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 修訂間的差異
Wingsquare (對話 | 貢獻) (→李春生紀念教堂) |
|||
(未顯示由 1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1 次修訂) | |||
行 3: | 行 3: | ||
{{Youtube|Oj05GfUk6fo|400|right|2014.03.16【台灣演義】大稻埕}} | {{Youtube|Oj05GfUk6fo|400|right|2014.03.16【台灣演義】大稻埕}} | ||
==簡介== | ==簡介== | ||
− | + | [[大稻埕]]原為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咸豐年間漢人開始至此開發,因居民在此地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供稻米收成時曬穀,平時則為農產品交易場所,故以[[大稻埕]]為名。 | |
− | ===古蹟介紹 | + | [[大稻埕]]興盛的年代為18世紀末,在淡水港開放後便開始繁榮,成為商業貿易的重要之地。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房、明亮的紅磚洋樓,在這裡不論是古蹟建築、茶行、藥行、布行、小吃等,都承載著多年的歷史。 |
− | + | ||
− | + | ==歷史發展== | |
+ | 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勢力較弱的同安人,一路向北逃,最後落腳在淡水河畔的「一大片平坦曬穀場」的[[大稻埕]]。 | ||
+ | |||
+ | 大稻埕的崛起與[[茶葉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1860年,《天津條約》開港通商,迫使清廷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洋行、店屋紛紛林立。英國商人[[陶德]]來臺考察樟腦產地,意外發現臺灣極適合種植茶葉,遂引進福建安溪茶苗,欲於當時臺灣最繁榮的地區艋舺興建製茶場,但因當時位在艋舺的人極度排外,衝突不斷,迫使[[陶德]]將製茶場設置在北邊的大稻埕,之後陸續很多的洋行來或福建茶商來這邊設茶廠,形成「南艋舺,北大稻埕」兩大經濟中心,[[劉銘傳]]決定於兩大經濟中心間興建[[臺北城]],後因位於[[艋舺]]的河道淤積,加上他們排外,整體經濟重心遂轉移至大稻埕。 | ||
+ | |||
+ | 大稻埕不僅是日治時代台灣人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政治中心。經濟的繁榮,間接地帶動了娛樂生活的蓬勃發展,聚集了很多南、北館的館閣,各種地方戲曲、陣頭、廟宇、歌曲藝術等。在日治時期,「淡水戲館」、「永樂座」等,均是當時極盛的文化活動地點。1924年錦記茶行大亨[[陳天來故居#人物簡介|陳天來]]投資的[[永樂座]],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戲院。過去,艋舺、大橋頭及大稻埕一帶,被稱為臺北的「戲巢」、「戲窟」,從布袋戲、歌仔戲、話戲到京劇,戲劇種類多元,為傳統戲曲發展蓬勃的寶地,戲曲也不再是上流人士的專屬,融合本土風格與外來文化,形成戲曲在地化,造就前所未有的臺灣劇場的新風潮。 | ||
+ | |||
+ | ==古蹟介紹== | ||
+ | ===甘州街茶葉街=== | ||
+ | 此地在大稻埕的茶葉歷史上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為茶葉發展開拓的重要地區。 |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甘州街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甘州街 | ||
− | + | ||
− | === | + | ===[[陳天來故居]]=== |
− | + | 昔日為「錦記茶行」,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外觀氣派、歐式風格,主體上有垂花、拖架、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富有浪漫情調。 |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73號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73號 | ||
*電話:+886-2-2336-2798 | *電話:+886-2-2336-2798 | ||
− | + | ||
− | + | ===迪化街店屋=== | |
+ | 為同安人的落腳之處,房屋牆面多為仿西式建築的裝飾,獨特中西式混合的建築,呈現早期聚集式街屋的獨特景觀。 |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74號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74號 | ||
*電話:+886-2-2960-3456 | *電話:+886-2-2960-3456 | ||
− | + | ||
− | + | ===有記名茶=== | |
+ | 有記名茶成立超過百年,透過精挑細焙的臺灣各區名茶聞名。 |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 | ||
*電話:+886-2-2555-9164 | *電話:+886-2-2555-9164 | ||
− | ==== | + | |
− | + | ===[[李春生紀念教堂]]=== | |
+ | 在清代時期居住在貴德街上多為外國人,不少富商及洋行聚集於此地,因此成為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 | ||
