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球嶺砲台"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行 3: 行 3:
 
==簡介==
 
==簡介==
 
[[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內陸,現為第三級古蹟,在保護北台灣有非常大貢獻,目前砲台的遺跡內僅剩餘指揮所一座、砲台和彈藥庫。
 
[[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內陸,現為第三級古蹟,在保護北台灣有非常大貢獻,目前砲台的遺跡內僅剩餘指揮所一座、砲台和彈藥庫。
 +
 
可惜[[獅球嶺砲台]]被荒廢至今,其中也經歷過許多修建和重整,加上現在[[基隆市]]沒有可直達[[獅球嶺砲台]]道路,慢慢被當地人民遺忘。整座砲台遺跡範圍雖然不大,但是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及意義,[[基隆市]]現在也全力推廣[[獅球嶺砲台]]歷史故事,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獅球嶺砲台]]非凡歷史意義及地位。
 
可惜[[獅球嶺砲台]]被荒廢至今,其中也經歷過許多修建和重整,加上現在[[基隆市]]沒有可直達[[獅球嶺砲台]]道路,慢慢被當地人民遺忘。整座砲台遺跡範圍雖然不大,但是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及意義,[[基隆市]]現在也全力推廣[[獅球嶺砲台]]歷史故事,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獅球嶺砲台]]非凡歷史意義及地位。
  
 
==歷史==
 
==歷史==
*1884年中法戰爭
+
興建於1884年(清光緒10年)中法戰爭,坐落於[[基隆]]仁愛區[[獅球嶺]]頂。北台灣的防務[[劉銘傳]]為了鞏固海防,聘請英國技師建造砲台,其中之一則是[[獅球嶺砲台]],也是基隆砲台裡最內陸、最高處防禦戰線,可眺望整個[[基隆港]]。首次參與戰爭是[[中法戰爭]],[[林朝棟]]為義軍統領並率軍駐守獅球嶺,雙方長達八個月時間僵持,法軍因此無法繼續前往台北盆地。第二次是在1895年(清光緒21年)[[乙未割台之役]],日軍登陸於澳底,進逼基隆港,並準備直搗[[台北]],和清軍發生獅球嶺爭奪戰,後因清軍內鬨而讓給敵方,由此展現[[獅球嶺砲台]]戰略重要性,歷經兩次戰役後,為獅球嶺砲台增添不少歷史價值。而在日本時期獅球嶺砲台已荒廢,失去禦敵功能,只剩下指揮所、砲座、彈藥庫等設施。
:興建於1884年(清光緒10年)中法戰爭,坐落於[[基隆]]仁愛區[[獅球嶺]]頂。北台灣的防務[[劉銘傳]]為了鞏固海防,聘請英國技師建造砲台,其中之一則是[[獅球嶺砲台]],也是基隆砲台裡最內陸、最高處防禦戰線,可眺望整個[[基隆港]]。首次參與戰爭是[[中法戰爭]],[[林朝棟]]為義軍統領並率軍駐守獅球嶺,雙方長達八個月時間僵持,法軍因此無法繼續前往台北盆地。
+
==建築特色==
*1895年乙未割台之役
+
因應當時需要,所以將[[獅球嶺砲台]]設置成一字排開形式佈局,形成扇狀平面。其中砲台指揮所由山岩、三合土及舔水泥建成,平面採回字型設計,開口部分可當作發射口,設計相當精良。指揮所牆厚度更是達一公尺厚,在當時防衛起了不小功用,是當時清朝時期少見小型砲台,十分珍貴。
:第二次是在1895年(清光緒21年)[[乙未割台之役]],日軍登陸於澳底,進逼基隆港,並準備直搗[[台北]],和清軍發生獅球嶺爭奪戰,後因清軍內鬨而讓給敵方,由此展現[[獅球嶺砲台]]戰略重要性,歷經兩次戰役後,為[[獅球嶺砲台]]增添不少歷史價值。而在日本時期[[獅球嶺砲台]]已荒廢,失去禦敵功能,只剩下指揮所、砲座、彈藥庫等設施。
+
 
  
 
==地圖==
 
==地圖==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獅球路48巷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獅球路48巷
 
*前往:[https://www.google.com.tw/maps/@25.1187161,121.7451927,3a,75y,81.41h,90t/data=!3m8!1e1!3m6!1sAF1QipOMM9rMOD6sptiwuCSDsYtyMgyepXHvgaZRTxB4!2e10!3e11!6shttps:%2F%2Flh5.googleusercontent.com%2Fp%2FAF1QipOMM9rMOD6sptiwuCSDsYtyMgyepXHvgaZRTxB4%3Dw203-h100-k-no-pi-0-ya50.531933-ro-0-fo100!7i2508!8i1254?hl=zh-TW Google街景導覽]
 
