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薛語珍/113下學期心得"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五週2025.03.21)
(第五週2025.03.21)
行 27: 行 27:
 
:之後我們一起搭捷運到北門站,之前規劃行走路線時,因鐵道部就在北門站的旁邊,所以順序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門]]→[[郵政博物館 (臺灣)|郵政博物館]]→[[博愛路2號街屋]]→[[撫臺街洋樓]],雖然這樣是最順的,但我認為不是最好的,原因是北門、撫臺街洋樓正在整修,講解起來有點難引起聽眾的共鳴,博愛路2號街屋雖然已經整修完畢,但現在規劃成私人的攝影棚,需要預約才能進去參觀,可是不符合活動主題、意義不大。而[[郵政博物館 (臺灣)|郵政博物館]]雖然能入內參觀,但開放時間只到中午,因此也只能在戶外觀賞。最適合作為壓軸的我認為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能入內參觀且有豐富的展覽,門票僅需50元(學生票),但假如調換順序就不順路了,我只好和朋友們說:若是有興趣入內參觀,可以等導覽結束後再去。
 
:之後我們一起搭捷運到北門站,之前規劃行走路線時,因鐵道部就在北門站的旁邊,所以順序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門]]→[[郵政博物館 (臺灣)|郵政博物館]]→[[博愛路2號街屋]]→[[撫臺街洋樓]],雖然這樣是最順的,但我認為不是最好的,原因是北門、撫臺街洋樓正在整修,講解起來有點難引起聽眾的共鳴,博愛路2號街屋雖然已經整修完畢,但現在規劃成私人的攝影棚,需要預約才能進去參觀,可是不符合活動主題、意義不大。而[[郵政博物館 (臺灣)|郵政博物館]]雖然能入內參觀,但開放時間只到中午,因此也只能在戶外觀賞。最適合作為壓軸的我認為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能入內參觀且有豐富的展覽,門票僅需50元(學生票),但假如調換順序就不順路了,我只好和朋友們說:若是有興趣入內參觀,可以等導覽結束後再去。
 
:我認為導覽的過程還算順利,雖然有時候會忘詞,但有把重點和我認為比較有趣的部份講出來,朋友們也很配合,整體的氛圍還蠻輕鬆的,就像平常在聊天,只是主題是歷史,能因為這個作業約三五好友一起出門踏青,欣賞古蹟、風景,沉浸於與現今不同的過往,對我來說,比起作業,更像是[[臺北]]的深度旅遊的深度旅遊。朋友們向我詢問問題(像是[[臺北城]]的範圍、草山循環巴士、相機街的發展等)的時候,也許不算完整,但我已盡力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解答。最後的有獎徵答環節,他們題目都有答對,所以我想結果還算不錯,不過還有進步空間,也許可以把題目出得更有深度一點。希望下一次我可以更熟悉講解的內容與減少看小抄的次數。不過當導遊真是辛苦,要顧慮參與者的狀態或表達是否清楚等細節,希望之後可以更加熟悉、不再這麼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古蹟的歷史與知識內化、吸收,最終達到非常熟悉、信手捻來的境界,雖然活動時間不長,但希望能讓參與者覺得有所收穫,並認為這是一段段精彩有趣的故事。
 
:我認為導覽的過程還算順利,雖然有時候會忘詞,但有把重點和我認為比較有趣的部份講出來,朋友們也很配合,整體的氛圍還蠻輕鬆的,就像平常在聊天,只是主題是歷史,能因為這個作業約三五好友一起出門踏青,欣賞古蹟、風景,沉浸於與現今不同的過往,對我來說,比起作業,更像是[[臺北]]的深度旅遊的深度旅遊。朋友們向我詢問問題(像是[[臺北城]]的範圍、草山循環巴士、相機街的發展等)的時候,也許不算完整,但我已盡力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解答。最後的有獎徵答環節,他們題目都有答對,所以我想結果還算不錯,不過還有進步空間,也許可以把題目出得更有深度一點。希望下一次我可以更熟悉講解的內容與減少看小抄的次數。不過當導遊真是辛苦,要顧慮參與者的狀態或表達是否清楚等細節,希望之後可以更加熟悉、不再這麼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古蹟的歷史與知識內化、吸收,最終達到非常熟悉、信手捻來的境界,雖然活動時間不長,但希望能讓參與者覺得有所收穫,並認為這是一段段精彩有趣的故事。
 +
 +
===第六週2025.03.28===

於 2025年4月4日 (五) 00:46 的修訂

第一週2025.02.21

這學期跟上學期不一樣的是修這堂課的人太少,沒辦法分組,所以不能像上一屆一樣分工,所以事情都要自己準備,難度變高了,而且要對主題非常了解,一個人能做的事情雖然有限,但好處是能掌握流程與安排時間去田野調查,但對我來說,如果是面對陌生人,帶領他們認識場域的歷史,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第二週2025.02.28