+ | 此座教堂紀念當地著名的富商李春生,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 | ||
+ |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 ||
− | * | + | *電話︰+886-2-25580753 |
==位置== | ==位置== | ||
− | [[大稻埕]] | + | [[大稻埕]]位於臺北盆地西側,東側為雙連,南接[[萬華]],西臨[[淡水河]],東北與[[大龍峒]]相鄰,行政區劃屬於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次分區(包括大有、永樂、南芳、玉泉、延平、朝陽等里)。狹義的範圍為重慶北路一段以西、忠孝西路二段以北(延平北路一段至重慶北路一段以鄭州路為界)、[[淡水河]]以東、民權西路以南的區域。廣義的範圍還包含重慶北路一段以東至淡水線路線的區域。 |
− | + |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是其中一部分,也很靠近[[萬華區]],交通相當方便,捷運或是公車都可以到,適合排個簡單的半日到一日遊在這裡來趟時光小旅行。而較靠近[[大稻埕]]的捷運站為大橋頭與雙連站,出站後,慢慢步行至迪化街等景點,可以體驗不同的歷史味道與巴洛克式建築。 | |
− | == | + | ==大事記要== |
− | |||
*大稻埕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 | *大稻埕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 | ||
*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五年(1727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 | *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五年(1727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 | ||
− | * | + | *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淡水縣。 |
− | * | + | *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大稻埕]]劃屬於臺北縣臺北市出張所。 |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大稻埕]]劃屬於臺北縣臺北市出張所。 | ||
*三十年(1897年)劃歸臺北辨務署。 | *三十年(1897年)劃歸臺北辨務署。 | ||
行 49: | 行 62: | ||
==交通地圖== | ==交通地圖== | ||
− | * | + | *103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 |
− | {{Map1|25. | + | {{Map1|25.0584461, 121.5118999}} |
==資料來源== | ==資料來源== | ||
行 56: | 行 69: | ||
*[https://www.funtime.com.tw/blog/funtime/one-day-tour-in-dadaocheng 【大稻埕、迪化街一日遊】文青必去!走進台北時光長廊] | *[https://www.funtime.com.tw/blog/funtime/one-day-tour-in-dadaocheng 【大稻埕、迪化街一日遊】文青必去!走進台北時光長廊] | ||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must-visit/dadaocheng 來去大稻埕(台北旅遊網)] |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must-visit/dadaocheng 來去大稻埕(台北旅遊網)] |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05GfUk6fo&t=647s 台灣演義 大稻埕] | ||
+ | *[http://coh.fgu.edu.tw/uploads/bulletin_file/file/5d11dacbe718591f940000fd/蔣渭水文化研究中心第一本博士論文成果.pdf 郭基泰《日治時期大稻埕政經文化研究》] | ||
[[category:地區]] | [[category:地區]] | ||
+ | |||
+ | [[zh:大稻埕]] | ||
+ | [[en:Twatutia]] | ||
+ | [[ja:大稲埕]] |
於 2024年10月16日 (三) 10:45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大稻埕原為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咸豐年間漢人開始至此開發,因居民在此地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供稻米收成時曬穀,平時則為農產品交易場所,故以大稻埕為名。
大稻埕興盛的年代為18世紀末,在淡水港開放後便開始繁榮,成為商業貿易的重要之地。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房、明亮的紅磚洋樓,在這裡不論是古蹟建築、茶行、藥行、布行、小吃等,都承載著多年的歷史。
歷史發展[編輯]
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勢力較弱的同安人,一路向北逃,最後落腳在淡水河畔的「一大片平坦曬穀場」的大稻埕。
