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1: | 行 1: | ||
− | {{導覽條1| | + | {{導覽條1|事件}} |
+ | |||
==簡介== | ==簡介== | ||
− | + | '''西仔反'''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之別稱(又稱[[基隆戰役]]、[[淡水戰役]]、[[澎湖戰役]]),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清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台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戰爭動亂的統稱。戰事肇始於法國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作為為船艦能源,以便封鎖東南沿海,進而威脅中國沿海各大城市,也藉機佔領台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清朝了解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來臺督戰。法軍戰艦駛入基隆開砲,清軍予以還擊,為西仔反戰事揭開序幕。 | |
− | |||
戰事之初法軍擊毀沿海多處砲臺,並攻佔基隆,取得航行中國沿海所需的煤礦,隨後即封鎖全臺。然而淡水之役,清軍將領[[孫開華]]擊退法軍,令戰事陷入膠著。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卻於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馬公,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法軍撤離,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 戰事之初法軍擊毀沿海多處砲臺,並攻佔基隆,取得航行中國沿海所需的煤礦,隨後即封鎖全臺。然而淡水之役,清軍將領[[孫開華]]擊退法軍,令戰事陷入膠著。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卻於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馬公,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法軍撤離,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 ||
− | + | 清廷於此役發現臺灣的海防戰略重要,戰後便宣布臺灣建省,命劉銘傳以福建巡撫的身分兼任首任臺灣巡撫,推動臺灣新政,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並於澎湖群島興建新砲臺及強化舊砲臺防禦能力。歷經此役後,北部戰略價值被突顯強化,因此新政多移往臺北城,新政也集中在臺灣北部,這令臺灣的政經中心由臺南移往臺北,直至今日。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葉振輝〈西仔反淡水之役(1884)〉,(第一屆至第五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1—2010)。 |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
+ | |||
==相關頁面== | ==相關頁面== | ||
− | == | + | :*[[滬尾礮臺]] |
− | [[Category: | + | :*[[中崙圳]] |
+ | :*[[萬善堂]] | ||
+ | :*[[程氏古厝]] | ||
+ | :*[[金針木耳林]] | ||
+ | :*[[望高樓]] | ||
+ | :*[[城岸遺址]] | ||
+ | :*[[白砲台遺址]] | ||
+ | :*[[駱家古厝]] | ||
+ | :*[[蘇府王爺廟]] | ||
+ | :*[[瓦店埤]]、[[忠烈祠]]、[[水雷營]] | ||
+ | |||
+ | ==相關連結== | ||
+ |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6230817-%E9%87%8D%E8%BF%94%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5%8F%A4%E6%88%B0%E5%A0%B4 滬尾-西仔反古戰場巡禮] | ||
+ | |||
+ | [[Category:事件]] |
於 2013年10月1日 (二) 23:14 的修訂
簡介
西仔反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之別稱(又稱基隆戰役、淡水戰役、澎湖戰役),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清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台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戰爭動亂的統稱。戰事肇始於法國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作為為船艦能源,以便封鎖東南沿海,進而威脅中國沿海各大城市,也藉機佔領台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清朝了解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來臺督戰。法軍戰艦駛入基隆開砲,清軍予以還擊,為西仔反戰事揭開序幕。
戰事之初法軍擊毀沿海多處砲臺,並攻佔基隆,取得航行中國沿海所需的煤礦,隨後即封鎖全臺。然而淡水之役,清軍將領孫開華擊退法軍,令戰事陷入膠著。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一系列攻防戰,清軍不敵但仍固守戰線,法軍則因霍亂、傷寒等疾病,戰力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司令孤拔在「鎮海之戰」中被當地清軍擊退並可能負傷,率軍攻佔澎湖,卻於6月11日因疫病或因重傷死於澎湖馬公,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法軍撤離,西仔反戰事宣告結束。
清廷於此役發現臺灣的海防戰略重要,戰後便宣布臺灣建省,命劉銘傳以福建巡撫的身分兼任首任臺灣巡撫,推動臺灣新政,強化臺灣的防衛能力。並於澎湖群島興建新砲臺及強化舊砲臺防禦能力。歷經此役後,北部戰略價值被突顯強化,因此新政多移往臺北城,新政也集中在臺灣北部,這令臺灣的政經中心由臺南移往臺北,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
- 葉振輝〈西仔反淡水之役(1884)〉,(第一屆至第五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1—2010)。
- 淡水學用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