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街"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史略==  淡水河畔第一水門附近,因有新店溪大漢溪匯合而成的大河面,所以過去稱此處為「大溪口」。在約清...")
 
(資料來源)
行 9: 行 9: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http://blind.tpml.edu.tw/sp.asp?xdurl=superxd/PictorialContent.asp&icuitem=545510&mp=10 台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http://blind.tpml.edu.tw/sp.asp?xdurl=superxd/PictorialContent.asp&icuitem=545510&mp=10 台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於 2020年7月15日 (三) 09:16 的修訂

史略

 淡水河畔第一水門附近,因有新店溪大漢溪匯合而成的大河面,所以過去稱此處為「大溪口」。在約清康熙 48 年(1709)間,已有漳、泉等移民來此拓墾。當時漁獵於沿岸的平埔族,划著獨木舟載運蕃薯等土產前來交易,漸漸形成買賣墟市,俗稱蕃薯市,街衢稱蕃薯市街。舊名蕃薯市街歡慈市街)、直興街草店尾街祖師廟前街祖師廟後街等,民國三十六年全線以貴州省貴陽市命名。

 乾隆年間,媽祖廟、土地公廟、清水祖師廟相繼落成,貴陽街隨之往東延展。貴陽街於西園路至西昌街稱為直街仔,又稱直興街,意即新興宮前直往東行的街道。而過土地公廟至康定路口清水祖師廟一帶,早年以草厝為店舖,土名「草店尾」。泉州同安縣人在祖師廟後方,即今日柳州街、貴陽街、永福街的範圍形成八甲庄,有祖師廟前街祖師廟後街歡慈市街交通。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加拿大籍馬偕牧師毅然來到傳統宗教信仰濃厚的艋舺傳教,幾經挫折終於在八甲庄建立艋舺教會

 隨著艋舺的發展,集散貨物不再只集散於番薯而已,艋舺躍為台北貨物出口中心,慘烈的頂下郊拼爆發後,泉州惠安縣漁民於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奉青山王(靈安尊王)神像來台,創建青山宮

 日據以後,總督府鑑於艋舺街道狹窄、住宅密集,遇空襲時易引起大火,遂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年)實施市區改正,將街道拓寬並取直,貴陽街因此接通至城內東門街第一女子中學校門口(公園路)。此時,蕃薯市街已雅稱歡慈市街,並劃入「遊廓」(風化區),旗亭娼樓蜂起,日籍住民漸多,原有的閩南紅磚厝翻建為日式黑瓦屋,店家以巴洛克洋樓為風尚,街景丕變。西園路口一棟掛著日本料理店招牌的顯目洋樓,原是著名西醫李朝北經營的「朝北醫院」。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