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4: 行 24: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政府官網===
+
===政府網站===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91014000001 國家文化資產網:建港紀念碑]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91014000001 國家文化資產網:建港紀念碑]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79124&IndexCode=Culture_Place 國家文化記憶庫: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79124&IndexCode=Culture_Place 國家文化記憶庫: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於 2021年12月19日 (日) 10:54 的修訂

  • 影片描述:基隆市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景點)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

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位於球仔山上,主要是紀念在基隆港築港過程中殉職的人員。紀念碑上紀錄著先民創建基隆港的辛血汗歷史,加上此處是眺望基隆港的最佳地點,所以讓人感覺似乎是在守護者整個基隆港。

歷史

  • 日本時期
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落成於1930年(昭和5年)4月27日,由當時日本人建立。基隆港擁有特殊的戰略地位,亦是距離台灣與日本最接近的港口,在1899年開始建港,過程中的有許多人員死傷。而建立這個紀念碑主要目的為紀念1924年(大正13年)至1928年(昭和3年)之間,當時所有建設基隆港西16碼頭工程時不幸因公殉職工作人員。紀念碑地址則是在現今的基隆市中山區中山三路所在區域(基隆球仔山面海處,高遠新村附近位置)。
根據當年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資料顯示,殉職者紀念碑建設完成時,有總督府相關官員、基隆要塞司令、基隆市尹、石坂莊作、顏國年等基隆當地知名人物,以及築港職員60餘名、遺族50餘名參與落成典禮。主持人則是臺灣總督石塚英藏,朗讀祭文者由基隆築港出張所所長松本虎太負責。
  • 民國時期
之後於殉職者紀念碑後方,有發現在1972年(民國61年)重修的痕跡,可推測當時清明節前,紀念碑曾經有過加工的紀錄。

建築特色

紀念碑分為基磐、基座、碑座、碑身與碑首。基磐他的外型輪廓與基座非常類似,但是基磐他的表面僅以水泥來粉刷,但是基做他則是以洗石子做表面處理,並且裝飾繁複,造型與西方建築的折衷主義流派擷取古典建築幾何元素混合表現的做法相近,比如四個腳邊的圓柱與橢圓體和拱券石砌、亂石砌等,都是採用該流派的手法,使得整體的建築呈現出一種粗獷並且堅實的模樣。

空間格局包括參道、紀念廣場和紀念碑,参道位於紀念碑的中軸線上面,紀念廣場位於上、下參道之間,這個地方是整個空間最寬敞的區域,所以也成為了眺望基隆港的好地點,紀念碑則是位於整個空間的最上層,同時也是參拜儀式的終點站,從遠看會覺得碑身很像一個人,擁有頭、臉、和長長的鬍鬚。 紀念碑的造型與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的「折衷主義」很相近,在台灣的建築物中比較少見。「折衷主義」是一種不跟從單一設計理念的建築風格,而是從不同理念中各取所需的混合式風格。

地圖

  • 地址:203基隆市中山區中山三路103巷
  • OpenStreetMap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政府網站

其他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