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人物}} ==人物簡介==   李春生(Li Chunsheng),1838-1924,臺灣早期教會領袖、思想家、著作家。   李氏堅持以宗教作為道德的基...)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行 1: 行 1:
 
{{導覽條1|人物}}
 
{{導覽條1|人物}}
  
==人物簡介==
+
==簡介==
  李春生(Li Chunsheng),1838-1924,臺灣早期教會領袖、思想家、著作家。
+
  [[李春生]](Li Chunsheng)(1838年-1924年),福建廈門人,生於[[1838年]]1月12日,卒於[[1924年]]10月5日,享壽88歲,為臺灣早期茶商、實業家、教會領袖、思想家、著作家,與[[淡水]][[馬偕]]牧師、[[寶順洋行]]的[[約翰‧陶德]]等人淵源頗深。
  
  李氏堅持以宗教作為道德的基礎,這是需假借外力的他律道德,與自律道德為主的儒家系統、康德系統有本質上的分歧。他的思想緊密連結在對基督信仰的堅持與相信,除了認為聖經所言句句屬實之外,也對聖經經文與現世的影響有著絕對的信心,深信照著上帝的話語必得其應許。
+
  由於[[李春生]]自幼跟隨父親信奉基督教,在教會中練就了卓越的外語能力,加上自修漢學且具經商能耐,使他很快活躍於廈門商界。二十歲任職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從事茶葉及洋貨進出口貿易,後因受戰亂影響,於[[1866年]]到臺灣擔任英商[[寶順洋行]]買辦,協助[[約翰‧陶德]]經營茶業生意,致力於引進大陸茶工、茶師到臺灣,教導臺灣農民種茶、焙製茶葉,使「北臺茶業」得以崛起,行銷國際,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因此被尊稱為[[台灣茶業之父]]。日後李春生自行創業,除外銷茶葉外,並以煤、樟腦、米、糖為大宗,且進口煤油、布匹、洋貨,因經營得法,迅速累積財富,彼時僅次於[[板橋林家]]。李春生曾和板橋林維源氏共同興建千秋、建昌兩街(今貴德街)沿街洋樓,供當時洋行及茶商使用。
  
===李春生之思想===
+
  李春生除了商業上的才能外,對國事與宗教也十分投入。曾在牡丹社事件後發表七篇《臺事》論營臺策略,也多次捐款資助北臺各地教會的興建。嗣後更著書發表對時事與哲學的評論,以及基督教教理的闡釋等。一生評論時事95篇,著書12部,除了是一代實業家,也是思想家。李氏堅持以宗教作為道德的基礎,這是需假借外力的他律道德,與自律道德為主的儒家系統、康德系統有本質上的分歧。他的思想緊密連結在對基督信仰的堅持與相信,除了認為聖經所言句句屬實之外,也對聖經經文與現世的影響有著絕對的信心,深信照著上帝的話語必得其應許。因篤信宗教,今留有其獨資興建的大稻埕長老教會禮拜堂以及李春生紀念館。
  台灣大學歷史系黃俊傑教授稱李氏為台灣第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混合著漢人的意識型態、西方的思維模式、企業理念,以及基督教的精神。他幼年信主,自修有成,經商致富。一生橫跨三個政權,都曾積極參與,在言論上鼓吹變法,行動上支持台灣建設。1896年赴日訪問歸台後,鮮少過問政壇事,專心著述,晚年致力於基督教思想的詮釋與宣揚。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見解之外,李氏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當時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多數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氏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文化不是全盤都不好,將好的精神保留,不好的現象斬除,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將它們連根拔起"。
 
