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薛語珍/113下學期心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週2025.02.21[編輯]

這學期跟上學期不一樣的是修這堂課的人太少,沒辦法分組,所以不能像上一屆一樣分工,所以事情都要自己準備,難度變高了,而且要對主題非常了解,一個人能做的事情雖然有限,但好處是能掌握流程與安排時間去田野調查,但對我來說,如果是面對陌生人,帶領他們認識場域的歷史,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第二週2025.02.28[編輯]

這週是228連假,雖然是連假,但因為下禮拜要比賽,連假都拿來加練了,還好這週只要先制定初步的PDCA就好。不過這麼好的天氣卻要加練不能出門真是可惜。老實說我不認為有辦法邀請到太多人聽我的導覽,我的家人都離我太遠了,而且說不定反而會更緊張😅

第三週2025.03.07[編輯]

這個禮拜的星期日2025.03.09好不容易終於有個好天氣適合去田野調查了,但我想可能挑錯時間了。
原本想著通常星期日也會開放參觀,不過撫臺街洋樓的開放時間其實是星期一到六,不過星期六有事沒辦法去只好改期,沒先確認好是我的過失,但到了現場才看到它果然如粉絲專頁上寫的還在整修中無法進入,看來我跟它是無緣了(?),等之後整修完再來一次。
沒辦法進洋樓,只好在附近隨便走走,附近有好幾處古蹟,像洋樓對面的轉角處有個看起來頗有年代感、三層樓的房屋,走近觀察,上面寫著「博愛路2號街屋」,後來查資料才知道它是「相機街三角屋」,是直轄市定古蹟,但也在整修中無法參觀。我以前從來沒聽過,似乎是較小眾的景點,不過以後也能在維基館建一個頁面介紹。
我的路程逐漸接近北門,不過從遠處就能清楚看見它四周被鷹架圍起來,也是在整修,好醜什麼都看不見。隔一條馬路是郵政博物館,外型也很漂亮,不過明明應該是開放時段卻沒有開,不確定是為甚麼,在周圍拍些照片後就移動至下個點了。


走到郵政博物館的側面人行道,剛好看到一座兩層樓高的磚房,因為好奇所以走過去,原來是臺北記憶倉庫,因為有營業所以走了進去,現在主要的經營模式一樓為咖啡廳,結合文創商品與常設展品的陳列,二樓為主題特展、講座、工作坊的舉辦場地。一走近去即看到一個巨大的山牆,原本為倉庫建築的一部份,但因牆體的灰漿老化黏結力不足,故放置室內做為擺設。除了山牆外,其他還有介紹臺北記憶倉庫的小展區、依據年代排序的書架、架上的圖書與擺設。作為咖啡廳,它有不錯的氛圍,最大程度保留原本的樣貌,並活用室內空間,讓來此的人可以認識它的故事。
上了二樓,沒有其他人,可能因為那時候沒有舉辦活動,我打算看一看一旁擺設的看板就下樓,不過有個其中一個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內容大致是:「經濟部水利署與景澤創意(似乎是致力於環境保育與教育的團隊)主辦的「挖子尾:淡水河口的綠色心臟」計畫,因應環境變遷與淡江大橋的建設,團隊希望製作一個互動式網頁地圖,整合公部門的開放資料與公民科學平台iNaturalist的物種觀察資料,運用Google Earth GIS技術,以投影片等方式引導民眾了解、關注挖仔尾的生態價值與歷史、地形的變遷。」,看起來蠻有趣也很值得探討的計畫,我第一次聽過挖子尾這個地方,也許改天我可以到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參訪。



