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院"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3: 行 3:
 
==大事記==
 
==大事記==
 
資料來源:[http://aiai.org.tw/?FID=45 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院關鍵大事記]
 
資料來源:[http://aiai.org.tw/?FID=45 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院關鍵大事記]
*1923年:施乾先生以自己所有的財產於艋舺綠町購買土地,向大伯施坤山募得木材蓋屋,正式成立乞丐收容所愛愛寮,並擔任首任院長,此時計收容約三十位乞丐。
+
*1923年:[[施乾]]先生以自己所有的財產於艋舺綠町購買土地,向大伯施坤山募得木材蓋屋,正式成立乞丐收容所[[愛愛寮]],並擔任首任院長,此時計收容約三十位乞丐。
 
*1928年:愛愛寮獲日本內宮省的天皇御賜獎金。
 
*1928年:愛愛寮獲日本內宮省的天皇御賜獎金。
 
*1929年:連續八年獲日本內宮省頒發事業獎助金伍佰元。
 
*1929年:連續八年獲日本內宮省頒發事業獎助金伍佰元。
*1933年:由施乾個人事業變更為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並成立理事會,由日本人金子光太郎先生出任理事長,施乾擔任首任院長。
+
*1933年:由[[施乾]]個人事業變更為[[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並成立理事會,由日本人金子光太郎先生出任理事長,施乾擔任首任院長。
 
*1944年:愛愛院院民就院原因:貧困、疾病、老衰、盲、痲藥中毒、鴉片癮、啞、兒童、要監置精神病、非監置精神病者,計本島人二一一人、內地人十七人、中華人十六人,合計二四四人。
 
*1944年:愛愛院院民就院原因:貧困、疾病、老衰、盲、痲藥中毒、鴉片癮、啞、兒童、要監置精神病、非監置精神病者,計本島人二一一人、內地人十七人、中華人十六人,合計二四四人。
*1945年:臺灣光復,清水照子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改名施照子並擔任愛愛院院長。
+
*1945年:臺灣光復,[[清水照子]]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改名[[施照子]]並擔任[[愛愛院]]院長。
*1947年:向臺北市政府辦理立案登記,三十六年一月六日頒發北市民社字第八○四號證書,改名為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臺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邀集熱心人士組成董事會,出錢出力並協助院務。
+
*1947年:向臺北市政府辦理立案登記,三十六年一月六日頒發北市民社字第八○四號證書,改名為[[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臺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邀集熱心人士組成董事會,出錢出力並協助院務。
*1949年:遵照政府法規,組成私立臺北市愛愛院內設育幼、習藝、殘疾教養、婦女教養四所,收容行乞、流浪等補入院民一八二人:貧困、殘疾、老弱、失依等介入院民五十九人;撫養、無居等請求住入院民一十四人,合計二五五人。
+
*1949年:遵照政府法規,組成[[私立臺北市愛愛院]]內設育幼、習藝、殘疾教養、婦女教養四所,收容行乞、流浪等補入院民一八二人:貧困、殘疾、老弱、失依等介入院民五十九人;撫養、無居等請求住入院民一十四人,合計二五五人。
*1952年:配合政府統一全省公私立救濟院名稱,易名為私立臺北市愛愛救濟院,以收容流浪街頭的乞丐和貧困病患為對象。
+
*1952年:配合政府統一全省公私立救濟院名稱,易名為[[私立臺北市愛愛救濟院]],以收容流浪街頭的乞丐和貧困病患為對象。
*1959年:遵照政府法規,重新辦理財團法人登記,成為「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救濟院」。
+
*1959年:遵照政府法規,重新辦理財團法人登記,成為「[[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救濟院]]」。
 
*1963年:配合政府政策,收容醫院久治不癒,無法退院之殘疾老人,停辦育幼所,改名為養護所。
 
*1963年:配合政府政策,收容醫院久治不癒,無法退院之殘疾老人,停辦育幼所,改名為養護所。
 
*1973年:配合政府政策,協助孤苦貧困無依老人之安養,改習藝所為安老所,並停辦婦女教養所,改為專收六十歲以上的男性老人。
 
*1973年:配合政府政策,協助孤苦貧困無依老人之安養,改習藝所為安老所,並停辦婦女教養所,改為專收六十歲以上的男性老人。
*1976年:配合政府福利政策,院名取消「救濟」二字,改稱「臺北市私立愛愛院」。
+
*1976年:配合政府福利政策,院名取消「救濟」二字,改稱「[[臺北市私立愛愛院]]」。
 
