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槿樹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0年6月30日 (二) 09:25 由 台灣阿成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自然景觀

簡介

  黃槿,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學名:Hibiscus tiliaceus L.、科別:錦葵科(Malvaceae)、別名:粿葉樹、鹽水面頭果、古老仔、粿仔樹。產地在中國大陸廣東、菲律賓群島、太平洋群島、南洋群島、印度、錫蘭等地。分佈於濱海地區或平地。生性強健、生長快速、耐風防潮。

  在台灣的北海岸,沿著淡水、三芝、石門一帶,布滿了黃槿樹,有抗鹽、抗旱、防風、防沙、防潮等作用,是濱海人家的天然屏障。

  黃槿樹閩南語又稱為「ㄆㄛ ㄚ ㄗㄤˊ」(朴仔欉),花朵稱為「ㄆㄛ ㄚ ㄏㄨㄟ」(朴仔花),葉子則被稱為「ㄍㄨㄟ ㄏㄧㄡˊ ㄚˋ」(粿葉仔),顧名思義就是早期蒸粿時的墊葉。此外,以前沒有塑膠袋,菜市場的豆腐攤會用黃槿葉包豆腐,再用鹹草繩輕捆,讓客人提著走。

  另據傳,在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期間,淡水海邊的黃槿樹還發揮了阻卻敵軍之效,當時法軍搶灘登陸時,因為沿岸茂密的黃槿樹和林投樹,而吃了許多暗虧。


參考資料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