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小賴/作業區" 修訂間的差異
小 (→春假作業) |
小 (移除無效分類) |
||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 |||
行 68: | 行 68: | ||
</table> | </table> | ||
− | <noinclude> | + | <noinclude></noinclude> |
===維基語法版=== | ===維基語法版=== | ||
− | {|border="0" align="right" width="30% | + | {|border="0" align="right" width="30%" |
|-bgcolor="#6495ED" | |-bgcolor="#6495ED" | ||
− | !淡江大學<br>Tamkang University | + | !colspan=2|<font size="4" color="#FFFFFF">淡江大學<br>Tamkang University</font> |
|- | |- | ||
− | |[[檔案:淡江大學校徽.jpg|150px|center]] | + | |colspan=2|[[檔案:淡江大學校徽.jpg|150px|center]] |
− | |||
|-bgcolor="#6495ED" | |-bgcolor="#6495ED" | ||
− | !基本資料 | + | !colspan=2|<font size="4" color="#FFFFFF">基本資料</font> |
− | |- | + | |-align="center" |
− | |創校人 | + | |'''創校人''' |
|張鳴、居正 | |張鳴、居正 | ||
− | |- | + | |-align="center" |
− | |創校年份 | + | |'''創校年份''' |
|1950年 | |1950年 | ||
− | |- | + | |-align="center" |
− | |面積 | + | |'''面積''' |
|217,126平方公尺(淡水校園) | |217,126平方公尺(淡水校園) | ||
− | |- | + | |-align="center" |
− | |地址 | + | |'''地址''' |
|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
− | |- | + | |-align="center" |
− | |電話 | + | |'''電話''' |
|02-2621-5656 | |02-2621-5656 | ||
|} | |} |
於 2014年7月25日 (五) 18:24 的最新修訂
看見老師們講演淡水時,各個眼神閃閃發亮的樣子,才知道,原來,淡水,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工作,更不僅是一個地點,而是如情人般的存在♥
↓↓↓↓↓♥♥透過老師們認識淡水的美♥♥↓↓↓↓↓
周宗賢老師的淡水發展史[編輯]
這次的演講,很可惜沒能親臨現場聽老師講古,只能透過錄影來了解淡水的發展。
歷史是堆積而成的,從西班牙人進入臺灣時期開始直到日治,經由老師的講述,我們走了一遍臺灣和淡水200年的歷史。第二段中,老師帶了許多以前的地理圖,其中五虎崗示意圖,老師為我們說明當初的五虎崗究竟是指那些範圍,也順帶指出了淡水的各個地理方位,還有日治時期的淡水街圖等,可惜影片中看不太清楚,真是可惜(哭)。
在老師的演講中,時時刻刻穿插著深刻人生道理,最近要處理的事較多,其實心情也連帶受到影響,老師說到「只有你會同情你自己,外面的世界沒有人會同情你」,有如當頭棒喝,確實是如此,自己的努力不一定會讓所有人都看的到,但至少不要對不起自己,我得好好振作打起精神才行。
馮文星老師的從圖片影像看淡水的今與昔[編輯]
這次由馮文星老師從影像帶領我們進入淡水的歷史影像世界,認識淡水從前、現在和未來不同的美,並比較有何異同,從一同中認識淡水環境的發展與破壞。
看見老師展示小白宮周遭美景,視野開闊、直望天際,這樣的美,令人窒息,卻很可能被一個未來的建案給破壞殆盡,令人心痛。在老師所展示的"未來示意圖"中,新的建築,看似就像一根巨大的木樁(而且還長得不太好看)插在平地般的突兀,硬生生打斷了淡水河岸風光,此建案也讓部分的民眾重視淡水四周建築發展狀況,發起相關聯署行動。