臺北記憶倉庫面積不大,我很快就參觀完了,才快15:00,還有一點時間,又看到不遠處有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就走過去,想著剛好可以打發時間,而且有營業就進去了,學生票只需要50元超級便宜,展覽內容比我預想得還豐富,有臺灣鐵道的歷史沿革、全臺各車站的成立、火車車型、各種過去曾使用與現在依然存在的車票、工具、號誌等,也有過去車站與列車的造景。除了跟鐵道相關的展覽,也有一些台灣生態環境、氣候、生物標本的展品。最讓我驚訝的是,居然有一間展覽室展出一些陳澄波的畫作,很慶幸能夠於這麼近的距離觀賞陳澄波生動、立體的筆觸,不過能知道這裡有陳澄波畫作的展覽其實是偶然聽間路人的對話。
走到戶外,有個名為「八角樓」的建築,現在的樣子讓我聯想不到曾經是做何用途,不過看介紹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廁所,還真是非常精緻講究。我還看見一座看起來像防空洞又像水泥口味的粽子一樣的建築,是為曾經的戰時指揮中心,介紹寫說為鐵道部高層員工避難之處(還真的是防空洞?),為避彈而採圓錐造型,外部防護壁為戰後因應國共內戰增建,我覺得造型很特別,不過禁止進入。
之後走回廳舍內繼續參觀二樓的展區,其中一間展覽室有幾扇並排的窗戶,能夠看見戶外的街道風景,也能看見在整修中、被鷹架圍繞的北門與不知為何未營業的郵政博物館,若是整修完成,應該會是不錯的景致,可惜。
接近閉館時間,聽見30分鐘後即將閉館的廣播,只好加快參觀速度,但很多都沒有仔細看,下次應更早入場才不會錯過這些豐富的展覽。
在經過前面預定計畫因不可抗力因素(整修、未營業)之破壞,原本以為會是一場失敗的田野調查,但卻因為好奇心而發現這麼多有趣的素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是快樂、充實的一天,我想這也許也是田野調查真正的意義?

第四週2025.03.14[編輯]

2025.03.17的下午13:00-14:00有一節空堂,剛好可以去看在覺生紀念圖書館2樓學研創享區舉辦的「童年的問號」成果展,這是體育處陳文和老師與中文系謝旻琪老師,帶領兒童文學研究室的學生共同創作繪本後的成果展。在學研創享區的左側有兩個公佈欄,可以將自己對「兒童是什麼」的想法用旁邊的便利貼寫下並貼上,不過可能是第一天,公佈欄上只貼了幾張空白的便利貼,不過旁邊有一些吊牌也有對「兒童是什麼」的想法,可以明顯的看出有些人不太喜歡小孩😂另一側有內嵌櫃的牆壁展示了大小各有不同繪本,還有以文字敘述的介紹,可看出謝旻琪老師於兒童文學領域的創作與推廣充滿熱情,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作為兒童文學與在地化的橋樑,除了創辦出版社,搭配課程讓學生發揮想像力,還將成果贈送給偏鄉與海外僑校,促進國際交流。最讓我驚訝的是的繪本與水環、經濟、體育系老師的跨域合作,不僅要補足不同領域的知識,要確保內容的真實性、正確性、專業性,還要同時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呈現,雖然我沒有做過繪本的經驗,這確實是一項不簡單的任務。
我拿起其中一本繪本,名字是《在地繪本是怎麼做出來的》,翻到第一頁,上面就寫著「首先,你需要做很多很多的田野調查,拍照、作筆記。」,這不就是我們知能服務平常在做的事嗎😂,整本看完後,發現原來製作繪本沒有想像中困難,其實我已經具備基本能力,就像老師說的:「做研究並不難,唯有多看、多寫、多做而已。」,其實道理都一樣,只差沒有把圖畫出來,當然也許還有很多細節是我這個零經驗者沒有注意到的。


  • 請同學看完展覽後,思考如何將在地知識與兒童文學、繪本、策展結合?以向下紮根,讓小朋友也能認識自己土地的故事?
我認為可以建立一個能上傳小朋友的創作的開放平台並組成經營團隊,將在地知識結合學校課程或是創立工作坊,鼓勵小朋友將自己的想像力放上平台,這些想像力經過經營團隊的編輯、潤飾,變成一本本的繪本,最後可以舉辦實體或線上展覽,邀請小朋友發表自己的故事。

第五週2025.03.21[編輯]

