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木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3年12月26日 (二) 15:58 由 49.159.105.21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導覽條1|人物}} ==故事背景== 林水木,大正15年(民國15年1926年)出生,是家中幼子,家中還有三位哥哥,三位姊姊,其父親...")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故事背景

   林水木,大正15年(民國15年1926年)出生,是家中幼子,家中還有三位哥哥,三位姊姊,其父親林添丞是日本公部門的工友。小學畢業後淡水施家的施合發木柴行來招募工人,當時林水木跑去問木柴行的工人,『起薪多少? 做三年薪水可以升到多少?』得到的答案是『新人起薪7元,扣除伙食費剩下3元,大概只夠生活費,五年資深經驗的工人月薪23元。』他打著自己的算盤,做工前三年沒有工錢,但是出師之後的薪水遠遠超過23元,年僅13歲就決定與二哥林榮樹先生投入木工學徒的的行業。
   16歲那年,日本公部門在花蓮有一些木工工作,公開徵求木工師傅到花蓮替發電廠的宿舍做一些木工桌椅等物件,日薪3元,算是工資很高的。但路途遙遠,生活開銷大,當時沒人願意去,最後由林水木與他的二哥林榮樹先生一起去花蓮承接這份工作,而他受僱於林榮樹。到了花蓮,住在工寮,一住就是好幾個月,林榮樹說服了管理階層,不要用日薪,改用論件計酬。兩兄弟便卯足了全力,拼命做。每日天亮即開始工作,天黑不休息。
   淡水是一個漁獲量相當龐大繁榮的大港,盛產鯊魚。但鯊魚的用途少,除了魚皮魚翅以外,肉幾乎都是拿去打成魚漿,再製成魚丸或肉羹之類的副產品。魚販的攤子雇用了很多小學剛畢業的學徒,徒手打魚漿,非常勞累,每到年節甚至要通宵打魚漿。林水木觀察到這點,一心想用機械化取代人力,他找來一台日本人留下的蒟蒻攪拌機,使用內燃機當作動力,又找了許炳松先生加入,之後實驗不但成功,兩人還一起開了間店,店名就叫味香魚丸店,當時位於目前福佑宮的旁邊,店面是向廟方承租,每月租金120元。
   味香魚丸店前期收入真的很有限,光靠魚丸店收入無法養家活口,所以林水木決定不領薪,讓許炳松專責經營魚丸店,而他申請的煤炭經銷執照也剛好核准,所以林水木兼職開了間豐隆煤炭行,自己另謀出入,後續也開木屐店,兼差賣衛生紙與豬油。煤炭店剛開始生意當然也不好,競爭者多,想來想去發現一個現象,以前客人叫煤炭是用竹籃裝起來,放在三輪車後座,由送貨的人送去給顧客。當時地面是石頭路,非常巔坡,煤炭放在籃子裡三不五時會因為震動而掉出來,送貨的人也不會回頭去撿,往往50斤煤炭,送到客人手裡剩下45斤,在當時大家能理解也接受。而阿木則採用麻布袋裝煤炭,裝好縫起來,如此一來煤炭一顆也掉不出來,損耗率零。用完後的麻布袋,只要經過店裡丟進來就可以了。跟豐隆買的就是可以比別家煤炭行燒久一點,經過口耳相傳,煤炭店的生意也漸漸步入軌道,後來連公部門、學校、紅毛城等也都跟我們叫煤炭。但煤炭生意最終敵不過科技的變遷,瓦斯爐出現後煤炭就無人使用,豐隆煤炭行也因此結束營業,後來轉行賣木屐、衛生紙、豬油等,後來這些品項也都因為時代變革而沒落,木屐因為布鞋出現而消失,衛生紙因為抽取式包裝出現而消失,只剩豬油有獨特的烹調需求無法被沙拉油取代,但也無法跟過去的需求量相提並論。
   味香魚丸店生意逐漸興隆,林水木也重返魚丸店,豬油的生意繼續經營,就在魚丸店的一個小角落,豬油在鄉村始終有一席之地,一路賣到兒子大學畢業才真正結束。

兩家人於民國73年(1984)拆夥,林家看準淡水菜市場的興起,決定將店面設置在清水菜市場內,並由長子的名字登峰作為店名,取名為登峰食品行,而許家則搬去附近離原本店面不遠處改名為許義繼續經營,原本味香魚丸店的攤位則由廟方收回。 其後代轉型經營先是開辦登峰魚丸博物館,推廣鄉土教育,授課魚丸DIY近千場。2021年用創新思維結合傳統魚酥,丸啤吧就此誕生。登峰堅持守護傳統經典滋味,以對食品的熱情,不斷尋求創新,嚴格把關食品安全,為維護台灣優質食品文化自我砥礪。

林水木,歿於民國103年 2014年 享年89

經歷

個人年表

特殊事蹟

參考資料

以企業生態系統探討企業發展與轉型-以T公司為例

相關連結

https://www.fish-ball.com.tw/article_d.php?lang=tw&tb=3&i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