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史田野工作室" 修訂間的差異
(→相關連結) |
|||
行 6: | 行 6: | ||
「[[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因受限於經費不足,設於負責人住家內,係屬個人工作室。[[1990年]]至[[1992年]]間,工作室投入大量時間從事田野調查,並將階段性的調查成果整理成〈從寺廟分佈看滬尾街聚落之形成〉一文, [[1992年]]5月發表於《北縣文化》。[[1993年]]初,工作室負責人[[張建隆]]受鎮公所委託,創辦[[淡水]]第一份鎮刊《[[金色淡水]]》,工作室仍持續進行田野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刊登於《金色淡水》上。[[1995年]]3月《金色淡水》暫時停刊,工作室退出編輯業務;是年底,工作室以影像紀錄方式,製作一部訪問耆老介紹淡水歷史的紀錄片《[[尋找老淡水]]》。翌年([[1996年]])7月,工作室將歷年來調查報告以及所發表的論文整理集結成書,由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書名亦取名《[[尋找老淡水]]》。 | 「[[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因受限於經費不足,設於負責人住家內,係屬個人工作室。[[1990年]]至[[1992年]]間,工作室投入大量時間從事田野調查,並將階段性的調查成果整理成〈從寺廟分佈看滬尾街聚落之形成〉一文, [[1992年]]5月發表於《北縣文化》。[[1993年]]初,工作室負責人[[張建隆]]受鎮公所委託,創辦[[淡水]]第一份鎮刊《[[金色淡水]]》,工作室仍持續進行田野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刊登於《金色淡水》上。[[1995年]]3月《金色淡水》暫時停刊,工作室退出編輯業務;是年底,工作室以影像紀錄方式,製作一部訪問耆老介紹淡水歷史的紀錄片《[[尋找老淡水]]》。翌年([[1996年]])7月,工作室將歷年來調查報告以及所發表的論文整理集結成書,由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書名亦取名《[[尋找老淡水]]》。 | ||
− | 工作室除從事田野調查、發表有關淡水史研究之作品外,亦積極投入搶救古蹟之行列,如[[1996年]]到[[1997年]]間的搶救「淡水稅務司官邸」行動等。[[ | + | 工作室除從事田野調查、發表有關淡水史研究之作品外,亦積極投入搶救古蹟之行列,如[[1996年]]到[[1997年]]間的搶救「淡水稅務司官邸」行動等。[[1997年]]底,工作室參與發起「[[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反對公路局興建「[[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直到[[2000年]]九月交通部將此快速道路計畫案予以擱置為止。[[2001年]],工作室與[[淡水文化基金會]]以及[[淡水]]各界合力籌劃興辦「[[淡水社區大學]]」;[[2002年]]八月起,並參與[[淡水社大]]之營運。目前,工作室仍持續關懷[[淡水]]的社會與文化。 |
==資料來源== | ==資料來源== |
於 2018年7月17日 (二) 20:16 的修訂
簡介
前滬尾文教促進會成員張建隆,因有感於淡水史事長久以來未得到應有之重視,且已出現歷史斷層之危機,於是自1990年六月間開始投入淡水史之田野調查工作,探訪地方耆老、尋查寺廟舊蹟。而為了田野調查之順利進行,乃成立「淡水史田野工作室」,以取得受訪者之信任。初期調查重點,以淡水地方望族之家族史為主,包括採集族譜、採錄來臺事蹟和開發經過以及相關故事傳奇等。其次,遍訪淡水寺廟,抄錄楹聯碑記、探尋遺存文物,藉以稽考其歷史沿革;之後又延伸至宗教祭典活動之觀察與紀錄。後來,又把調查範圍擴及歷史人物之生平事蹟和歷史事件。
「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因受限於經費不足,設於負責人住家內,係屬個人工作室。1990年至1992年間,工作室投入大量時間從事田野調查,並將階段性的調查成果整理成〈從寺廟分佈看滬尾街聚落之形成〉一文, 1992年5月發表於《北縣文化》。1993年初,工作室負責人張建隆受鎮公所委託,創辦淡水第一份鎮刊《金色淡水》,工作室仍持續進行田野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刊登於《金色淡水》上。1995年3月《金色淡水》暫時停刊,工作室退出編輯業務;是年底,工作室以影像紀錄方式,製作一部訪問耆老介紹淡水歷史的紀錄片《尋找老淡水》。翌年(1996年)7月,工作室將歷年來調查報告以及所發表的論文整理集結成書,由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書名亦取名《尋找老淡水》。
工作室除從事田野調查、發表有關淡水史研究之作品外,亦積極投入搶救古蹟之行列,如1996年到1997年間的搶救「淡水稅務司官邸」行動等。1997年底,工作室參與發起「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反對公路局興建「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直到2000年九月交通部將此快速道路計畫案予以擱置為止。2001年,工作室與淡水文化基金會以及淡水各界合力籌劃興辦「淡水社區大學」;2002年八月起,並參與淡水社大之營運。目前,工作室仍持續關懷淡水的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