雖然事先查閱很多資料,也有寫講稿,不過大部分還是憑著對古蹟歷史的印象,靠臨場反應隨機發揮。今天天氣很好,原先預定的集合時間是在上午,不過可能因為是假日讓人鬆懈的關係,其中一位朋友睡過頭了,叫了好幾次才起床,行程因此延後到下午,我發現關係越是親近的朋友反而更難掌握他們準時抵達的時間,我想整個行程走完也許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因此也不覺得是太大的困擾。
之後我們一起搭捷運到北門站,之前規劃行走路線時,因鐵道部就在北門站的旁邊,所以順序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門郵政博物館博愛路2號街屋撫臺街洋樓,雖然這樣是最順的,但我認為不是最好的,原因是北門、撫臺街洋樓正在整修,講解起來有點難引起聽眾的共鳴,博愛路2號街屋雖然已經整修完畢,但現在規劃成私人的攝影棚,需要預約才能進去參觀,可是不符合活動主題、意義不大。而郵政博物館雖然能入內參觀,但開放時間只到中午,因此也只能在戶外觀賞。最適合作為壓軸的我認為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能入內參觀且有豐富的展覽,門票僅需50元(學生票),但假如調換順序就不順路了,我只好和朋友們說:若是有興趣入內參觀,可以等導覽結束後再去。
我認為導覽的過程還算順利,雖然有時候會忘詞,但有把重點和我認為比較有趣的部份講出來,朋友們也很配合,整體的氛圍還蠻輕鬆的,就像平常在聊天,只是主題是歷史,能因為這個作業約三五好友一起出門踏青,欣賞古蹟、風景,沉浸於與現今不同的過往,對我來說,比起作業,更像是臺北的深度旅遊的深度旅遊。朋友們向我詢問問題(像是臺北城的範圍、草山循環巴士、相機街的發展等)的時候,也許不算完整,但我已盡力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解答。最後的有獎徵答環節,他們題目都有答對,所以我想結果還算不錯,不過還有進步空間,也許可以把題目出得更有深度一點。希望下一次我可以更熟悉講解的內容與減少看小抄的次數。不過當導遊真是辛苦,要顧慮參與者的狀態或表達是否清楚等細節,希望之後可以更加熟悉、不再這麼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古蹟的歷史與知識內化、吸收,最終達到非常熟悉、信手捻來的境界,雖然活動時間不長,但希望能讓參與者覺得有所收穫,並認為這是一段段精彩有趣的故事。

第六週2025.03.28[編輯]

2025/03/29今天是第二次的導覽活動,天氣轉涼,還有點飄雨,我衣服穿不多一直流鼻水,至少不會流汗。
我和其中一位還待在淡水的參與者一起搭公車至捷運淡水站,再搭至捷運北門站等待另一位參與者從蘆洲前來。雖然上週就已經知道大概不會準時,應把集合時間調晚一點,但已經和參與者們講好了,也不便再更動,只好彈性一點,等所有人都到了再開始。
前一天阿成老師召集了宇凡老師、鴻栩老師和L215的同學們一起Meeting,我認識了許多不同的策展方式,也詢問了導覽有哪些改進方向與建議,例如可以租戲服、設計故事,讓參與者角色扮演、切換狀態、用物品輔助講解等,這些方法都很棒,值得未來做嘗試,兩位老師也很有趣,直接現場演繹給我們看,可見兩位老師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上檔案編排與描述的時候也常聽到宇凡老師拿鴻栩老師舉例。阿成老師補充說:「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嗨咖就對了!」。
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我選擇不需要額外準備道具的方式,就是拋棄尊嚴,切換狀態,把自己變成一個嗨咖(?),運用故事(日軍進入臺北城)引導參與者想像時空背景與自己的角色(日軍),還有幾張在前一天先下載好由阿成老師提供的圖片(臺北城的範圍、城門古今對照、3D重現臺北城歷史場景、日軍進入臺北城與google map街景對照),根據第一次導覽遇到的問題來講解。第二次做了相對充足的準備,看小抄的次數減少(但還需再減少),參與者幾乎沒有什麼提問,希望他們是真的有認識這些歷史知識。
導覽結束後,我們一起吃了午餐,因為其中一人有事需要先離開,我和另一位因為都沒其他事,我提議說可以去參觀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這次我們在下午快14:00抵達並買票入場,第二次去還是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參觀到一半,聽到廣播說14:30時有園區的導覽,集合地點在八角樓,因為我想學習導覽的技巧,而我的朋友是第一次來鐵道部參觀,因此決定至八角樓等待直到導覽的時間。
參加導覽的人約有7個人,導覽員先是至八角樓對參加導覽的人們做些簡單介紹後,便帶領著我們先從鐵道部的門口開始介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清代機器局圍牆遺址旁的石子路,由於從前未做道路建設,到處都是泥土,而這條以石條與鵝卵石鋪設的石子路當時除了便於行走外,還有運送物資的功能,石子路中間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凹陷處,據說是當時是作為臨時茅坑使用,以前的照片能清楚的看見石頭的鋪設方式,但現在卻已經長滿野花野草,使我感到一種歲月的滄桑感。
之後就由外往內介紹各建築的用途與歷史,比起網路資料,我對各建築物的外觀與用途能互相連結,果然導覽應該配合實物講解才能具體。在導覽的過程有一位先生向導覽員問各種問題,從他的問題中可以感覺到他可能是個鐵道迷,而他的問題多到感覺導覽員有點困擾,卻還是很敬業的幫他解答,不過我也能從問答間獲得不同知識,那位導覽員我想應該也花了很多心力準備。
導覽結束後,我和朋友四處逛逛,雖然這次入場的時間比較早,但還是有些地方來不及參觀,不過有看到火車模型的運行。
這次的導覽讓我收穫很多,累積更多經驗外,也從他人的導覽中學到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希望未來能持續精進,讓導覽更生動有趣,讓大眾了解更多在地知識。

