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山海味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1|活動}} __NOTOC__
+
__NOTOC__
[[檔案:2015淡水山海味海報.png|450px|thumb|{{檔案:2015淡水山海味海報.png}}]]
+
<font size="5">
[[檔案:2015淡水山海味 宣傳2.png|450px|thumb|{{檔案:2015淡水山海味海報.png}}]]
 
[[檔案:2015淡水山海味 宣傳倒數.png|450px|thumb|{{檔案:2015淡水山海味海報.png}}]]
 
 
 
<font size="4">
 
 
<center><b>
 
<center><b>
 
[[淡水]],舊稱[[滬尾]],倚山面海,
 
[[淡水]],舊稱[[滬尾]],倚山面海,
行 17: 行 13:
  
 
就形成滬尾不同的,「食之味」。
 
就形成滬尾不同的,「食之味」。
 +
  
 
[[淡水維基館]],強調「淡水記憶‧數位共筆」,
 
[[淡水維基館]],強調「淡水記憶‧數位共筆」,
行 30: 行 27:
  
 
==靠山吃山==
 
==靠山吃山==
  淡水早期有許多順著山勢而成的梯田,位在淡水五虎崗之一的淡江大學,舊稱大田寮,早期也是梯田遍布。
+
  過去,
  
  時至今日,梯田的景象僅存少數,但在淡水靠山一帶,仍有人在這塊土地,努力經營,致力於有機農作。
+
  淡水有許多農田、順著山勢而成的梯田。
  
  腳踏這塊土地,你是否能感受,它的脈動...
+
  淡江大學在五虎崗由河口數來的第四崗,舊稱大田寮,早期到處是梯田景象。
  
  當大雨落下時,你是否曾嗅過,土地的味道...
+
  時至今日,淡水農田遍布的景象僅存少數,但仍有人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經營自己的土地,致力於有機農作。
 
:{|
 
:{|
 
|-
 
|-
 
|
 
|
[[檔案:淡水梯田景觀.jpg|400px|left]]
+
[[檔案:淡水梯田景觀.jpg|500px|left]]
 
|}
 
|}
 +
 
===務農人家,土地的食之味===
 
===務農人家,土地的食之味===
  「土地環境是好的,才能種出一顆好的菜。」
 
:{|
 
|-
 
|
 
[[檔案:淡水風土志-梁師良事1.png|400px|left]]
 
|}
 
  淡水的有機農場,如大屯溪生態有機農場、牛埔有機農場、良好有機農場、頂田寮有機教育農園、淡水社區大學埤島農場、三芝有機農場等。為了留給下一代好的食物與環境,思考土地的延續。
 
  
  
  不只是種植有機蔬菜來賣,更有推廣活動,讓小朋友從小就能夠認識與了解有機的概念。
 
  
  一條條沿著蜿蜒狹長渠道向外延伸的梯田,牛奶白、大陸妹、蘿蔓、青蔥、大白菜、高麗菜等數十種農作物鬱鬱蔥蔥。
 
  
 
==靠海吃海==
 
==靠海吃海==
 
  [[淡水]]早期曾是重要通商港口,而近海就可捕到魚、漁獲豐富,
 
  [[淡水]]早期曾是重要通商港口,而近海就可捕到魚、漁獲豐富,
  
  其中一種捕魚方式便是「[[石滬]]」捕魚,甚至還能夠捕到鯊魚,
+
  其中一種捕魚方式便是「[[石滬]]」捕魚,甚至還能夠補到鯊魚,
  
  在這樣的時期,因而發展出[[淡水]]特色的食物:[[魚丸]]與[[魚酥]]。
+
  在這樣的時期,因而發展出淡水特色的食物:[[魚丸]]與[[魚酥]]。
  
 
===北海岸的[[石滬]]===
 
===北海岸的[[石滬]]===
  [[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臺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早期在淡水[[沙崙]]、[[港子坪]]、[[洲子灣]]一帶規模壯觀,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也佈滿石滬,而現今[[漁人碼頭]]最尾端的海灘礁岸,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碼頭尚未建造之時,更有多達近四十座石滬。
+
  [[石滬]]可以減緩海潮之害,形成海堤外的外堤,是台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早期在淡水[[沙崙]]、[[港子坪]]、[[洲子灣]]一帶規模壯觀,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也佈滿石滬,而現今[[漁人碼頭]]最尾端的海灘礁岸,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碼頭尚未建造之時,更有多達近四十座石滬。
  