  
  李氏嚴厲批判演化論,認為物競天擇、強存弱亡的主張將使人違反道德,並且不符合是聖經中"各按其類"的啟示。在他的價值觀中,基督教較易受到演化論挑戰,遠比中國受帝國主義侵襲更根本;後者是特殊性個案,屬一特定族群存亡問題;前者則是普遍性,是價值系統崩潰的問題。黃俊傑分析李氏對於演化論的各項批判,提出三個面向:一、宗教與科學的對抗;二、傳統以"存有"為中心的世界觀,與近代以"變遷"為中心的世界觀的抗衡;三、價值滲透與價值中立兩種態度的對壘。而李氏站在宗教的、傳統的、價值滲透的立場,以宗教為基礎,歸結到"無形之神"的最高信仰。"無形之學"是李氏對演化論批判的論說基礎。他認為宇宙萬物源自於"無","無"是指著"無形之神",而"無形"位階高於"有形",所以具有優先性,又在一切無形之中,上帝為最高的"無形之神",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創造者。李氏反對競爭而崇尚合作,認為世界大同的基礎在於協同,而不是競爭。
+
==[[李春生]]之思想==
 +
  臺灣大學歷史系黃俊傑教授稱李氏為臺灣第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混合著漢人的意識型態、西方的思維模式、企業理念,以及基督教的精神。他幼年信主,自修有成,經商致富,一生橫跨三個政權,都曾積極參與,在言論上鼓吹變法,行動上支持臺灣建設。[[1896年]]赴日訪問歸臺後,鮮少過問政壇事,專心著述,晚年致力於基督教思想的詮釋與宣揚。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見解之外,李氏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當時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多數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氏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文化不是全盤都不好,將好的精神保留,不好的現象斬除,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將它們連根拔起」。
 +
 
 +
  李氏嚴厲批判演化論,認為物競天擇、強存弱亡的主張將使人違反道德,並且不符合聖經中「各按其類」的啟示。在他的價值觀中,基督教較易受到演化論挑戰,遠比中國受帝國主義侵襲更根本;後者是特殊性個案,屬一特定族群存亡問題;前者則是普遍性,是價值系統崩潰的問題。黃俊傑分析李氏對於演化論的各項批判,提出三個面向:一、宗教與科學的對抗;二、傳統以「存有」為中心的世界觀,與近代以「變遷」為中心的世界觀的抗衡;三、價值滲透與價值中立兩種態度的對壘。而李氏站在宗教的、傳統的、價值滲透的立場,以宗教為基礎,歸結到「無形之神」的最高信仰。「無形之學」是李氏對演化論批判的論說基礎,他認為宇宙萬物源自於「無」,「無」是指著「無形之神」,而「無形」位階高於「有形」,所以具有優先性,又在一切無形之中,上帝為最高的「無形之神」,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創造者。李氏反對競爭而崇尚合作,認為世界大同的基礎在於協同,而不是競爭。
  
 
==經歷==
 
==經歷==
 
  
 
==個人年表==
 
==個人年表==
:*李春生於1838年1月12日出生於福建廈門。父親李德聲和母親林氏共養育一女四男,在男孩中,李春生排行第四。
+
:*1838年 -- 1月12日出生於福建廈門。父親李德聲和母親林氏共養育一女四男,在男孩中,[[李春生]]排行第四。
:*1852年(15歲)隨父親接受基督教長老會洗禮。
+
:*[[1852年]] -- 15歲隨父親接受基督教長老會洗禮。
:*1857年(20歲)擔任廈門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掌櫃,從事洋貨及茶葉貿易。
+
:*1857年 -- 20歲擔任廈門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掌櫃,從事洋貨及茶葉貿易。
:*1875年(38歲)開始參加大稻埕教會的聚會(今大龍峒禮拜堂)。
+
:*[[1875年]] -- 38歲開始參加大稻埕教會的聚會(今大龍峒禮拜堂)。
:*1897年(60歲)捐三百坪土地及日幣二千圓,於台北西門街外建設濟南街禮拜堂(今濟南教會)。
+
:*[[1897年]] -- 60歲捐三百坪土地及日幣二千圓,於臺北西門街外建設濟南街禮拜堂(今濟南教會)。
:*1901年(64歲)任大稻埕長老教會,大橋教會長老。
+
:*[[1901年]] -- 64歲任大稻埕長老教會、大橋教會長老。
:*1904年(67歲)代表大稻埕教會,參加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第一屆"台北長老中會",首議教會需用漢字、白話字記事,摒除羅馬拼音記事法。
+
:*[[1904年]] -- 67歲代表大稻埕教會參加臺灣基督教長老會第一屆「台北長老中會」,首議教會需用漢字、白話字記事,摒除羅馬拼音記事法。
:*1915年(78歲)在甘州街40號現址,獨資興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為當時台灣最美麗宏偉之教堂,係李氏仿故鄉廈門禮拜堂設計。
+
:*[[1915年]] -- 78歲在甘州街40號現址,獨資興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為當時臺灣最美麗宏偉之教堂,係李氏仿故鄉廈門禮拜堂設計。
:*李春生於1924年10月5日去世,享年88歲。一生橫跨三個政權:清末、日本據台時期、民國時期。
+
:*[[1924年]] -- 10月5日去世,享壽88歲。一生橫跨三個政權:清末、日本據臺時期、民國時期。
  
