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菜崎古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2|景點|步道}} ==簡介==   「賣菜崎古道」在新民街6號民宅旁,是約民國40年代由附近的居民自行一步一階的鋪設而成的竹林石...)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賣菜崎古道]]」在新民街6號民宅旁,是約民國40年代由附近的居民自行一步一階的鋪設而成的竹林石階,現在僅存10多公尺。有110階的安山岩石階,每一階是由方整的石塊所疊成的步道(有人量過約是長76公分、寬37公分),在地人稱此步道為「賣菜崎」(台語)。
+
  「[[賣菜崎古道]]」在新民街6號民宅旁,是約民國40年代由附近的居民自行一步一階地鋪設而成的竹林石階,現在僅存10多公尺。有110階的安山岩石階,每一階是由方整的石塊所疊成的步道(有人量過約是長76公分、寬37公分),在地人稱此步道為「賣菜崎」(台語)。
  
  當時居住[[公司田溪]]對岸以農作營生的莊稼人,平時除了種植水稻外也會多種些青蔬果菜,收成後涉溪沿著泥濘小路挑到淡水街上販賣。當時還沒有建築橋樑,居民每天來回涉溪總是比較危險,最初有人搬溪中的大石頭,在溪流上形成渡過溪流的路線,稱之為「'''石跳'''」(台語)。由於溪水充沛,溪流會造成大石塊移動,因此總是需要重新鋪過。由於此路線是最便捷的路線,在需要繞遠路和無橋樑可行的困境下,為了安全起見附近的居民主動集資、捐地或出力,在石跳路線上方建立簡易橋梁,而涉溪後的小路則從另外買回方整的石階進行鋪設,這條路線平緩的延伸過溪、進村莊,成為當地居民來往以及販賣菜蔬的便捷道路,便有了「賣菜崎」的名稱。
+
  當時居住[[公司田溪]]對岸以農作營生的莊稼人,平時除了種植水稻外也會多種些青蔬果菜,收成後涉溪沿著泥濘小路挑到淡水街上販賣。當時還沒有建築橋樑,居民每天來回涉溪總是比較危險,最初有人搬溪中的大石頭,在溪流上形成渡過溪流的路線,稱之為「'''石跳'''」(台語)。由於溪水充沛,溪流會造成大石塊移動,因此總是需要重新鋪過。由於此路線是最便捷的路線,在需要繞遠路和無橋樑可行的困境下,為了安全起見附近的居民主動集資、捐地或出力,在石跳路線上方建立簡易橋樑,而涉溪後的小路則從另外買回方整的石階進行鋪設,這條路線平緩的延伸過溪、進村莊,成為當地居民來往以及販賣蔬菜的便捷道路,便有了「賣菜崎」的名稱。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於 2020年8月8日 (六) 01:24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步道

簡介

  「賣菜崎古道」在新民街6號民宅旁,是約民國40年代由附近的居民自行一步一階地鋪設而成的竹林石階,現在僅存10多公尺。有110階的安山岩石階,每一階是由方整的石塊所疊成的步道(有人量過約是長76公分、寬37公分),在地人稱此步道為「賣菜崎」(台語)。

  當時居住公司田溪對岸以農作營生的莊稼人,平時除了種植水稻外也會多種些青蔬果菜,收成後涉溪沿著泥濘小路挑到淡水街上販賣。當時還沒有建築橋樑,居民每天來回涉溪總是比較危險,最初有人搬溪中的大石頭,在溪流上形成渡過溪流的路線,稱之為「石跳」(台語)。由於溪水充沛,溪流會造成大石塊移動,因此總是需要重新鋪過。由於此路線是最便捷的路線,在需要繞遠路和無橋樑可行的困境下,為了安全起見附近的居民主動集資、捐地或出力,在石跳路線上方建立簡易橋樑,而涉溪後的小路則從另外買回方整的石階進行鋪設,這條路線平緩的延伸過溪、進村莊,成為當地居民來往以及販賣蔬菜的便捷道路,便有了「賣菜崎」的名稱。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