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進"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5: | 行 5: | ||
[[1909年]](昭和42),他回到[[淡水]],並且在淡水設立戶口,並且開始學做木工,所以被稱為「媽進司」,他從木匠升到工頭,再變成包商,一步一步發展,雖沒有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他卻識字而且每日看報紙,還會講簡單的日本話和日本人交談生意。[[1928年]](昭和3)8月1日,[[淡水公會堂]]落成,張媽進就是建造包商之一,當年52歲,是他一生最得意的工程。他也熱心地方公益,[[清水祖師廟]]的壁上刻有張媽進捐款2,000円;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金額,除了擔任「保正」外,他常年在家準備一大瓶的正露丸胃腸藥,免費供給鄰居取用,因此,張媽進的「臭藥丸」乃成為[[崎仔頂]]名物之一。 | [[1909年]](昭和42),他回到[[淡水]],並且在淡水設立戶口,並且開始學做木工,所以被稱為「媽進司」,他從木匠升到工頭,再變成包商,一步一步發展,雖沒有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他卻識字而且每日看報紙,還會講簡單的日本話和日本人交談生意。[[1928年]](昭和3)8月1日,[[淡水公會堂]]落成,張媽進就是建造包商之一,當年52歲,是他一生最得意的工程。他也熱心地方公益,[[清水祖師廟]]的壁上刻有張媽進捐款2,000円;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金額,除了擔任「保正」外,他常年在家準備一大瓶的正露丸胃腸藥,免費供給鄰居取用,因此,張媽進的「臭藥丸」乃成為[[崎仔頂]]名物之一。 | ||
− | 張媽進家在今[[清水街]] | + | 張媽進家在今[[清水街]]151號,前總統[[李登輝]]剛轉學到[[淡水中學]]時,就在張家食宿。他日常生活除了愛泡茶,就是愛抽雪茄菸。張氏育有7個兒女,是一位成功的土木建築包商,一生充滿了傳奇。[[1969年]]過世。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行 12: | 行 12: | ||
==相關頁面== | ==相關頁面== | ||
:*[[淡水公會堂]] | :*[[淡水公會堂]] | ||
− | |||
[[Category:人物]][[Category:匠師]][[Category:保正]][[Category:1876年出生]][[Category:1969年逝世]] | [[Category:人物]][[Category:匠師]][[Category:保正]][[Category:1876年出生]][[Category:1969年逝世]] |
於 2019年12月24日 (二) 20:26 的修訂
簡介
張媽進原籍泉州惠安,生於1876年(光緒2),出生不久就被裝在竹籠裡由小販從黃家帶來賣給張家,家境清苦,16歲時跟隨養父渡海來臺住淡水,但經常去三峽幫人採茶維生,1895年,他曾報名參加臺灣民主國之抗日,但後來未戰逃回故鄉,以雜工、小販、補棉被等工作維生,不久,隨船流浪到新加坡、吉隆坡等地方。
1909年(昭和42),他回到淡水,並且在淡水設立戶口,並且開始學做木工,所以被稱為「媽進司」,他從木匠升到工頭,再變成包商,一步一步發展,雖沒有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他卻識字而且每日看報紙,還會講簡單的日本話和日本人交談生意。1928年(昭和3)8月1日,淡水公會堂落成,張媽進就是建造包商之一,當年52歲,是他一生最得意的工程。他也熱心地方公益,清水祖師廟的壁上刻有張媽進捐款2,000円;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金額,除了擔任「保正」外,他常年在家準備一大瓶的正露丸胃腸藥,免費供給鄰居取用,因此,張媽進的「臭藥丸」乃成為崎仔頂名物之一。
張媽進家在今清水街151號,前總統李登輝剛轉學到淡水中學時,就在張家食宿。他日常生活除了愛泡茶,就是愛抽雪茄菸。張氏育有7個兒女,是一位成功的土木建築包商,一生充滿了傳奇。1969年過世。
參考資料
-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