 
==特殊事蹟==
 
==特殊事蹟==
  1901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李春生出任大龍峒教會(今台北市大橋長老教會)長老一職。除了自己的教會之外,對於其他教會的各項硬體建設、宣教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支持,現今坐落於台北市甘州街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就是他一手奉獻的,而在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李春生也是主要的奉獻者之一。現在在甘州街附近的貴德街有一座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禮拜堂,是子孫輩與其信徒為紀念李春生而特別興建的。
+
  1901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李春生]]出任大龍峒教會(今臺北市大橋長老教會)長老一職。除了自己的教會之外,對於其他教會的各項硬體建設、宣教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支持,現今座落於臺北市甘州街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就是他一手奉獻的,而在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李春生]]也是主要的奉獻者之一。現在在甘州街附近的貴德街有一座[[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禮拜堂]],是子孫輩與其信徒為紀念[[李春生]]而特別興建的。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行 32: 行 33: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Li,CSeng/biog/Tan,Ksek.htm 李春生傳略:一段幾乎被遺忘的台灣歷史人物]
 +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Li,CSeng/Comments/lunHP.htm 李春生--臺灣史上的人物]
 +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Li,CSeng/brief/Tou,Cbeng.htm 台省茶葉之父李春生的生平]
 +
*[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2525/1.html 首選珍藏:陶德、李春生與臺茶大時代]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wZH_gy-6kd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lsc1845/webwork/d6.htm#d64 名人文化/李春生/茶業元勳]
 +
*[http://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117808793-%E5%90%8D%E6%B5%81%E6%95%85%E5%B1%85(%E4%B8%89)++%E5%A4%A7%E7%A8%BB%E5%9F%95+%E6%9D%8E%E6%98%A5%E7%94%9F%E5%AE%85 名流故居(三)大稻埕李春生宅]
 +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30.html 【台北】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
 +
*[https://market.cloud.edu.tw/resources/web/169304 「台灣茶業之父」李春生]
 +
*[http://teach.ymjh.kh.edu.tw/source/his9504/html/a2-12.htm 台灣茶業之父--李春生(動畫)]
 +
*[http://www.laijohn.com/articles/Tan,CH/LiCS-1.htm 重新解讀李春生]
 +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9/11/2009111414060854.pdf 被埋沒的學者─李春生]
 +
*[http://www.laijohn.com/Mackay/MGL-suiu/Li%20&%20Davidson/brief/Tan,Chong.htm 馬偕、李春生與禮密臣—跨世紀的際會與著作]
  
[[Category:人物]]
+
[[Category:人物]][[Category:商界人士]][[Category:1838年出生]][[Category:1924年逝世]]

於 2022年1月2日 (日) 00:37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簡介[編輯]

  李春生(Li Chunsheng)(1838年-1924年),福建廈門人,生於1838年1月12日,卒於1924年10月5日,享壽88歲,為臺灣早期茶商、實業家、教會領袖、思想家、著作家,與淡水馬偕牧師、寶順洋行約翰‧陶德等人淵源頗深。

  由於李春生自幼跟隨父親信奉基督教,在教會中練就了卓越的外語能力,加上自修漢學且具經商能耐,使他很快活躍於廈門商界。二十歲任職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從事茶葉及洋貨進出口貿易,後因受戰亂影響,於1866年到臺灣擔任英商寶順洋行買辦,協助約翰‧陶德經營茶業生意,致力於引進大陸茶工、茶師到臺灣,教導臺灣農民種茶、焙製茶葉,使「北臺茶業」得以崛起,行銷國際,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因此被尊稱為台灣茶業之父。日後李春生自行創業,除外銷茶葉外,並以煤、樟腦、米、糖為大宗,且進口煤油、布匹、洋貨,因經營得法,迅速累積財富,彼時僅次於板橋林家。李春生曾和板橋林維源氏共同興建千秋、建昌兩街(今貴德街)沿街洋樓,供當時洋行及茶商使用。

