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學術研究}} {{色條|#ff8c00|#ffd700|內容=<center>進行中研究計畫...</center>}} ==計畫簡介==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古早...)
 
行 1: 行 1:
 
{{導覽條1|學術研究}}
 
{{導覽條1|學術研究}}
 
{{色條|#ff8c00|#ffd700|內容=<center>進行中研究計畫...</center>}}
 
{{色條|#ff8c00|#ffd700|內容=<center>進行中研究計畫...</center>}}
 +
[[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350px|thumb|{{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古早時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之石滬,大家一定會想到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其實遠離河口的淡水到金山沿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尤其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佈著13口石滬,但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漸荒廢。
+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古早時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之[[石滬]],大家一定會想到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其實遠離河口的淡水到金山沿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尤其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佈著13口石滬,但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漸荒廢。
  
 
  [[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團隊為了將淡金海岸這一代具有歷史價值之石滬文化,將藉由船拍、空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建構一個支援淡金海岸石滬文化研究之數位平台與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資產的累積、傳承與利用。
 
  [[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團隊為了將淡金海岸這一代具有歷史價值之石滬文化,將藉由船拍、空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建構一個支援淡金海岸石滬文化研究之數位平台與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資產的累積、傳承與利用。
  
 
==附錄:相關報導==
 
==附錄:相關報導==
 +
[[檔案:20150410北海岸石滬故事6月線上能看(聯合報).png|150px|thumb|2015年04月10日聯合報報導。]]
 
===聯合報:北海岸石滬故事 6月線上能看===
 
===聯合報:北海岸石滬故事 6月線上能看===
 
*日期:2015-04-10 09:28:12
 
*日期:2015-04-10 09:28:12
行 24: 行 26:
 
  林信成希望石滬研究受到重視,讓先民智慧、漁業文化得以永續經營。前期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在「屯山人說故事」單元:http://goo.gl/56b10S 。
 
  林信成希望石滬研究受到重視,讓先民智慧、漁業文化得以永續經營。前期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在「屯山人說故事」單元:http://goo.gl/56b10S 。
  
 +
[[檔案:20150410淡大研究團隊紀錄13口石滬文化(自由時報).jpg|350px|thumb|2015年04月10日報導「淡大研究團隊紀錄13口石滬文化」。]]
 
===自由時報:〈台北都會〉淡大研究團隊 記錄十三口石滬文化===
 
===自由時報:〈台北都會〉淡大研究團隊 記錄十三口石滬文化===
 
*日期:2015-04-10
 
*日期:2015-04-10
行 35: 行 38: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林信成說,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在地研究,成立「淡水維基館」,讓更多人了解淡水文化,今年再開發「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專區,將漁業史上最早的生態工法「石滬」,系統性地進行研究,進而推廣與應用,「若不把握機會留下口述歷史及影像,淡金海岸的石滬恐隨著時光沉入大海無法完整考據,實為歷史文化重要資產的損失。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林信成說,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在地研究,成立「淡水維基館」,讓更多人了解淡水文化,今年再開發「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專區,將漁業史上最早的生態工法「石滬」,系統性地進行研究,進而推廣與應用,「若不把握機會留下口述歷史及影像,淡金海岸的石滬恐隨著時光沉入大海無法完整考據,實為歷史文化重要資產的損失。
  
 +
[[檔案:20150410飛閱淡水空拍捕捉石滬遺跡(中時)s.jpg|350px|thumb|2015年04月10日報導「飛閱淡水空拍捕捉石滬遺跡」。]]
 
===中國時報:飛閱淡水 空拍捕捉石滬遺跡===
 
===中國時報:飛閱淡水 空拍捕捉石滬遺跡===
 
*日期:2015年04月10日 04:10
 
*日期:2015年04月10日 04:10

於 2015年5月3日 (日) 16:43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圖檔簡述:位於六塊厝漁港旁的石滬空拍圖。
拍攝日期:2014-10-20
拍攝地點:六塊厝漁港
所有人: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重點研究計畫
攝影者:影舞者福倈鷹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計畫簡介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古早時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之石滬,大家一定會想到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其實遠離河口的淡水到金山沿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尤其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佈著13口石滬,但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漸荒廢。

  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團隊為了將淡金海岸這一代具有歷史價值之石滬文化,將藉由船拍、空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建構一個支援淡金海岸石滬文化研究之數位平台與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資產的累積、傳承與利用。

附錄:相關報導

2015年04月10日聯合報報導。

聯合報:北海岸石滬故事 6月線上能看

  • 日期:2015-04-10 09:28:12
  • 網址:[1]

