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有機愉夫
- 影片描述:《淡水風土志》2 2015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
專訪
有機愉夫 — 程進益老師人物素描
淡水不只有老街
深耕於淡水的「有機愉夫」程進益說不上來為什麼鍾愛農業,但從事有機農業超過十年的他,在訪談過程中卻不時地表達出對土地的熱愛及責任感!
個性溫和,穿著隨性的程進益出生於淡水,在這裡長大。對他來說,淡水最重要的不是碼頭,不是老街,更不是阿給,而是早年在淡江大學宮燈大道上曝曬的農作物,是曾經那一大片淡水人引以為傲的美麗梯田,但曾幾何時,這些記憶被不斷變動的土地利用覆蓋填滿,原本這片土地上人們為了生存所留存的痕跡,也被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及商業行為取代,大量湧入的外來人口重新決定了這塊土地的未來。於是持續的開發挖路、不斷地改建施工、越來越多的「老街紀念品店」成了觀光客最直覺的淡水。
除此之外,不斷的污染及化學藥劑的使用,使得這塊土地愈來愈不適合耕作,而農業休耕又加速了人口的大量進駐,基本的食物問題不僅沒有獲得解決,又使生活環境及食安問題不斷的惡性循環及惡化!
程進益說,他從事有機農業只有一個心願,就是要讓這塊土地更乾淨,能留給子孫永續經營。對他而言,有機農業不只是一種創新革命,而且是未來農業的生存方式!「我們對待土地的觀念一定要改!」程進益說。「如果種植的方法,不從傳統的慣行農法改良為有機栽種法,那麼無論休耕幾次都不會有意義,因為土壤的肥力不只是停止栽種就能上升。」
所謂的慣行農法,是指施灑化學肥料,噴灑除草劑,以及使用殺蟲劑及殺菌劑等農藥的農耕方法。
程進益介紹,一般施行慣行農法的農民,會大量使用含有硫酸銨及硫酸鉀進行化學施肥,使得土壤在長期耕種後硫酸化,土壤結構及生態環境更會受到嚴重破壞,導致土地的肥力開始下降,種出的植物變醜、變糟,這時候農民通常選擇開始休耕,但休耕卻反而才是悲劇的開始。農民通常在休耕之後,為了使土地能直接進行耕種,會繼續施加除草劑以抑制野草的生長,這對於土地肥力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造成巨大的傷害。
和程進益一起合作籌備有機講座課程的梁素秋,在接受環球生技月刊採訪時表示:「過量用藥造成淡水地區農地生態失衡,尤其是除草劑的問題(註1)。」在文章中她更進一步指出「除草劑不止會對人體、空氣造成危害,也會造成大量昆蟲死亡,進而破壞土壤生態,其中蚯蚓減量更讓土壤失去團力,並導致土地沙漠化,不利耕作。」所謂的沙漠化,就是使土壤不再具有黏性,植栽的種子會因此而無法附著於土壤上、成長也將面臨困境,於是農民必須改變既有的思維,否則持續下去,將導致淡水僅存耕地日益減少、直至消失!
「就像森林一樣,落葉被微生物分解,進而產出養份,然後再被植物吸收回去。」程進益用森林的生態循環來解釋有機農業,他認為把菜園當作森林,利用自然生態的循環系統,才能達到真正養土的功效,使土壤能再度回復肥力,這也是為什麼程進益要這麼堅持有機耕種的原因。
「我爸爸那時候只會在邊坡噴灑殺草劑,不會用在農地上。」程進益提起父親早期雖使用慣行農法,但因為年輕時向日本人學過農,所以還是有基本的概念,知道何種噴灑方式能避免對人體及土地有害。
但程爸爸真正接觸到有機農業,是等到民國84年時,那時候程進益因為工作繁忙,原本預計前往日本見習農業發展,只好將機會留給父親,而程爸爸在日本實習農場感到最訝異的,莫過於他所學習的有機肥料,就是年輕時接觸的堆肥方法,這也證明有機農法運用過去人類的智慧,在不傷害土地的情況下發展而成的!
同樣也是這趟旅程,使得程爸爸變成有機農業的「忠實擁護者」了。其實在最開始程爸爸總認為有機的肥料並不肥沃,直到去日本大開眼界後,才明白原來土壤要肥沃,首先得先使土地形成自然生態循環,而這些用來堆肥的廚餘同時也能替土壤生產微生物,增加有機質,進而改善原本被污染的土地,這就是所謂的養土!
有機農法取代原本的藥劑,回歸到使用土壤、水及陽光的種植法。農戶雖然擔心蟲害、鳥類掠奪他們的作物,但更怕的是這些鳥類及昆蟲的滅絕、破壞了生態系,唯恐這些自私的價值觀以及化學物質殘存的遺毒,更進一步推進人類走向滅絕之路!於是為了讓人們不再擔心土地及環境受污染而造成的食安問題,一群關心自然生態與環境公害的人們於90年代和日本MOA合作成立了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除了提供程進益的有機養份外,程爸爸於日本遊學期間實習有機耕種法的農場,也隸屬於此基金會!