*前往:[https://www.google.com.tw/maps/@25.1187161,121.7451927,3a,75y,81.41h,90t/data=!3m8!1e1!3m6!1sAF1QipOMM9rMOD6sptiwuCSDsYtyMgyepXHvgaZRTxB4!2e10!3e11!6shttps:%2F%2Flh5.googleusercontent.com%2Fp%2FAF1QipOMM9rMOD6sptiwuCSDsYtyMgyepXHvgaZRTxB4%3Dw203-h100-k-no-pi-0-ya50.531933-ro-0-fo100!7i2508!8i1254?hl=zh-TW Google街景導覽]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node/1962246184 OpenStreetMap]
+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node/1962246184 OpenStreetMap]
 
{{map | 25.12065,121.73491|400|700|17}}
 
{{map | 25.12065,121.73491|400|700|17}}
  
行 25: 行 26: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官方網站===
 
 
*[https://tour.klcg.gov.tw/zh-hant/attractions/10711215/ 基隆旅遊網:獅球嶺砲台 ]
 
*[https://tour.klcg.gov.tw/zh-hant/attractions/10711215/ 基隆旅遊網:獅球嶺砲台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25 國家文化資產網:獅球嶺砲台]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25 國家文化資產網:獅球嶺砲台]
*[https://www.swcb.gov.tw/Home/Info/data_moving_road_more?id=7f1204e1-c82f-41b8-97fa-b1f38d7436ea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獅球嶺步道(劉銘傳隧道)]
 
===網站===
 
*[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75.html TravelKing:獅球嶺砲台 ]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anlo1/2/1.htm 關塞雄峙:獅球嶺砲台]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anlo1/2/1.htm 關塞雄峙:獅球嶺砲台]
 
*[https://playing.ltn.com.tw/article/24104/1 愛旅行Travel:基隆「最美觀景台」5分鐘攻頂!上帝視角俯瞰大船入港]
 
*[https://playing.ltn.com.tw/article/24104/1 愛旅行Travel:基隆「最美觀景台」5分鐘攻頂!上帝視角俯瞰大船入港]
 +
*[https://www.swcb.gov.tw/Home/Info/data_moving_road_more?id=7f1204e1-c82f-41b8-97fa-b1f38d7436ea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獅球嶺步道(劉銘傳隧道)]
 +
*[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75.html TravelKing:獅球嶺砲台 ]
  
  

於 2021年11月22日 (一) 16:17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 影片描述:獅球嶺砲台導覽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

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港內陸,現為第三級古蹟,在保護北台灣有非常大貢獻,目前砲台的遺跡內僅剩餘指揮所一座、砲台和彈藥庫。

可惜獅球嶺砲台被荒廢至今,其中也經歷過許多修建和重整,加上現在基隆市沒有可直達獅球嶺砲台道路,慢慢被當地人民遺忘。整座砲台遺跡範圍雖然不大,但是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及意義,基隆市現在也全力推廣獅球嶺砲台歷史故事,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獅球嶺砲台非凡歷史意義及地位。

歷史

興建於1884年(清光緒10年)中法戰爭,坐落於基隆仁愛區獅球嶺頂。北台灣的防務劉銘傳為了鞏固海防,聘請英國技師建造砲台,其中之一則是獅球嶺砲台,也是基隆砲台裡最內陸、最高處防禦戰線,可眺望整個基隆港。首次參與戰爭是中法戰爭林朝棟為義軍統領並率軍駐守獅球嶺,雙方長達八個月時間僵持,法軍因此無法繼續前往台北盆地。第二次是在1895年(清光緒21年)乙未割台之役,日軍登陸於澳底,進逼基隆港,並準備直搗台北,和清軍發生獅球嶺爭奪戰,後因清軍內鬨而讓給敵方,由此展現獅球嶺砲台戰略重要性,歷經兩次戰役後,為獅球嶺砲台增添不少歷史價值。而在日本時期獅球嶺砲台已荒廢,失去禦敵功能,只剩下指揮所、砲座、彈藥庫等設施。

建築特色

因應當時需要,所以將獅球嶺砲台設置成一字排開形式佈局,形成扇狀平面。其中砲台指揮所由山岩、三合土及舔水泥建成,平面採回字型設計,開口部分可當作發射口,設計相當精良。指揮所牆厚度更是達一公尺厚,在當時防衛起了不小功用,是當時清朝時期少見小型砲台,十分珍貴。


地圖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