*1988年:擴建院舍落成收容空間增加,收容院民高達二四○多人。
 
*1988年:擴建院舍落成收容空間增加,收容院民高達二四○多人。
 
*1991年:鑑於社會孤苦老殘者日少,而要求自費安養者日增,故因應社會需要,經董事會通過,報主管機關核准,兼辦自費安養業務,成為臺北市第一家民間安養機構。
 
*1991年:鑑於社會孤苦老殘者日少,而要求自費安養者日增,故因應社會需要,經董事會通過,報主管機關核准,兼辦自費安養業務,成為臺北市第一家民間安養機構。
 
*1995年:愛愛院院民公費有八十八人、自費有八十四人,計一七二人,其中外省院民佔百分之五十五。
 
*1995年:愛愛院院民公費有八十八人、自費有八十四人,計一七二人,其中外省院民佔百分之五十五。
*2001年:施照子院長因心肺衰竭病逝,由施武靖先生繼任院長。
+
*2001年:[[施照子]]院長因心肺衰竭病逝,由[[施武靖]]先生繼任院長。
 
*2002年:受納利風災影響,院內部份設備受損嚴重。
 
*2002年:受納利風災影響,院內部份設備受損嚴重。
 
*2004年:拆除一棟老舊建築並動工興建新大樓,以打造更符合現代化的老人養護所。
 
*2004年:拆除一棟老舊建築並動工興建新大樓,以打造更符合現代化的老人養護所。
 
*2007年:新舍完工命名為松柏樓,規模為地下一層、地下上六層之建物,共有一六三床位,此時住民人數為養護者六十八人,安養者五十人。可收容床位數為安養三十床,養護二二○床,共計全院為二五○床。
 
*2007年:新舍完工命名為松柏樓,規模為地下一層、地下上六層之建物,共有一六三床位,此時住民人數為養護者六十八人,安養者五十人。可收容床位數為安養三十床,養護二二○床,共計全院為二五○床。
*2011年:本院規劃花園為具五感刺激之療癒性花園命名為「馨香庭園」。同年淡水國小於校門口設置施乾文化園區公共藝術。
+
*2011年:本院規劃花園為具五感刺激之療癒性花園命名為「馨香庭園」。同年[[淡水國小]]於校門口設置[[施乾文化園區]]公共藝術。
*2012年:為符合96年7月30日修正發布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本院重新檢視床位配置調整為安養二○床,養護二二三床(管路床位六十八床未於松柏樓四、五樓),共計全院為二四三床。核准文號為北市社老字第10141826900號。同年12月因應住民照顧需求,變更業務規模調整管路區床位為一○五床,未於松柏樓二、三、四樓。核准文號為北市社老字第10146963800號。出版「臺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專書。
+
*2012年:為符合96年7月30日修正發布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本院重新檢視床位配置調整為安養二○床,養護二二三床(管路床位六十八床未於松柏樓四、五樓),共計全院為二四三床。核准文號為北市社老字第10141826900號。同年12月因應住民照顧需求,變更業務規模調整管路區床位為一○五床,未於松柏樓二、三、四樓。核准文號為北市社老字第10146963800號。出版「[[臺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專書。
 
*2013年:現有服務為養護床223床,2013.09.04現有住民208人進住率為93%。因全院30%住民為中、低收入戶長者,本院發起「月捐99讓愛久久~愛心扶助弱勢銀髮族」勸募活動,核准文號為北市社團字第10146678700號。
 
*2013年:現有服務為養護床223床,2013.09.04現有住民208人進住率為93%。因全院30%住民為中、低收入戶長者,本院發起「月捐99讓愛久久~愛心扶助弱勢銀髮族」勸募活動,核准文號為北市社團字第10146678700號。
 
*2014年:擴增床位為238床。
 
*2014年:擴增床位為238床。

於 2015年9月28日 (一) 13:15 的修訂

  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院之前身為愛愛寮,係由淡水米市街人施乾(1899年-1944年)於1923年(大正12年)在台北綠町(今大理街)所創建的乞丐救濟收容所。施乾畢其一生為無依無靠的乞丐創造一個無限包容,且充滿愛心的園地,不但實踐撲滅乞丐的理念,更展現身為社會公民,所應肩負的社會改革責任,因而後人尊稱其為「乞丐之父」。