大稻埕的崛起與茶葉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1860年,《天津條約》開港通商,迫使清廷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洋行、店屋紛紛林立。英國商人陶德來臺考察樟腦產地,意外發現臺灣極適合種植茶葉,遂引進福建安溪茶苗,欲於當時臺灣最繁榮的地區艋舺興建製茶場,但因當時位在艋舺的人極度排外,衝突不斷,迫使陶德將製茶場設置在北邊的大稻埕,之後陸續很多的洋行來或福建茶商來這邊設茶廠,形成「南艋舺,北大稻埕」兩大經濟中心,劉銘傳決定於兩大經濟中心間興建臺北城,後因位於艋舺的河道淤積,加上他們排外,整體經濟重心遂轉移至大稻埕。
大稻埕不僅是日治時代台灣人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政治中心。經濟的繁榮,間接地帶動了娛樂生活的蓬勃發展,聚集了很多南、北館的館閣,各種地方戲曲、陣頭、廟宇、歌曲藝術等。在日治時期,「淡水戲館」、「永樂座」等,均是當時極盛的文化活動地點。1924年錦記茶行大亨陳天來投資的永樂座,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戲院。過去,艋舺、大橋頭及大稻埕一帶,被稱為臺北的「戲巢」、「戲窟」,從布袋戲、歌仔戲、話戲到京劇,戲劇種類多元,為傳統戲曲發展蓬勃的寶地,戲曲也不再是上流人士的專屬,融合本土風格與外來文化,形成戲曲在地化,造就前所未有的臺灣劇場的新風潮。
古蹟介紹[編輯]
甘州街茶葉街[編輯]
此地在大稻埕的茶葉歷史上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為茶葉發展開拓的重要地區。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甘州街
陳天來故居[編輯]
昔日為「錦記茶行」,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外觀氣派、歐式風格,主體上有垂花、拖架、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富有浪漫情調。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73號
- 電話:+886-2-2336-2798
迪化街店屋[編輯]
為同安人的落腳之處,房屋牆面多為仿西式建築的裝飾,獨特中西式混合的建築,呈現早期聚集式街屋的獨特景觀。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74號
- 電話:+886-2-2960-3456
有記名茶[編輯]
有記名茶成立超過百年,透過精挑細焙的臺灣各區名茶聞名。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
- 電話:+886-2-2555-9164
李春生紀念教堂[編輯]
在清代時期居住在貴德街上多為外國人,不少富商及洋行聚集於此地,因此成為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 此座教堂紀念當地著名的富商李春生,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 電話︰+886-2-25580753
位置[編輯]
大稻埕位於臺北盆地西側,東側為雙連,南接萬華,西臨淡水河,東北與大龍峒相鄰,行政區劃屬於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次分區(包括大有、永樂、南芳、玉泉、延平、朝陽等里)。狹義的範圍為重慶北路一段以西、忠孝西路二段以北(延平北路一段至重慶北路一段以鄭州路為界)、淡水河以東、民權西路以南的區域。廣義的範圍還包含重慶北路一段以東至淡水線路線的區域。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是其中一部分,也很靠近萬華區,交通相當方便,捷運或是公車都可以到,適合排個簡單的半日到一日遊在這裡來趟時光小旅行。而較靠近大稻埕的捷運站為大橋頭與雙連站,出站後,慢慢步行至迪化街等景點,可以體驗不同的歷史味道與巴洛克式建築。
大事記要[編輯]
- 大稻埕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
- 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五年(1727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
- 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淡水縣。
- 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大稻埕劃屬於臺北縣臺北市出張所。
- 三十年(1897年)劃歸臺北辨務署。
- 三十三年(1900年)士林辨務署併入臺北辨務署。
- 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改隸臺北廳大加蚋堡,四十二年(1909年)改隸大稻埕區。
- 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臺北州臺北市大稻埕。
- 十一年(1922年)町名改正,在大稻埕原有範圍內分設九町,大稻埕轉為純粹地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稱。
- 1945年中華民國管轄臺灣,大稻埕劃屬於臺北市延平區。
- 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
- 1990年延平區與建成區併入大同區。
交通地圖[編輯]
- 103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