現在,程進益和更多的機構及單位合作,在淡水這個小鎮上默默的耕耘,期許有機農業會給淡水帶來一個全新的定位,也許是米倉,也許會是大型蔬菜供應基地,無論如何,都會是一個比現在更乾淨更適合農業生產的地方。程進益說,這樣自己的心願就算是實現了吧。在我們眼裡,程進益花了大半輩子付出心力在農業上,可說到對自己的評價,他卻始終只說自己是「半個農業人」!
半個農業人
位於淡水區忠寮裡的市民農園,是新北市的七座市民農園的其中一座。這個從十九世紀即發展的觀念,一直到1989年(民國78年)才首次出現在臺灣臺北市的內湖區,而一年後,當市民農園於北投重新設置後,臺灣才開始進入市民農園的萌芽期。
目前淡水的市民農園的認養者,有很多都是程進益的學生,有的人甚至認養了五個單位,這些人除了農友外,大部份都以自給自足為樂!他們都是通過參與區公所舉辦「有機農業理念及栽培課程講座」成為了程進益的學生,這個剛於去年十二月初結束第五期講座的課程,其實程進益已經投入六年,其中一年,更親自到淡水區各里去做宣傳演講。
程進益對有機農業的付出有目共睹,卻鮮少人知道他不是相關科系畢業的!雖然小時候家裡務農,但因為家人反對,選擇當時比較有前途的化學科系就讀,畢業於健行工業專科學校(今健行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科(已停招)的他,曾經賣過早餐、當過廚師、經營養雞場、工廠廠長等工作,卻最終因為興趣決定重返農業,並在37歲時以此為退休後的志業,於是他趁著工作的閑瑕之餘開始投入農業的訓練,從改良場的受訓到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的進修開始他的農業之路,直到區公所找上他才開始正式的教學之路!
凡事創業維艱,萬事開頭難,而有機栽培課程亦是如此。最開始的一二期吸引來的學生多是沒有農地的或本身並非從事農業的,一直到第四期開始才有4個以有機為志業的學生。而一開始農民對於「有機」的效益及做法充斥著懷疑,後來經過不斷的宣傳努力,課程才能一直持續到第五期,學生也愈來愈多。
後來區公所看準有機的前瞻性,決定輔導區內的農友進行轉型,一開始區公所利用位於殼牌倉庫的社區大學進行課程,邀請改良場的教授授課,並準備籌備農夫市集的營運,然而成效並不彰,因為參與課程為多以種植為興趣的學生。於是為了成立市集,幾個學生找上了本身具有稽核員身份的程進益。雙方敲定合作後,透過新北市農業局及高灘地工程管理處的協助,在淡水捷運站旁成立農夫市集。一開始只有二十攤,幾年下來透過課程,參與的農友愈來愈多,而原本的市集並沒有規範有機蔬菜的販賣,也是經過不斷的思考及討論使得規則慢慢被定下來!
對程進益而言,從事農業最有趣的事情,莫過於參與農耕實驗,享受在不同客觀因素的變化之下影響農作物生長的變化,並確實紀錄其差異性,這樣他就可以在課程中與同學分享,直接告訴同學什麼樣的氣候、土壤及養份狀況下,可以種哪些植物。他的熱情感染了同學們,他們只要一遇到問題就會詢問程進益,他也樂於到學生的農場共用美好的成果!
問到程進益印象最深刻的學生,他的回答是頂田寮的鄭班長—鄭鵬舉先生。原本從事開模工廠的鄭班長因發現癌症,毅然決然關閉工廠改變心境,熱心的他回到社區服務,為了身體健康開始參加有機農耕的相關課程,但種了菜才發現土地肥力還沒回復,於是菜長得不好,這一年梁素秋及程進益都前來幫鄭鵬舉採收,鄭鵬舉也沒有退縮,哪怕第一年失敗,他卻仍要自己育苗,雖然因為育苗室太暗導致苗突長、打亂栽培計畫,但失敗的經驗開始讓他知識量持續擴大,學習的第二年便開始進入狀況,加上辦活動的能力強,開始舉辦農業體驗營進行自我推銷。也是這樣的堅持讓程進益印象深刻。
除了在區公所擔任農業教學的志工外,程進益也在桃園的804國軍醫院參與園藝治療的課程。驅車前往龍潭國軍醫院,繞了一段之後,車子停在一片長滿小白花的草皮前,那天天氣不佳,烏雲密佈,前後望去除了偌大的建築沒有往來的人們,像極了一座與世無爭的小島,而前方一小塊原本種植行道樹的空間,以及草皮的1/3被挪用種植蔬菜,還有幾棵刻意剝開樹幹防止生長過高的木瓜樹。
園藝治療屬於復健醫學中的一種治療行為,利用種植易生長的蔬果幫助病友建立自信,協助他們開始接觸社會。雖然治療師坦承大部份的病友在回到沒有農地的現實世界後,仍會陷入低潮,但是透過蔬菜的種植及販賣,已經讓部份病友在接觸人群這方面,勇敢的跨出一大步,而對於默默付出的程進益來說,可以看見人們成長和進步,是他最大的心願,就像在經歷各種嘗試及實驗後,可以看見自己的植物成長,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事。不只是他,也是這麼多參加有機栽種班學生的心情,那些採收時燦爛的笑容,都是一點一滴的汗水打造的!