  李春生除了商業上的才能外,對國事與宗教也十分投入。曾在牡丹社事件後發表七篇《臺事》論營臺策略,也多次捐款資助北臺各地教會的興建。嗣後更著書發表對時事與哲學的評論,以及基督教教理的闡釋等。一生評論時事95篇,著書12部,除了是一代實業家,也是思想家。李氏堅持以宗教作為道德的基礎,這是需假借外力的他律道德,與自律道德為主的儒家系統、康德系統有本質上的分歧。他的思想緊密連結在對基督信仰的堅持與相信,除了認為聖經所言句句屬實之外,也對聖經經文與現世的影響有著絕對的信心,深信照著上帝的話語必得其應許。因篤信宗教,今留有其獨資興建的大稻埕長老教會禮拜堂以及李春生紀念館。

李春生之思想[編輯]

  臺灣大學歷史系黃俊傑教授稱李氏為臺灣第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混合著漢人的意識型態、西方的思維模式、企業理念,以及基督教的精神。他幼年信主,自修有成,經商致富,一生橫跨三個政權,都曾積極參與,在言論上鼓吹變法,行動上支持臺灣建設。1896年赴日訪問歸臺後,鮮少過問政壇事,專心著述,晚年致力於基督教思想的詮釋與宣揚。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見解之外,李氏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當時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多數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氏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文化不是全盤都不好,將好的精神保留,不好的現象斬除,而不是為反對而反對,將它們連根拔起」。

  李氏嚴厲批判演化論,認為物競天擇、強存弱亡的主張將使人違反道德,並且不符合聖經中「各按其類」的啟示。在他的價值觀中,基督教較易受到演化論挑戰,遠比中國受帝國主義侵襲更根本;後者是特殊性個案,屬一特定族群存亡問題;前者則是普遍性,是價值系統崩潰的問題。黃俊傑分析李氏對於演化論的各項批判,提出三個面向:一、宗教與科學的對抗;二、傳統以「存有」為中心的世界觀,與近代以「變遷」為中心的世界觀的抗衡;三、價值滲透與價值中立兩種態度的對壘。而李氏站在宗教的、傳統的、價值滲透的立場,以宗教為基礎,歸結到「無形之神」的最高信仰。「無形之學」是李氏對演化論批判的論說基礎,他認為宇宙萬物源自於「無」,「無」是指著「無形之神」,而「無形」位階高於「有形」,所以具有優先性,又在一切無形之中,上帝為最高的「無形之神」,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創造者。李氏反對競爭而崇尚合作,認為世界大同的基礎在於協同,而不是競爭。

經歷[編輯]

個人年表[編輯]

  • 1838年 -- 1月12日出生於福建廈門。父親李德聲和母親林氏共養育一女四男,在男孩中,李春生排行第四。
  • 1852年 -- 15歲隨父親接受基督教長老會洗禮。
  • 1857年 -- 20歲擔任廈門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掌櫃,從事洋貨及茶葉貿易。
  • 1875年 -- 38歲開始參加大稻埕教會的聚會(今大龍峒禮拜堂)。
  • 1897年 -- 60歲捐三百坪土地及日幣二千圓,於臺北西門街外建設濟南街禮拜堂(今濟南教會)。
  • 1901年 -- 64歲任大稻埕長老教會、大橋教會長老。
  • 1904年 -- 67歲代表大稻埕教會參加臺灣基督教長老會第一屆「台北長老中會」,首議教會需用漢字、白話字記事,摒除羅馬拼音記事法。
  • 1915年 -- 78歲在甘州街40號現址,獨資興建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為當時臺灣最美麗宏偉之教堂,係李氏仿故鄉廈門禮拜堂設計。
  • 1924年 -- 10月5日去世,享壽88歲。一生橫跨三個政權:清末、日本據臺時期、民國時期。

特殊事蹟[編輯]

  1901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李春生出任大龍峒教會(今臺北市大橋長老教會)長老一職。除了自己的教會之外,對於其他教會的各項硬體建設、宣教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支持,現今座落於臺北市甘州街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就是他一手奉獻的,而在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李春生也是主要的奉獻者之一。現在在甘州街附近的貴德街有一座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禮拜堂,是子孫輩與其信徒為紀念李春生而特別興建的。

參考資料[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