聯合報 記者林昭彰/淡水報導

  淡江大學文學院建構的「淡水維基館」網站,以數位匯流方式保存當地文化,繼人物志、食貨志、風土志等專題之後,今年以北海岸13座石滬為研究目標,預計6月將完成「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專區。 耆老說,以前用石滬捕魚苗拿到南部販售,成交的時候魚販計算數量都會唱1首旋律很簡單的「算魚歌」,沒有固定歌詞,主要就是計數的時候怕忘了數到哪裡,於是哼唱著1尾(加)2尾是3,或50尾(加)5尾是55;每算100尾就在地上畫1橫。

  文學院長林信成說,北海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光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便密集分布13座,但因年代久遠、缺乏維護逐漸荒廢,加上耆老凋零後繼無人,若不把握機會留下口述歷史、數位影像與研究資料,石滬將隨時光沉入大海,損失重要文化資產。

  中文、歷史、資圖、大傳、資傳系師生執行「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研究計畫已3年,「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的建構,藉助漁船和飛行器留下珍貴影像及GPS定位資訊,以數位影片呈現石滬遺跡,並比對古今地契、地圖、地方志等文獻,佐以田野考察、口述歷史,產出數位作品並開放網友合作撰寫。

  未來以數位匯流整合、加值,建構1個支援北海岸石滬文化研究數位平台與資料庫,預計6月在「淡水維基館」中開發石滬專區,系統化研究、保存、推廣具備人文、歷史、觀光等多元價值的石滬。

  林信成希望石滬研究受到重視,讓先民智慧、漁業文化得以永續經營。前期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在「屯山人說故事」單元:http://goo.gl/56b10S

2015年04月10日報導「淡大研究團隊紀錄13口石滬文化」。

自由時報:〈台北都會〉淡大研究團隊 記錄十三口石滬文化

  • 日期:2015-04-10
  • 網址:[2]

〔記者李雅雯/新北報導〕

  淡江大學文學院跨系組成研究團隊,針對大屯溪口到淺水灣間密集分布的十三口石滬進行調查,利用船拍、空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方式,記錄淡金海岸石滬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同時建構出一個數位平台資料庫,讓關於石滬文化的資料可以不斷地被累積、傳承和利用。

  石滬利用潮汐起伏原理捕捉漁獲,澎湖的雙心石滬特別具有代表性。大屯溪口至淺水灣間也密集分佈著石滬,卻由於年代久遠和缺乏維護而逐漸荒廢。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林信成說,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在地研究,成立「淡水維基館」,讓更多人了解淡水文化,今年再開發「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專區,將漁業史上最早的生態工法「石滬」,系統性地進行研究,進而推廣與應用,「若不把握機會留下口述歷史及影像,淡金海岸的石滬恐隨著時光沉入大海無法完整考據,實為歷史文化重要資產的損失。

2015年04月10日報導「飛閱淡水空拍捕捉石滬遺跡」。

中國時報:飛閱淡水 空拍捕捉石滬遺跡

  • 日期:2015年04月10日 04:10
  • 網址:[3]

陳宜加/新北報導

  澎湖七美「雙心石滬」名聞遐邇,淡水石滬卻鮮為人知。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團隊為及時保存北海岸極具價值的石滬文化,歷時半年,以影像、文獻考究與口述歷史,初步建構資料庫,盼喚起重視珍貴文化資產,落實保存與維護。

  淡大文學院長林信成表示,澎湖七美「雙心石滬」名聞遐邇,其實台灣本島也有石滬,從淡水到金山、北海岸沿岸仍有不少遺跡,尤其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布13座石滬,卻因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逐漸荒廢。

  他說,石滬是人與大海依存的傳統捕魚方式,隨現代捕魚技術進步而式微,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團隊3年前執行「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研究計畫,石滬原為其中一項子題,卻發現連在地人也不知道淡水有石滬。

  為保存並喚起對石滬文化的重視,團隊獨立成題,去年10月起,針對六塊厝漁港共13座石滬,船拍、空拍留下影像紀錄,並比對文獻與地圖,拍攝成紀錄片,動態呈現石滬遺跡;同時解讀古文書,再由耆老口述歷史與經濟價值。

  林信成指出,成果建構數位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的傳承與利用,今年將持續進行下個階段調查,普查完整石滬產權與史料,並沿北海岸線延伸至石門、金山,提供公部門登錄文化資產,落實維護管理。

  「那是我們不知道的淡水,真正的樣貌。」研究助理陳美聖說,淡水石滬打破石滬只在澎湖的印象;團隊學生張毓芸則說,淡金海岸13座石滬橫跨數10年,每座背後都有故事,見到美麗全貌,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