第七週2025.04.04[編輯]

教學行政觀摩週放假

第八週2025.04.11[編輯]

今天是到教室進行期中報告的日子,有到教室的學生只有六個,平常不會出現的人還是沒有出現。雖然學生有六個,我蠻意外可以報告兩節課的,但是有一個同學是完全沒有準備,還有些同學在報告的時候被老師問了很多問題,第一位報告的同學他的內容看起來像是一般的旅遊景點整理,我想如果我沒有在導覽前先查相關的歷史資料可能也會像他一樣。
在聽吳睿芸報告的時候,發現他是用網頁的方式向參與者呈現導覽地點的介紹,因為現在人習慣使用手機,而且在走讀的時候比較方便,雖然我也有考慮到方便性的問題而把三折頁換成明信片,但卻沒想到可以用大二學到的HTML設計網頁,這是我覺得他做得很好的部分,可以向他學習。輪到我報告的時候,因為我的走讀景點比別人還多,我想我應該是全部講最久的,報告結束時,老師沒有問我和前兩位同學一樣的問題,反而是請我補充那些點是在台北城內,哪些是在城外,全部同學都報告完的時候,老師又請我展示在維基館建立的頁面,我才發覺原來其他人好像沒有做。
其實前一天晚上我才開始製作簡報,至於該如何報告,我沒有多做準備,但在報告的時候卻能下意識知道該怎麼講解,我想這應該是多虧花很多時間、精力籌備與反思的緣故。

快樂出帆說唱淡水河活動2025.04.19[編輯]

*走訪大稻埕[編輯]

是個既幸運又有點遺憾的一天。8:30起床,梳洗整理後大約45分出門,一踏出門就能感覺到悶熱的空氣往臉上吹(我想回床上躺了😅),直到上了捷運,大約10:00到捷運北門站也還是覺得很悶熱,不過約定的時間還沒到(楷翊學姊跟我說是10:30在北門3號出口集合),我就拿出在搭車前買的早餐,邊吃邊展開我今天的第一個田野調查-就是北門站的機器局遺址與牆上的介紹。根據介紹,遺址除了清代機器局,也有日治時期鐵道部的遺址,可以看見它們之間也許相隔不到30公分,因為鐵道部是以機器局的基礎建立的,因此造成這種有趣的景象。後來到的逸蓁學姊和郁穎學姐也跟我一起田野調查(觀察地板)。結果時間到了還沒見到子睿學長和楷翊學姊的人影,我原本以為我會是最晚到的😂。

李臨秋故居[編輯]

真正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李臨秋故居,因為是走路過去的,我早已滿身大汗,途中經過原為「周氏進春茶行」的納豆劇場,取名為「納豆」的原因是林氏家族的林柳新先生曾經靠賣納豆維生,最終取得醫學博士,並在台灣醫學界有所貢獻,其後代子孫以此紀念林柳新先生的精神。我們只是簡單的參觀過,並沒有進到室內。
到了目的地附近,發現隔壁棟的頂樓有個「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的招牌,寫著教會就在那條巷子約30公尺的地方,因為我沒有事先查地圖,所以發現的時候有點驚訝。走到臨秋居門前,發現外頭擺了告示牌,上面寫著因場地在舉辦活動,故不開放參觀,而且我們發現FB上前一天才公告,真是可惜。離開時有路過正在整修的陳天來故居,應該感謝現代人對古蹟保存有所重視,但也不能進去參觀。

新芳春茶行[編輯]

