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林氏古厝"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簡介==   興建於1770年前後(清乾隆三十五年),位於臺灣大學內,但1987年被臺灣大學...")
 
(歷史)
行 3: 行 3:
  
 
==歷史==
 
==歷史==
 +
 
  清乾隆年間,由林臣仲、林臣田兄弟合建,並成立名為「林永利」的公司,作為早期移墾的據點,年代甚至比芳蘭山下的[[芳蘭大厝]]還早。
 
  清乾隆年間,由林臣仲、林臣田兄弟合建,並成立名為「林永利」的公司,作為早期移墾的據點,年代甚至比芳蘭山下的[[芳蘭大厝]]還早。
 +
 
  1987年,林氏古厝及周遭土地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大學]]徵收。
 
  1987年,林氏古厝及周遭土地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大學]]徵收。
    1994年,林氏古厝隨周遭聚落被強制拆遷,連帶後方「[[臺大龜山|龜山]]」也被剷平。剷平後,成為現今[[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大學]]管理學院二號館以及第二學生活動中心。
+
 
 +
  1994年,林氏古厝隨周遭聚落被強制拆遷,連帶後方「[[臺大龜山|龜山]]」也被剷平。剷平後,成為現今[[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大學]]管理學院二號館以及第二學生活動中心。
  
 
==建築==
 
==建築==

於 2021年1月15日 (五) 23:20 的修訂

簡介

  興建於1770年前後(清乾隆三十五年),位於臺灣大學內,但1987年被臺灣大學徵收為校園用地,現今已無遺址。

歷史

  清乾隆年間,由林臣仲、林臣田兄弟合建,並成立名為「林永利」的公司,作為早期移墾的據點,年代甚至比芳蘭山下的芳蘭大厝還早。

  1987年,林氏古厝及周遭土地被臺灣大學徵收。

  1994年,林氏古厝隨周遭聚落被強制拆遷,連帶後方「龜山」也被剷平。剷平後,成為現今臺灣大學管理學院二號館以及第二學生活動中心。

建築

  林氏古厝平面呈兩落四護室式,正面入口為凹壽式,最大的特色是內護室屋頂凸出於門廳之上,略如歇山式,採燕尾式屋脊。此做法常見於福建安溪、南安一帶,也是安溪墾民活躍於公館的證據之一。

  此外,林氏古厝循「面水背山」方位營構,宅邸背後為一小山丘——「龜山」,面著原「霧裡薛圳」的圳道,此營構方式也同相近年代興見的「芳蘭大厝」,背著「芳蘭山」,面向「瑠公圳」。林氏一族於清乾隆年間在此定居,並發展成聚落,該聚落信仰中心為一土地公廟「福德宮」。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