這週是228連假,雖然是連假,但因為下禮拜要比賽,連假都拿來加練了,還好這週只要先制定初步的PDCA就好。不過這麼好的天氣卻要加練不能出門真是可惜。老實說我不認為有辦法邀請到太多人聽我的導覽,我的家人都離我太遠了,而且說不定反而會更緊張😅

第三週2025.03.07

這個禮拜的星期日2025.03.09好不容易終於有個好天氣適合去田野調查了,但我想可能挑錯時間了。
原本想著通常星期日也會開放參觀,不過撫臺街洋樓的開放時間其實是星期一到六,不過星期六有事沒辦法去只好改期,沒先確認好是我的過失,但到了現場才看到它果然如粉絲專頁上寫的還在整修中無法進入,看來我跟它是無緣了(?),等之後整修完再來一次。
沒辦法進洋樓,只好在附近隨便走走,附近有好幾處古蹟,像洋樓對面的轉角處有個看起來頗有年代感、三層樓的房屋,走近觀察,上面寫著「博愛路2號街屋」,後來查資料才知道它是「相機街三角屋」,是直轄市定古蹟,但也在整修中無法參觀。我以前從來沒聽過,似乎是較小眾的景點,不過以後也能在維基館建一個頁面介紹。
我的路程逐漸接近北門,不過從遠處就能清楚看見它四周被鷹架圍起來,也是在整修,好醜什麼都看不見。隔一條馬路是郵政博物館,外型也很漂亮,不過明明應該是開放時段卻沒有開,不確定是為甚麼,在周圍拍些照片後就移動至下個點了。
走到郵政博物館的側面人行道,剛好看到一座兩層樓高的磚房,因為好奇所以走過去,原來是臺北記憶倉庫,因為有營業所以走了進去,現在主要的經營模式一樓為咖啡廳,結合文創商品與常設展品的陳列,二樓為主題特展、講座、工作坊的舉辦場地。一走近去即看到一個巨大的山牆,原本為倉庫建築的一部份,但因牆體的灰漿老化黏結力不足,故放置室內做為擺設。除了山牆外,其他還有介紹臺北記憶倉庫的小展區、依據年代排序的書架、架上的圖書與擺設。作為咖啡廳,它有不錯的氛圍,最大程度保留原本的樣貌,並活用室內空間,讓來此的人可以認識它的故事。
上了二樓,沒有其他人,可能因為那時候沒有舉辦活動,我打算看一看一旁擺設的看板就下樓,不過有個其中一個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內容大致是:「經濟部水利署與景澤創意(似乎是致力於環境保育與教育的團隊)主辦的「挖子尾:淡水河口的綠色心臟」計畫,因應環境變遷與淡江大橋的建設,團隊希望製作一個互動式網頁地圖,整合公部門的開放資料與公民科學平台iNaturalist的物種觀察資料,運用Google Earth GIS技術,以投影片等方式引導民眾了解、關注挖仔尾的生態價值與歷史、地形的變遷。」,看起來蠻有趣也很值得探討的計畫,我第一次聽過挖子尾這個地方,也許改天我可以到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參訪。
臺北記憶倉庫面積不大,我很快就參觀完了,才快15:00,還有一點時間,又看到不遠處有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就走過去,想著剛好可以打發時間,而且有營業就進去了,學生票只需要50元超級便宜,展覽內容比我預想得還豐富,有臺灣鐵道的歷史沿革、全臺各車站的成立、火車車型、各種過去曾使用與現在依然存在的車票、工具、號誌等,也有過去車站與列車的造景。除了跟鐵道相關的展覽,也有一些台灣生態環境、氣候、生物標本的展品。最讓我驚訝的是,居然有一間展覽室展出一些陳澄波的畫作,很慶幸能夠於這麼近的距離觀賞陳澄波生動、立體的筆觸,不過能知道這裡有陳澄波畫作的展覽其實是偶然聽間路人的對話。
走到戶外,有個名為「八角樓」的建築,現在的樣子讓我聯想不到曾經是做何用途,不過看介紹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廁所,還真是非常精緻講究。我還看見一座看起來像防空洞又像水泥口味的粽子一樣的建築,是為曾經的戰時指揮中心,介紹寫說為鐵道部高層員工避難之處(還真的是防空洞?),為避彈而採圓錐造型,外部防護壁為戰後因應國共內戰增建,我覺得造型很特別,不過禁止進入。
之後走回廳舍內繼續參觀二樓的展區,其中一間展覽室有幾扇並排的窗戶,能夠看見戶外的街道風景,也能看見在整修中、被鷹架圍繞的北門與不知為何未營業的郵政博物館,若是整修完成,應該會是不錯的景致,可惜。
接近閉館時間,聽見30分鐘後即將閉館的廣播,只好加快參觀速度,但很多都沒有仔細看,下次應更早入場才不會錯過這些豐富的展覽。
在經過前面預定計畫因不可抗力因素(整修、未營業)之破壞,原本以為會是一場失敗的田野調查,但卻因為好奇心而發現這麼多有趣的素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是快樂、充實的一天,我想這也許也是田野調查真正的意義?

