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凌風"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7 次修訂)
行 1: 行 1:
 +
<div><p align='center'><font size="3">|[[使用者:凌風/期末報告|第三組期末成果發表報告]]|[[使用者:凌風/走讀討論|第一組走讀討論]]|[[使用者:凌風/112-1學期心得|112-1學期心得]]|[[使用者:凌風/112-2學期心得|112-2學期心得]]</font></p></div><br>
 +
 
==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
歷史資圖雙修學生,喜愛數位人文
+
就讀[[淡江大學]],為歷史資圖雙修學生,喜愛數位人文。
 
+
*興趣
==修課心得感想==
+
#閱讀
===期初心得===
+
#做志工
很開心可以選到這門課,希望可以學會。
 
===期末心得===
 
  
 
==踏查心得==
 
==踏查心得==
===第一次===
+
===金色水岸===
[[Image:淡水老街 | thumb | 500px | right | 淡水老街]]
+
[[Image:金色水岸.jpg | thumb | 200px | right | 淡水老街--金色水岸]]
 +
  難得的天氣晴朗,決定把踏查的地點定在很久沒去的[[金色水岸]]。小時候的淡水老街並沒有這塊公園,那時候的老街也很繁盛,每個週末家人都會帶我們到老街來玩。後來政府說為了美化環境與觀光考量,於是分階段填海造陸的這一塊土地,也就是現今的金色水岸,印象中應該是國中(2011年)左右才全部完成。<br>
 +
  淡水擁有很好的生態,不僅位於淡水河的尾端,也有紅樹林、挖仔尾的生態系統,填海造陸這一行為,對於淡水的生態保育是否產生破壞,令我感到好奇。
  
 +
===故居探索===
 +
  確定期末擺攤的主題後,想說既然下午沒課,天氣也不錯,乾脆直接過去各點實際走走。原先的規劃是從學校搭公車到市場後,再一路沿著紅毛城的方向走,甚至想說可以順便去圖書館找其他課程需要的資料,可惜天不從人願,遇到圖書館整修、多田榮吉故居人太多無法順利進入、馬偕故居並未開放等狀況。不過也因為如此,意外獲得更多的時間,沿著河畔走到漁人碼頭,也很舒服。<br>
 +
[[Image:木下靜涯入口標示.jpg | thumb | 200px | right | 木下靜涯入口標示]]
 +
  [[木下靜涯故居]]是政府管理的歷史古蹟,因此場域內有人員配置,有問題也可以稍作詢問。故居的環境優美,入口處有一面木牆指引故居的方向,方便參觀者找尋其位置。在故居向外眺望風景時,意外發現之前參與[[李其霖|其霖]]老師並享用[[滬尾宴]]的[[紅樓]],居然就在隔壁而已!上次來這居然都沒發現。
  
 
==分組==
 
==分組==
 
*名單
 
*名單
#
+
#[[使用者:凌風|楊佩羚]]
#
+
#[[使用者:阮氏紅英|阮氏紅英]]
*主題
 
**
 
 
 
==嵌入影片==
 
{{youtube|xL0ch83RAK8|400|right|新聞}}
 

於 2024年4月18日 (四) 15:33 的最新修訂

第三組期末成果發表報告第一組走讀討論112-1學期心得112-2學期心得


自我介紹[編輯]

就讀淡江大學,為歷史資圖雙修學生,喜愛數位人文。

  • 興趣
  1. 閱讀
  2. 做志工

踏查心得[編輯]

金色水岸[編輯]

淡水老街--金色水岸

  難得的天氣晴朗,決定把踏查的地點定在很久沒去的金色水岸。小時候的淡水老街並沒有這塊公園,那時候的老街也很繁盛,每個週末家人都會帶我們到老街來玩。後來政府說為了美化環境與觀光考量,於是分階段填海造陸的這一塊土地,也就是現今的金色水岸,印象中應該是國中(2011年)左右才全部完成。
  淡水擁有很好的生態,不僅位於淡水河的尾端,也有紅樹林、挖仔尾的生態系統,填海造陸這一行為,對於淡水的生態保育是否產生破壞,令我感到好奇。

故居探索[編輯]

  確定期末擺攤的主題後,想說既然下午沒課,天氣也不錯,乾脆直接過去各點實際走走。原先的規劃是從學校搭公車到市場後,再一路沿著紅毛城的方向走,甚至想說可以順便去圖書館找其他課程需要的資料,可惜天不從人願,遇到圖書館整修、多田榮吉故居人太多無法順利進入、馬偕故居並未開放等狀況。不過也因為如此,意外獲得更多的時間,沿著河畔走到漁人碼頭,也很舒服。

木下靜涯入口標示

  木下靜涯故居是政府管理的歷史古蹟,因此場域內有人員配置,有問題也可以稍作詢問。故居的環境優美,入口處有一面木牆指引故居的方向,方便參觀者找尋其位置。在故居向外眺望風景時,意外發現之前參與其霖老師並享用滬尾宴紅樓,居然就在隔壁而已!上次來這居然都沒發現。

分組[編輯]

  • 名單
  1. 楊佩羚
  2. 阮氏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