大事記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院關鍵大事記

  • 1923年:施乾先生以自己所有的財產於艋舺綠町購買土地,向大伯施坤山募得木材蓋屋,正式成立乞丐收容所愛愛寮,並擔任首任院長,此時計收容約三十位乞丐。
  • 1928年:愛愛寮獲日本內宮省的天皇御賜獎金。
  • 1929年:連續八年獲日本內宮省頒發事業獎助金伍佰元。
  • 1933年:由施乾個人事業變更為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並成立理事會,由日本人金子光太郎先生出任理事長,施乾擔任首任院長。
  • 1944年:愛愛院院民就院原因:貧困、疾病、老衰、盲、痲藥中毒、鴉片癮、啞、兒童、要監置精神病、非監置精神病者,計本島人二一一人、內地人十七人、中華人十六人,合計二四四人。
  • 1945年:臺灣光復,清水照子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改名施照子並擔任愛愛院院長。
  • 1947年:向臺北市政府辦理立案登記,三十六年一月六日頒發北市民社字第八○四號證書,改名為財團法人臺北愛愛院,臺北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邀集熱心人士組成董事會,出錢出力並協助院務。
  • 1949年:遵照政府法規,組成私立臺北市愛愛院內設育幼、習藝、殘疾教養、婦女教養四所,收容行乞、流浪等補入院民一八二人:貧困、殘疾、老弱、失依等介入院民五十九人;撫養、無居等請求住入院民一十四人,合計二五五人。
  • 1952年:配合政府統一全省公私立救濟院名稱,易名為私立臺北市愛愛救濟院,以收容流浪街頭的乞丐和貧困病患為對象。
  • 1959年:遵照政府法規,重新辦理財團法人登記,成為「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愛愛救濟院」。
  • 1963年:配合政府政策,收容醫院久治不癒,無法退院之殘疾老人,停辦育幼所,改名為養護所。
  • 1973年:配合政府政策,協助孤苦貧困無依老人之安養,改習藝所為安老所,並停辦婦女教養所,改為專收六十歲以上的男性老人。
  • 1976年:配合政府福利政策,院名取消「救濟」二字,改稱「臺北市私立愛愛院」。
  • 1988年:擴建院舍落成收容空間增加,收容院民高達二四○多人。
  • 1991年:鑑於社會孤苦老殘者日少,而要求自費安養者日增,故因應社會需要,經董事會通過,報主管機關核准,兼辦自費安養業務,成為臺北市第一家民間安養機構。
  • 1995年:愛愛院院民公費有八十八人、自費有八十四人,計一七二人,其中外省院民佔百分之五十五。
  • 2001年:施照子院長因心肺衰竭病逝,由施武靖先生繼任院長。
  • 2002年:受納利風災影響,院內部份設備受損嚴重。
  • 2004年:拆除一棟老舊建築並動工興建新大樓,以打造更符合現代化的老人養護所。
  • 2007年:新舍完工命名為松柏樓,規模為地下一層、地下上六層之建物,共有一六三床位,此時住民人數為養護者六十八人,安養者五十人。可收容床位數為安養三十床,養護二二○床,共計全院為二五○床。
  • 2011年:本院規劃花園為具五感刺激之療癒性花園命名為「馨香庭園」。同年淡水國小於校門口設置施乾文化園區公共藝術。
  • 2012年:為符合96年7月30日修正發布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本院重新檢視床位配置調整為安養二○床,養護二二三床(管路床位六十八床未於松柏樓四、五樓),共計全院為二四三床。核准文號為北市社老字第10141826900號。同年12月因應住民照顧需求,變更業務規模調整管路區床位為一○五床,未於松柏樓二、三、四樓。核准文號為北市社老字第10146963800號。出版「臺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專書。
  • 2013年:現有服務為養護床223床,2013.09.04現有住民208人進住率為93%。因全院30%住民為中、低收入戶長者,本院發起「月捐99讓愛久久~愛心扶助弱勢銀髮族」勸募活動,核准文號為北市社團字第10146678700號。
  • 2014年:擴增床位為238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