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金海岸石滬群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4年11月2日 (日) 12:16 由 台灣阿成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簡介)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石滬是台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依循潮流方向在潮間帶以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日治時期台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淡水石滬的發展源於早年淡水河口常有動物腐肉從中上游漂流而至,吸引鯊魚聚集,漁民乃建造石滬圍捕,成為上等魚丸食材,淡水魚丸名聞遐邇,石滬功不可沒。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近年來河口海岸因過度漁撈及水源污染,造成魚源枯竭,石滬漁法逐漸乏人問津,加上地方開發和破壞,如今石滬已所剩無幾。1980年代,前台北縣府闢建漁人碼頭,整排石滬都被徵收廢除,只有碼頭區外側少數幾座保存下來。現在沙崙海邊還留有一些石滬,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沙崙海水浴場和淡水第二漁港之間的沿岸,有一個石滬區,規模已不復見,可略見當時所圈起來的範圍。

  此外,在聖約翰科技大學旁,由新埔仔4鄰小巷進入海濱,也可以發現石滬遺跡;另於屯山社區六塊厝漁港附近,退潮時亦可見先民所築的「海上長城」,雖已斷垣殘壁卻仍能見證早年淡水石滬盛況。

參考資料

  • 李明儒。《漁滬文化的緣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民98.04)。

相關新聞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