從老師分享的一連串照片和畫作中,發現淡水今非昔比,以前開闊的山河美景,被建築給遮蔽;傳統矮房水田,被水泥高樓所替代,自然與人類究竟要如何維持平衡呢?看到畫作中美麗的淡水,雖然今日淡水仍有美景,但從前的風光已不再,有點怨嘆自己出生的晚,沒能及早認識淡水。
黃繁光老師的淡水實地踏查[編輯]
本次由黃繁光老師帶著我們導覽鄞山寺,認識了更多台灣廟宇的一面。
以前到廟宇拜拜時,對於正門只在重大節慶時開啟,平時只開側門沒有感到疑問過(一直以為是因為大門太重不好開),這次導覽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正門是給神明行走用的,而鄞山寺開正門則是因為以前械鬥問題嚴重,需要神明速速幫忙,所以才只開正門。
而門上的門神畫也是有它的寓意在,「風」「調」「雨」「順」四大天王,手上各拿著不一樣的東西,眼睛炯炯有神。而該前廊上的立體壁畫,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卻絲毫不失去它原本的風味,人物、虎、麒麟無一細節不清楚,很難想像是當時的師傅一一用手捏出來的!真是令人佩服!而廟宇建築的細節也令人佩服,像是坎在橫樑間為了遮掉嵌木的動物(我忘記他叫甚麼了)雕刻,旁邊有水花的雕刻,居然是有保佑寺廟不要被火燒的寓意在。而「柱珠」的設計,原來是為了墊高木柱,避免木材腐爛用等。
這次的導覽,真的獲益良多,希望之後還有機會可以再去其他地方踏查學習。
春假作業[編輯]
淡江大學 |
||
基本資料 |
||
創校人 | 張鳴、居正 | |
創校年份 | 1950年 | |
面積 | 217,126平方公尺(淡水校園) | |
地址 | 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
電話 | 02-2621-5656 |
維基語法版[編輯]
淡江大學 Tamkang University | |
---|---|
基本資料 | |
創校人 | 張鳴、居正 |
創校年份 | 1950年 |
面積 | 217,126平方公尺(淡水校園) |
地址 | 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電話 | 02-2621-5656 |
讀書心得[編輯]
書名:福爾摩沙紀事 : 馬偕台灣回憶錄
文:中文
著者:馬偕 (Mackay, George Leslie), 1844-1901
譯者:林晚生, 1946-
出版項:臺北市: 前衛出版: 紅螞蟻圖書總經銷, 2007[民96]
版本項:初版
面頁高廣:24,359面:圖23公分
叢書名:(台灣經典寶庫)
譯自: From far Formosa :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主題:馬偕 (Mackay, George Leslie, 1884-1901)--傳記;基督教--傳道--臺灣;長老會
ISBN:9789578015265 (平裝) : NT$360
心得:
這本書從馬偕博士的眼中看見台灣,敘述許多台灣的人、植物、動物、甚至是地質等,可以看出馬偕博士是真心喜愛著台灣,將他眼中的台灣島敘述得如此的美麗細膩,看完這本書可以了解許多我所不知道的台灣。而馬偕在台灣的二十九年中,他歷經了法軍攻台的時期,經由他的筆下,也看見了台灣部分的歷史。
但我對這本書的部分論點有不一樣的見解,當然馬偕是從加拿大來台宣教的,或許他推崇他的耶穌基督,對祂深信不疑,這點我不會反駁他,畢竟每個人有他的選擇。但他對於台灣既有的宗教並無完全客觀的看法,甚至有些過於偏頗,舉例而言,本書第十三章,所描述的是漢人的宗教生活,說佛教看似光明實質腐敗,或說神像看似詭異古怪、擲筊和燒紙錢向神明祈求說是可悲等。或許佛教有些過度迷信的地方,但,看到馬偕博士有些過於偏頗甚至鄙視的陳述,心中還是有些不快。即使如此,馬偕博士在此章所敘述的宗教生活仍然觀察入微、非常清楚。
撇開馬偕博士對佛教信仰的不解,他在台灣宣教確實下了很多的功夫,獨立學習漢語、練習說台語是基本,卻還要忍受著外人的眼光,像是當時人們對外國人的不了解和基督教是異教等,難免會有排異的情形產生,馬偕靠著他苦練而成的漢語和精湛的醫術,使人們信仰他的神。在本書中有提到他的第一位學生-嚴清華先生,和原本家庭反基督教的吳益裕先生等人,在淡水受洗完、正式成為基督徒後,受到眾人嘲笑與不解,但他們卻仍然跟隨馬偕、公開承認自己的信仰,並成為宣教師。就這樣一點一滴,馬偕宣揚著基督教,慢慢地擴散,最終不只宣揚基督教,更間接幫助了台灣的醫療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