程進益拼盡全力讓土地更乾淨,因為他的付出讓更多的人活的健康,但在瞭解他的責任感和對社會的付出後,不禁令人好奇,這樣一個對農業擁有無比熱情的人,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呢?
要做就做中間商
在正式採訪之前,記者曾經耳聞程進益在從事農業的過程中,妻子並不是最支持的,而在深入瞭解後才得知,妻子歐家甯並非阻止程進益追逐夢想。會希望他少花點時間在農業上,不只是單純渴望對丈夫的愛,而是因為他們一起走過最艱辛的日子,妻子看透了這個產業的利益關係,深知「農人永遠都是弱勢者,擁有說話權及主導權的向來都不是他們!」
「太太說,要做就做中間商。」程進益憶起年輕時,在經營養雞場時,原本要承接桃園五峰山一塊兩甲的農地,可以專心養雞及種菜,回歸他心中最渴望的田園生活,卻受到妻子的反對,最主要原因在於農業的結構都是要先將蛋或作物賣到集合場,再由集合場轉賣給拍賣市場,而蛋及作物的價錢就在總量及氣候的決定因素下,被中間商任意喊價,農人只能任由被剝削,而無法賺錢。
這樣的辛苦妻子歐家甯不願丈夫再承受,剛從醫院退休的她,總希望程進益能放掉一切來回歸家庭,但程進益卻知道,農業的付出是一輩子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就像孩子的教育一樣,是需要不斷付出的。
吵雜熱鬧的士林夜市裡,總不乏年輕人背著一大袋的衣服來往,那都是他們在晚上要販賣的衣物,而在這群辛勤,日夜作息顛倒的年輕人中,也有程進益的小兒子—程泓淇。他和自己的二姊程偉婷、專精游泳的大哥程智偉一樣,在小時候都有學習體育,而程泓淇更因柔道成就擁有體保生的資格,但他卻轉讀體育休閒系,因為他知道這樣下去沒有前途!大學畢業後,因為打工的啟發,程泓淇開始轉往衣物批發,跟著老闆學訂價、批貨及看貨。現在的他已經開始在打版,開發自己的商品,他說下一步,就是成立自己的品牌!
這樣轉折的人生在父親程進益眼中,卻是不值得特別擔心的!由於從小家境不好,父母總認為小孩只要不學壞、有工作就可以生活,等到自己做父親了,程進益仍奉為圭臬!
程泓淇說,當他不再選擇體育時,父親只是瞭解一下狀況便不再多問,在程泓淇的眼中,自己的父親的個性不慍不火,不會特別執著小孩子一定要做些什麼!不只小兒子,對待程偉婷及大兒子程智偉都是相同的態度,他給予孩子極大的空間成長,就像有機農業一樣,讓植物在自然的循環下獲得肥力而成長,才能適當的發揮自己!
雖然自己勇敢追夢,但目前仍是未退休的D.I.Y.玩具工廠廠長,雖然以農業為志向,他也並沒有因此而荒廢原本的工作,「也許工作內容99%不是興趣,但要在其中找到興趣,而不是抱怨。」在工作的過程中,他不斷找出興趣來做,在工廠辦公室旁的一角,就有一個屬於他的空間,有烤箱,有香草植物,他可以在空閒的時間好好享受生活的樂趣,這又何嘗不是經歷多少內心的天人交戰後所獲得的和平呢!
於是就在這種協助但不主導的教育方式下,把三個孩子拉拔長大,並成為子女的榜樣,在對程進益三個子女的專訪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對於興趣認同的理所當然。當工作轉換跑道時也許發現不是自已想像的那樣,卻仍然會透過副業或進修來達成自己的夢想,就像他們眼中的父親一樣。
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除了榜樣,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從小對日本文化及繪畫有著極大興趣的二女兒程偉婷,想起之前在日商的經紀公司就職的經歷,當時的工作壓力很大,訓練也很多,但最讓她驕傲的,是父親的玉米讓連來自日本的董事長都會感到驚豔。每次來臺灣一定會向程進益購買玉米,甚至會向藝人介紹這是員工父親種植出來的作物!
程進益也知道,這不只是自己的驕傲,也代表著這麼多年來用心的成就,更證明著臺灣有機農業的未來將有著不可抵擋的光芒,這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做出的努力、為了讓這塊土地能世世代代的永續經營。
而事實上,誠如程進益說的,農業的推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效的,他和這群關心臺灣的有機鬥士們持續規劃著,將有機栽種推展為專職的教育,甚至成立庇護工廠,讓更多的人能參與有機農業,並將有機的技術發推廣出去,使人類與大自然達到和諧狀態,靜靜地享受生命!
- 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 http://www.natural365.com.tw/information.asp?id=1%EF%BC%92%EF%BC%94 (連結已失效)
- 鄭健雄、蔡奇助,臺灣市民農園的發展經驗,《台中區農推專訊143期》,民國84年6月
|
專訪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