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山寺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3年9月24日 (二) 15:27 由 Assassin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頁面: {{導覽條1|景點}} ==景點簡介== 鄞山寺位於淡水鄧公里鄧公路15號,本寺創建於1822年(道光2)供奉定光古佛,臺灣目前也僅有兩座寺廟供...)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景點簡介

鄞山寺位於淡水鄧公里鄧公路15號,本寺創建於1822年(道光2)供奉定光古佛,臺灣目前也僅有兩座寺廟供奉定光古佛,一是淡水的鄞山寺,另一個是位於彰化年代更早的定光庵。根據汀州府志記載,定光古佛生於唐末宋初,俗家姓鄭名自嚴,11歲就精通佛法,17歲到汀州傳法時為當地除蛟患,收猛虎、巨蟒,在他逝世多年後,汀州城遭賊寇圍攻,相傳他顯靈退敵,於是朝廷賜匾,將庵寺命名為「定光院」,他被尊為「定光佛」,成為閩西汀州人的守護神。鄞山寺之信徒為閩西客家移民,因此兼當汀州會館。該寺由汀州府人張鳴岡等捐建,羅可斌、可榮兄弟施田以充經費。會館則是一種地緣性民間組織,以互相濟助為目的是一種同鄉會。 鄞山寺自1822年(道光2)建成至今有一百八十多年,該寺大體上完整保存道光初年原貌,包括當年施工的的屋脊泥塑都相當完整。 鄞山寺的配置上坐東朝西,背後是大屯山為案山,前面朝向淡水河口前景開闊,早年淡水未開發前周圍均為良田美地。淡水當地民間傳說中亦稱為該寺基地屬於風水上之「蛤蟆穴」。寺後左右空地鑿有兩口井被視為蛤蟆眼,而寺前半月池為蛤蟆口,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傳說的意象,更證實了所謂「後山為屏,前水為鏡」的風水說法。 鄞山寺為兩殿兩廊兩護龍式建築,前殿開三門(故曰三穿或三川),符合主神定光古佛的神格,寺中的棟樑、屋架,採用「二通三瓜」、「三通五瓜」、「疊斗」等手法,結構簡明大方,而棟架間的裝飾雕工精巧、取材特別,如「定光佛除蛟患」的斗座、鰲魚身形,飛鳳姿態的插角等,另外殿前的龍柱石雕、山牆泥塑和屋頂上的剪黏裝飾,各個生動別緻樣式多變,處處可見當年匠師的巧思。   近年寺後寺左都增建新的高樓住宅及文化大樓,優美風貌大有損害,非常可惜。


交通地圖

資料來源

  1. 《鄞山寺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1988)。
  2.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3. 周宗賢《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5)。
  4.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5.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