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台。
 +
 
 +
|-|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
 +
 
 +
清朝中葉典型廟宇建築型態,乾隆55年(1790年)初建,於咸豐3年(1853年)遭焚毀重建,是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主神蓬萊祖師俗稱落鼻祖師,每次天災或有戰事前總會落鼻相告,異常靈驗。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第三級古蹟,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咸豐三年的頂下郊拚毀於戰火,同治六年重建祖師廟。後經屢次翻修,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格局完整,後殿供奉媽祖,前為三川殿、正殿,後殿毀於火災,尚未重建。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第三級古蹟,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咸豐三年的頂下郊拚毀於戰火,同治六年重建祖師廟。後經屢次翻修,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格局完整,後殿供奉媽祖,前為三川殿、正殿,後殿毀於火災,尚未重建。
</td> </tr>
 
  
 +
|-| 艋舺青山宮=
  
<tr> <td width=“25”> [[艋舺青山宮]] </td><td>  奉祀泉州惠安移民守護神 「靈安尊王」張捆(俗稱青山王),1856年遷於現址,現貌建於日治昭和13年(1938),前殿牆面取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所剰石材建成有東洋風味;每年農曆10月22日青山王誕辰是所謂的 「艋舺大拜拜」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
+
奉祀泉州惠安移民守護神 「靈安尊王」張捆(俗稱青山王),1856年遷於現址,現貌建於日治昭和13年(1938),前殿牆面取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所剰石材建成有東洋風味;每年農曆10月22日青山王誕辰是所謂的 「艋舺大拜拜」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
 
艋舺青山宮內主神為靈安尊王,其本名為張梱,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奉孫權之命治理福建一帶,曾擔任福建總督平定海盜,加上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深受人民愛戴。張將軍死後安葬於惠安縣南方、名為「青山」的所在,據傳他死後屢屢顯靈,於是被當地人民奉為神明,並在青山附近建廟,從此便尊稱張將軍為「青山王」。在宋朝時,曾顯靈救駕宋朝皇帝,因而被封為「靈安尊王」,又因為是受宋朝皇帝敕封,所以在「靈安尊王」的儀仗隊中有一面執事牌寫著「大宋明臣」,在青山宮廟門之上也有「敕封大宋明神」的字樣。
 
艋舺青山宮內主神為靈安尊王,其本名為張梱,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奉孫權之命治理福建一帶,曾擔任福建總督平定海盜,加上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深受人民愛戴。張將軍死後安葬於惠安縣南方、名為「青山」的所在,據傳他死後屢屢顯靈,於是被當地人民奉為神明,並在青山附近建廟,從此便尊稱張將軍為「青山王」。在宋朝時,曾顯靈救駕宋朝皇帝,因而被封為「靈安尊王」,又因為是受宋朝皇帝敕封,所以在「靈安尊王」的儀仗隊中有一面執事牌寫著「大宋明臣」,在青山宮廟門之上也有「敕封大宋明神」的字樣。
靈安尊王的權責是全面性的,祂屬於地方的守護神,但同時也被視為當地的城隍爺,所以青山王的輔佐神明有城隍爺專屬的謝范將軍、八司爺、文武判官,以及專門捉拿惡鬼的枷鎖將軍。枷鎖將軍站立於青山宮內殿的第一線,若到廟中參拜,第一個會看見的神明是紅面的枷將軍,在祂對面的是綠面的鎖將軍,青山宮特有的陣頭「艋舺青山宮八將團」就是由這兩位神明衍生而來。此外位於後殿的是青山夫人又稱為青山王媽。
+
 
</td></tr>
+
</tabber>
  </table>
+
 
  
  
 
*{{map1|25.037317814746025, 121.49990069696825}}
 
*{{map1|25.037317814746025, 121.49990069696825}}

於 2022年10月31日 (一) 16:34 的修訂

艋舺三大廟宇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艋舺龍山寺艋舺青山宮合稱艋舺三大廟宇,其中艋舺龍山寺是艋舺三大廟宇之首。

艋舺三大廟宇簡介

全國最知名的觀光景點,建於乾隆三年(1738)已有280年歷史精雕細琢美不勝收,這裏有台灣第一個轎頂式鐘鼓樓,第一個螺旋形藻井,第一對銅鑄龍柱,第一位彫刻家黃土水所雕的䆁迦像,是台灣神明及廟宇建築的百科全書。 在早期的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當時環境險惡,瘟疫肆虐,而漢人來台開墾時會祈求神明保佑,攜帶家鄉神明為庇護,開始在台灣開墾,福建泉州的三邑移民至台灣,於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且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台。

清朝中葉典型廟宇建築型態,乾隆55年(1790年)初建,於咸豐3年(1853年)遭焚毀重建,是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主神蓬萊祖師俗稱落鼻祖師,每次天災或有戰事前總會落鼻相告,異常靈驗。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第三級古蹟,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咸豐三年的頂下郊拚毀於戰火,同治六年重建祖師廟。後經屢次翻修,大體能保持重建原貌,格局完整,後殿供奉媽祖,前為三川殿、正殿,後殿毀於火災,尚未重建。

奉祀泉州惠安移民守護神 「靈安尊王」張捆(俗稱青山王),1856年遷於現址,現貌建於日治昭和13年(1938),前殿牆面取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所剰石材建成有東洋風味;每年農曆10月22日青山王誕辰是所謂的 「艋舺大拜拜」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 艋舺青山宮內主神為靈安尊王,其本名為張梱,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將軍,奉孫權之命治理福建一帶,曾擔任福建總督平定海盜,加上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深受人民愛戴。張將軍死後安葬於惠安縣南方、名為「青山」的所在,據傳他死後屢屢顯靈,於是被當地人民奉為神明,並在青山附近建廟,從此便尊稱張將軍為「青山王」。在宋朝時,曾顯靈救駕宋朝皇帝,因而被封為「靈安尊王」,又因為是受宋朝皇帝敕封,所以在「靈安尊王」的儀仗隊中有一面執事牌寫著「大宋明臣」,在青山宮廟門之上也有「敕封大宋明神」的字樣。


  •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