第四週2025.03.14

2025.03.17的下午13:00-14:00有一節空堂,剛好可以去看在覺生紀念圖書館2樓學研創享區舉辦的「童年的問號」成果展,這是體育處陳文和老師與中文系謝旻琪老師,帶領兒童文學研究室的學生共同創作繪本後的成果展。在學研創享區的左側有兩個公佈欄,可以將自己對「兒童是什麼」的想法用旁邊的便利貼寫下並貼上,不過可能是第一天,公佈欄上只貼了幾張空白的便利貼,不過旁邊有一些吊牌也有對「兒童是什麼」的想法,可以明顯的看出有些人不太喜歡小孩😂另一側有內嵌櫃的牆壁展示了大小各有不同繪本,還有以文字敘述的介紹,可看出謝旻琪老師於兒童文學領域的創作與推廣充滿熱情,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作為兒童文學與在地化的橋樑,除了創辦出版社,搭配課程讓學生發揮想像力,還將成果贈送給偏鄉與海外僑校,促進國際交流。最讓我驚訝的是的繪本與水環、經濟、體育系老師的跨域合作,不僅要補足不同領域的知識,要確保內容的真實性、正確性、專業性,還要同時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呈現,雖然我沒有做過繪本的經驗,這確實是一項不簡單的任務。
我拿起其中一本繪本,名字是《在地繪本是怎麼做出來的》,翻到第一頁,上面就寫著「首先,你需要做很多很多的田野調查,拍照、作筆記。」,這不就是我們知能服務平常在做的事嗎😂,整本看完後,發現原來製作繪本沒有想像中困難,其實我已經具備基本能力,就像老師說的:「做研究並不難,唯有多看、多寫、多做而已。」,其實道理都一樣,只差沒有把圖畫出來,當然也許還有很多細節是我這個零經驗者沒有注意到的。


請同學看完展覽後,思考如何將在地知識與兒童文學、繪本、策展結合?以向下紮根,讓小朋友也能認識自己土地的故事?

我認為可以建立一個能上傳小朋友的創作的開放平台並組成經營團隊,將在地知識結合學校課程或是創立工作坊,鼓勵小朋友將自己的想像力放上平台,這些想像力經過經營團隊的編輯、潤飾,變成一本本的繪本,最後可以舉辦實體或線上展覽,邀請小朋友發表自己的故事。

第五週2025.03.21

雖然事先查閱很多資料,也有寫講稿,不過大部分還是憑著對古蹟歷史的印象,靠臨場反應隨機發揮。今天天氣很好,原先預定的集合時間是在上午,不過可能因為是假日讓人鬆懈的關係,其中一位朋友睡過頭了,叫了好幾次才起床,行程因此延後到下午,我發現關係越是親近的朋友反而更難掌握他們準時抵達的時間,我想整個行程走完也許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因此也不覺得是太大的困擾。
之後我們一起搭捷運到北門站,之前規劃行走路線時,因鐵道部就在北門站的旁邊,所以順序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門郵政博物館博愛路2號街屋撫臺街洋樓,雖然這樣是最順的,但我認為不是最好的,原因是北門、撫臺街洋樓正在整修,講解起來有點難引起聽眾的共鳴,博愛路2號街屋雖然已經整修完畢,但現在規劃成私人的攝影棚,需要預約才能進去參觀,可是不符合活動主題、意義不大。而郵政博物館雖然能入內參觀,但開放時間只到中午,因此也只能在戶外觀賞。最適合作為壓軸的我認為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能入內參觀且有豐富的展覽,門票僅需50元(學生票),但假如調換順序就不順路了,我只好和朋友們說:若是有興趣入內參觀,可以等導覽結束後再去。
我認為導覽的過程還算順利,雖然有時候會忘詞,但有把重點和我認為比較有趣的部份講出來,朋友們也很配合,整體的氛圍還蠻輕鬆的,就像平常在聊天,只是主題是歷史,能因為這個作業約三五好友一起出門踏青,欣賞古蹟、風景,沉浸於與現今不同的過往,對我來說,比起作業,更像是臺北的深度旅遊的深度旅遊。朋友們向我詢問問題(像是臺北城的範圍、草山循環巴士、相機街的發展等)的時候,也許不算完整,但我已盡力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解答。最後的有獎徵答環節,他們題目都有答對,所以我想結果還算不錯,不過還有進步空間,也許可以把題目出得更有深度一點。希望下一次我可以更熟悉講解的內容與減少看小抄的次數。不過當導遊真是辛苦,要顧慮參與者的狀態或表達是否清楚等細節,希望之後可以更加熟悉、不再這麼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古蹟的歷史與知識內化、吸收,最終達到非常熟悉、信手捻來的境界,雖然活動時間不長,但希望能讓參與者覺得有所收穫,並認為這是一段段精彩有趣的故事。

第六週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