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簡介) |
(→簡介) |
||
行 1: | 行 1: | ||
[[image:汐止.jpg|right|thumb|500px|{{image:汐止.jpg}}]] | [[image:汐止.jpg|right|thumb|500px|{{image:汐止.jpg}}]] | ||
==簡介== | ==簡介== | ||
− | + | 汐止舊名水返腳,昔日為原住民[[凱達格蘭]][[平埔族]]「[[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地。西元1758年前後,漢人已在此聚居形成街肆,稱為「峰仔峙庄」。後改稱水返腳,此地名源起與舊名錫口的[[松山]],同為昔日[[基隆河]]的重要渡口。根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水返腳,潮水漲至此也。」民國9年乃取其潮汐至此而返之意,改名為汐止。<br> | |
− | + | [[汐止]]地勢南北高,中央低,河岸階地海拔平均僅9公尺,區內除[[基隆河]]兩岸為較大之河谷平原之外,其餘多為坡度百分之三十以上之山坡地。基隆河由汐止區之東蜿蜒西流,南北高山夾峙,基隆河貫穿其中。本區基隆河岸每逢漲潮,潮水約漲至本「星光橋」下游灘頭後返回,故清代時起名曰「水返腳」。昔日因河水流經此處,水勢微急,水聲下瀨,音似管絃,自古即有〝灘音〞之諺。<br> | |
日本時代「水返腳」名稱改為「水返腳街」後又更名為「汐止街」,直至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設鎮改稱「汐止鎮」。於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因人口數成長超過十五萬人升格為「汐止市」,又於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台北縣升格新北市再改制為今日之「汐止區」。<br> | 日本時代「水返腳」名稱改為「水返腳街」後又更名為「汐止街」,直至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設鎮改稱「汐止鎮」。於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因人口數成長超過十五萬人升格為「汐止市」,又於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台北縣升格新北市再改制為今日之「汐止區」。<br> |
於 2021年4月7日 (三) 01:54 的修訂
簡介
汐止舊名水返腳,昔日為原住民凱達格蘭平埔族「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地。西元1758年前後,漢人已在此聚居形成街肆,稱為「峰仔峙庄」。後改稱水返腳,此地名源起與舊名錫口的松山,同為昔日基隆河的重要渡口。根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水返腳,潮水漲至此也。」民國9年乃取其潮汐至此而返之意,改名為汐止。
汐止地勢南北高,中央低,河岸階地海拔平均僅9公尺,區內除基隆河兩岸為較大之河谷平原之外,其餘多為坡度百分之三十以上之山坡地。基隆河由汐止區之東蜿蜒西流,南北高山夾峙,基隆河貫穿其中。本區基隆河岸每逢漲潮,潮水約漲至本「星光橋」下游灘頭後返回,故清代時起名曰「水返腳」。昔日因河水流經此處,水勢微急,水聲下瀨,音似管絃,自古即有〝灘音〞之諺。
日本時代「水返腳」名稱改為「水返腳街」後又更名為「汐止街」,直至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設鎮改稱「汐止鎮」。於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因人口數成長超過十五萬人升格為「汐止市」,又於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台北縣升格新北市再改制為今日之「汐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