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DILS Han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6年10月23日 (日) 12:00 由 DILS Han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第六週、 演講心得)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週、 針對維基館網站心得

  主要以淡水維基館使用心得為撰寫主軸,頁面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左邊選單工具頁面,以及中間主要頁面,就瀏覽來說簡單明瞭,並分成各個區塊,如:關於淡水、近期新增、紀錄片系列……等,讓使用者進入便能先透過這些區塊稍微了解淡水,並顯示出淡水維基館與維基百科的最大差別——紀錄片,紀錄片是我認為淡水維基館的最大特色,展現了圖書館的特色,除了資訊的儲存,也有產出作品。

  因為還有另一份作業,必須選擇一個未拜訪過的淡水景點或地點,親自蒞臨並拍照為那個頁面增加照片,我以此為出發點,身為一個使用者我在首頁,起初我隨便點選「近期新增」的條目,嘗試找出景點,後來改用在查詢欄隨便輸入值做檢索,這些嘗試後我才意識到左側框架中的「幫助」中有「網站分類」,從主分類三項再做細分出20項,再隨意點選後我有一些想法。

  1. 以「景點」這個分類做分析
    • 我覺得看起來很亂,不太容易理解這種編排方式
    • 子分類頁面總數與分類中的頁面關係意義不明
  2. 網站分類的問題
    • 若能增加分類排序、方法、意義……等,會讓使用者在查找時更了解其意義。

  就設計感來說,我覺得配色、排版都恰到好處,硬要挑毛病大概就是缺乏新意,如同多數人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是無趣、古板。

  淡水維基館的推廣我認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如何吸引使用者停留在這個網站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近期新增」以及「淡水第一」我認為在吸引力上有加不少分,但久了會缺乏新意,若能多增加圖或是其他互動程式,如:幻燈片、投票、遊戲……等,如同圖書館會舉辦活動那樣經營這個淡水維基館,與使用者、寫手有更多的互動,我想對經營這個網站有或多或少的幫助。

第二週、 參訪景點

2016年0924-25石門國際風箏節

第三週、 站在管理/編輯者的角度看淡水維基館

  就目前學習與編輯的經驗來看,在使用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使用說明就在左側框架,當編輯時遇到問題時,進入那個頁面多能找到解答,而各頁面的排版也沒什麼問題,編輯者在撰寫內容皆有共識,會將資料分層,透過目錄查找,各項資訊是一目瞭然。   但因為寫手不同,每個人的用詞、文法、習慣與編排方式都會有所差異,以我最近新增的頁面——鍾肇政為例,當我在編寫的時候會先找相關的資料,然後整理好套入人物頁面適用的頁面樣板,寫好後我再去隨便點擊一些人物頁面,就簡介來看會發現多以「頁面主題(年代)……」為開頭,這似乎成了潛規則,但新加入的寫手未必會知道是這樣,因而會缺乏一致性,倘若可以稍加規定或是要求需要哪些資料,勢必能增加網頁的完整性與一致性。   

問題發現

  1. 人物頁面樣板不一致,是否缺乏統一性?
    就「人物」的頁面來看,我使用隨機頁面瀏覽到約翰‧陶德,根據使用說明:頁面樣板中是提供「==人物簡介==」,但我隨便瀏覽4個人物的網頁,都是使用「==簡介==」,雖然差異不大,但這樣是否會缺乏一致性?
  2. 收錄內容的疑問
    碰巧瀏覽到【專題】第四崗大田寮的淡江大學-美食,發現草仔粿也有自己的頁面,稍微看一下,內容就天元宮淡水較有關連性,讓我對淡水維基館收錄的範圍感到困惑。

增修頁面

第四週、 淡水鎮志

對哪個較有興趣?

  看到淡水鎮志的十個篇章時,就喜好來選擇,我第一個是點擊觀光志,稍微看一下,裡面寫道:「淡水的自然景致和古蹟建築,其魅力已受到國外評論家之讚賞,淡水之 美亦被國際所認同。」這令我感到訝異。觀光志分了五種主題進行敘述:

  • 重要景觀及淡水意象
  • 觀光旅遊下的文化行跡
  • 蘊含河海文化的名產美食
  • 樂活意象下的休閒產業
  • 多元的觀光空間與遊憩發展

  從各主題去看淡水的觀光,從觀光能延伸到文學、景點、人物、飲食、宗教……等,且來淡水的人多是為了觀光旅遊,若能將這部分的資訊完整建立起來,除了開闢一群新的使用者,也能多方向發展,這個篇章與其他相比,我也較感興趣,在製作上除了增長知識與見聞,應該也能從中得到許多樂趣,爾後有朋友拜訪就不會再說淡水不好玩了。

增修頁面

第五週、雙十連假


第六週、 演講心得

  • 演講主題:清代淡北的汀州移民與林本源家族
  • 演講者:曾令毅老師(淡江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

  這次演講讓我獲益良多,對淡水的歷史、文化、商業……等有更多的認識,開頭曾老師就提到,淡水清初就有人在活動了。在清朝臺灣府淡水廳大概就是今天台灣新竹以北的地區,另外大台北地區加部分桃園就是當時所稱的北淡水

  鄞山寺創建於1822年(清道光2年),與一開始提及的胡焯猷並無關係,是他逝世後才建的。這邊開始進入演講主題——林本源家族,主要是胡焯猷家族在械鬥中輸了,他也過世了子女將土地變賣離開,而接手的正是林本源家族。其實從鄞山寺就能看出與汀州的興衰有關,到了同治光緒晚期,有錢的汀州人走了,鄞山寺因為沒錢而沒落,但也因為如此,沒有經費裝修,而保留它的原貌。

讀取地圖中...

  這邊先提到,當初有一座橋被沖毀,卻有一百多人捐獻,要修復這座橋,究竟是為什麼?就像拼圖一樣,曾老師從許多資料來解釋,原來這座橋在當時是交通要道。在當時林本源發現樟腦,為了砍收而前往,未料品質不佳而改種相思樹,相思樹是當時的燃料,從這邊又看出當時的淡水的商業活動,除了眾所皆知的樟腦、茶,還有產草本植物、大肥,曾老師說:「他是作成乾的一塊,甚至還有分不同的。」主要是因為這邊船員、工作人口多,從這邊又介紹到了屎礐渡頭,我去淡水老街不下數次,知道有這個地方,但首次聽聞它的名字,並了解原來這邊在日治時期是水肥集散中心。

  這場演講真的學到很多,有趣的是這些歷史的背景正是我們現在處的位置,甚至是我曾經拜訪過的,就會有種莫名的熟悉感,也對這些歷史有更深的印象及認識,除了了解林本源家族對淡水地區的影響,也學到淺山經濟區的文化、當時貿易經商的過程,此外曾老師分享一則事件,就連國圖都將一個石碑記錯,這邊也提醒我們實地踏查的重要性,這場演講讓我對淡水的歷史文化有更多的憧憬及興趣,真的是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