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輕便鐵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交通}} ==簡介==   1911年(明治44),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放民營私設輕便軌道的鋪設申請。日本政府公佈獎勵輕便鐵道建設...)
 
行 11: 行 11:
 
  所謂的輕便鐵道,又稱「臺車」或「輕便車」。日本治臺以後,因臺灣地區交通建設之不足,為求軍事運輸之便,並提供資本主義對殖民地的經濟榨取所需,遂於臺灣各地獎勵建設輕便軌道,以人力推動運作。[[1908年]](明治41)之後,軍用軌道逐漸撤廢,私設軌道乃漸漸興起。
 
  所謂的輕便鐵道,又稱「臺車」或「輕便車」。日本治臺以後,因臺灣地區交通建設之不足,為求軍事運輸之便,並提供資本主義對殖民地的經濟榨取所需,遂於臺灣各地獎勵建設輕便軌道,以人力推動運作。[[1908年]](明治41)之後,軍用軌道逐漸撤廢,私設軌道乃漸漸興起。
  
  [[淡水輕便鐵道]],於[[1927年]](昭和2)因為公共汽車的成立而遭撤廢,結束了10年的經營,從此走入歷史,並且快速地從淡水人的記憶中消失。
+
  [[淡水的輕便鐵道]],於[[1927年]](昭和2)因為公共汽車的成立而遭撤廢,結束了10年的經營,從此走入歷史,並且快速地從淡水人的記憶中消失。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於 2013年10月1日 (二) 19:50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交通


簡介

  1911年(明治44),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放民營私設輕便軌道的鋪設申請。日本政府公佈獎勵輕便鐵道建設法規後,當年即有日人「岩崎潔治」者向鐵道部提出申請,可惜因為他所申請的路線僅僅由今淡水市街到悅關一代,距離太短了而未能通過。因此,淡水的臺車線延後了若干年,直到大正6年才正式修築。

  據日本大正8年《臺北廳志》所記,淡水1917年(大正6)已鋪設至小基隆舊庄(即今三芝)間及淡水水碓子間的臺車線。淡水線輕便鐵道的創建者為淡水實業家黃東茂,這條輕便鐵道即由黃東茂的「淡水興業輕鐵公司」所籌劃。

  淡水三芝的輕便鐵道,全長9.5哩,設10個站。這10個站,及淡水、分歧點、北投仔、林仔街、下奎柔街、興化店、灰窯仔、大片頭、錫板、舊小基隆,由於淡水三芝間的物產豐富,兩地之間非常密切的互通有無,而淡水又是此一地區最主要的進出口埠,故而有此條輕便鐵道的產生;但是,這裡的交通工具索價高昂,大多數用以運送貨物,一般人是捨不得乘坐的。

  所謂的輕便鐵道,又稱「臺車」或「輕便車」。日本治臺以後,因臺灣地區交通建設之不足,為求軍事運輸之便,並提供資本主義對殖民地的經濟榨取所需,遂於臺灣各地獎勵建設輕便軌道,以人力推動運作。1908年(明治41)之後,軍用軌道逐漸撤廢,私設軌道乃漸漸興起。

  淡水的輕便鐵道,於1927年(昭和2)因為公共汽車的成立而遭撤廢,結束了10年的經營,從此走入歷史,並且快速地從淡水人的記憶中消失。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