後來逸蓁學姊提議可以去新芳春茶行看看,我之前有在IG上看過介紹,也一直想去,今天剛好有機會參觀,途中經過霞海城隍廟,廟前很熱鬧,看到有很多人聚集在廟前,有樂隊還有跳陣的隊伍,應該是有廟會,所以就沒有進去了。之後還陸續經過老師提供的影片有介紹到的杏花閣大酒家、波麗路西餐廳,原來都在同一條街上。
到了新芳春茶行的對面,我們為了拍照找了好久的角度,因為旁邊在施工被圍了起來,人行道也有點窄,不是被其他建築物擋到,就是行人或車輛,大稻埕真是熱鬧。茶行裡面稍微涼快了一點,裡面空間很大,還有陽光從天井灑落很漂亮,裡面陳列從前製茶、賣茶的工具、設備,例如裝茶葉的精緻手繪木盒、打字機、磅秤,或是裝箱機這類較大型的機器,散發一種古色古香的純樸感,透過牆上的文字可以初步了解新芳春茶行與茶葉的歷史,果不其然也提到約翰.陶德的事蹟,不過僅有短短的介紹陶德將烏龍茶外銷至美國後,台灣茶葉受到國際重視而已。因為行程的變動,花費許多時間在走路,能參觀的時間不長,我還未仔細閱讀文字就要去吃午餐了,都還沒逛到二樓呢!只好蓋個紀念章就離開了,紀念章有兩種樣式,一個是茶行的外觀(我沒印好😭),另一個是一個在拉二胡的Q版角色,雖然不知道這跟茶行有什麼關聯,但這讓我想起國小還在國樂社的時光,下次再另找時間慢慢參觀。
路上經過蔣渭水先生開設的大安醫院,介紹寫說隔壁是「台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大安醫院也曾是當時社會運動者的大眾食堂與招待所,玻璃窗上還寫著日文的「臨床講義」,雖然看不懂,但我還記得歷史課本的內容,教育直到現在也是很重要且影響著社會穩定的基石。

空軍三重一村[編輯]

再來我們搭捷運到中山的壽司郎吃午餐,到站時還有一段等待的時間,剛好看到木棉花的攤販(日本動畫代理商),攤販外擺著進擊的巨人和防風少年等動漫的角色立牌,學姊們彷彿看到偶像般,紛紛跑過去拍照,還買了周邊商品,她們好瘋狂(?),除了子睿學長看起來總是很累的樣子(?),但我覺得這樣很好😂,跟他們相處蠻歡樂的。
吃完午餐後,搭乘公車後步行至空軍三重一村,我之前沒有聽說也沒去過這個地方,也許因為是假日的關係,有很多攤販、街頭藝人、遊客,不過也是因為時間緊湊,逛逛紀念品店就得離開了。有很多事情如果不親眼看過、不實際走過真的都不知道。

*寓教於樂(ㄩㄝˋ)淡水河[編輯]

因為忠孝碼頭與空軍三重一村距離不遠,因此我們也是以徒步的方式走上河堤(看到通往河堤的樓梯旁有個告示牌寫著維修通道請勿進入,還以為不能走,結果走上去有幾個民眾也在上面)。爬上河堤後往下看,看到河堤的另一邊停著一輛車,剛好有個人下了車,學姊說:「欸那個背影,那不是老師嗎😂」,我們一起跟老師打過招呼後就下河堤到報到處集合,等待其他參與者到齊。
要等16:00才能上船,因為前一組客人將濕紙巾丟進馬桶,老師、子睿學長和我先到船上佈置活動設備,雖然我覺得我沒有幫到甚麼忙😅,大多都是老師和學長處理。後來船長說可以上船了,大家才陸續移動。剛才佈置設備時覺得船內空間還蠻舒適,但當參與者全進入船艙時,空間變得擁擠,座位完全不夠所有人坐,因此大部分時間我和學長姐們都站在船尾的空間幫忙拍攝,或是站在門邊聽老師說故事,又或是欣賞船外的風景。
這次的活動是很特別的體驗,平時沒有機會從三重搭船到淡水,雖然有一段不短的距離,河上的風景從身邊掠過,不知不覺就到太陽下山的時刻,可惜的是天空霧茫茫的看不見夕陽,不過能從不同的角度看河岸邊的風景、從關渡大橋下清楚的看見橋下結構、從河上欣賞熟悉的淡水老街、夜晚燈火通明的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這些都將成為獨一無二的回憶,看著老師與校友們聽著熟悉的旋律、一起唱著這片土地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是真心覺得快樂、收穫滿滿的,在最後校友們發表感言時也都對這個活動讚譽有加,老師真的很厲害!💯
期待未來有更多相關的活動,讓台灣的故事傳遍世界大小角落,也期待可以跟著老師的腳步閱覽更多在地人文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