 
  「'''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守滬待魚'''」,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將隨著漲潮游進石滬的魚群困在石滬中,退潮時,漁民拿著竹簍進到石滬捕魚,為早期淡水沿海重要的捕魚方式,且是使用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
 
:{|
 
|-
 
|-
|[[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400px|left]]
+
|[[檔案:六塊厝漁港石滬.jpg|500px|left]]
 
|}
 
|}
  
行 78: 行 67:
  
 
  與石滬相關的另一淡水在地風味是炒珠螺,早年主要產地就是由臨近沙崙的石滬角撿拾,是早年淡水人重要的平常加菜方式之一。
 
  與石滬相關的另一淡水在地風味是炒珠螺,早年主要產地就是由臨近沙崙的石滬角撿拾,是早年淡水人重要的平常加菜方式之一。
 +
  
 
==主題書籍==
 
==主題書籍==
行 86: 行 76:
 
#許貿淞,《淡水的前世今生》, 國花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
 
#許貿淞,《淡水的前世今生》, 國花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
 
#林泊佑,《戀戀淡水河─魅力新北縣》,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10月1日出版。
 
#林泊佑,《戀戀淡水河─魅力新北縣》,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10月1日出版。
#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0月28日出版。
+
#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0月28日出版。
#錢麗安,《[[人文藝旅淡水行]]》,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0月出版。
+
#錢麗安,《人文藝旅淡水行》,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0月出版。
 
#錢麗安、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淡水尋寶記:博物淡水知識大考驗問答集》,遠足文化,2012年12月26日出版。
 
#錢麗安、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淡水尋寶記:博物淡水知識大考驗問答集》,遠足文化,2012年12月26日出版。
 
#林文義,《從淡水河出發》,天行社,2001年9月21日出版。
 
#林文義,《從淡水河出發》,天行社,2001年9月21日出版。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白雙爵]],《淡水美景攝影集》(臺北縣:白雙爵,年代不詳)。
+
#白雙爵,《淡水美景攝影集》(臺北縣:白雙爵,年代不詳)。
 
#馮文星,《淡水(Tanshui)》,三久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馮文星,《淡水(Tanshui)》,三久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謝三泰主編,《看見淡水紀實攝影》(新北市:淡水社區大學,2011年)。
 
#謝三泰主編,《看見淡水紀實攝影》(新北市:淡水社區大學,2011年)。
#[[蘇文魁]]編輯,《[[圖說淡水四百年]]》(臺北縣:淡水鎮公所鎮立圖書館,1995年)
+
#蘇文魁編輯,《圖說淡水四百年》(臺北縣:淡水鎮公所鎮立圖書館,1995年)
 +
 
 
◎更多:[[淡水書籍]]
 
◎更多:[[淡水書籍]]
  
==展場照片==
+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相關活動==
檔案:淡水山海味主題展.jpg|展場照片
+
*TKUL
檔案:淡水山海味展場照1.jpg|淡水山海味海報展板
+
:*海報展
檔案:淡水山海味展場照2.jpg|淡水山海味小書展
+
:*淡水山海味小型主題書展
檔案:淡水山海味展場照3.jpg|淡水山海味小書展
+
*FB
檔案:淡水山海味-團隊合照.jpg|工作團隊合照
+
:*活動訊息公告
</gallery>
+
:*山:風土志
 
+
:*海:石滬
==寫下你記憶的淡水印象與風味==
+
-->
*淡水的河岸風味,是小時候的記憶...。--[[使用者:Rocio|Rocio]]([[使用者討論:Rocio|留言]]) 2015年12月6日 (日) 14:00 (CST)
 
 
 
==相關頁面==
 
{{:石滬}}
 
{{淡水活動導覽盒}}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