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無患子的自然走讀-鄭文欽
小葉橄欖、鳳凰木、黑板樹……植物圖鑑像烙印在他腦海中般,只要看到便能叫出名字;在天空中、樹林間飛翔的鳥兒歌聲,多聽幾次,他就能模仿的惟妙惟肖。平日,他是穿著西裝筆挺的保險業務員鄭文欽;假日,他則是致力於環境教育推廣的「無患子」。
「無患子」是鄭文欽在荒野保護協會的自然名。首次見到他,和原本想像中可能戴著登山帽、卡其色服裝的那種充滿野外生態氛圍的穿著不同,他身穿正式西裝、皮鞋,手拿公事包與我們在紅樹林生態館見面。我們帶著疑惑與口條流利的他聊天過後才知道,原來他的正職工作為一名保險業務,直到幾年前工作穩定後,才開始追尋自己的自然夢。陸續在新北市環教中心、新北市環保局以及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志工,從事環境教育推廣活動,並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的資格。至今已有近百場機關、學校、公司環境教育推廣演講經歷。
第一堂課 臺南小孩淡水人
畢業於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所的鄭文欽,所學的是如何處理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像是水污染、空氣污染、噪音、廢棄物等等,當時他想,「如果環境教育做得好,那環境工程不就沒工作了嗎?」這個種子在他心中慢慢發芽,而他原先其實還有個老師夢,卻因為發現這條路的出入狹窄,因此放棄繼續研讀博士學位,才輾轉投入現在的工作。儘管人生的路有許多轉折,不變的是他始終居於淡水,從臺南小孩變成淡水人,其中包含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切的情感。
「當你對你腳下的土地有了解之後,我覺得每天生活就會比較快樂。」
走在綠意盎然的紅樹林自然生態廊道,這裡是他不時會來協助導覽的淡水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無患子細心介紹沿路經過的每一棵植物,舉凡水筆仔是如何在鹹水中生活、紅樹林河口區域的濕地中又有哪些動物……他讓大家親自摸看看樹葉的觸感、感受芒花的柔順,甚至將皮鞋踩進泥土堆裡,蹲在樹叢間尋找青蛙的蹤影,介紹台北樹蛙的來歷。
近期淡水紅樹林旁將成為淡北道路預定地,相隔不遠處則有捷運及住宅區,自然與人的距離其實很靠近,無患子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破壞自然生態?那是因為他們對土地不認識、沒有感情。」他認為認識大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培養自然觀察力,讓自然走進生活,藉由走讀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當人們和週遭環境產生連結,就會去珍惜,而不是破壞它。
第二堂課 轉捩點——工作與生活
因為喜歡接觸人群,畢業後鄭文欽曾任職於統一超商總公司,他形容每一天過的就是「7-11」,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十一點才到家。這樣長時間的工時伴隨著龐大的壓力,加上無法陪伴家人及兒女的成長,某天才驚覺,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下定決心轉職。
因緣際會投入保險業後,他開始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從一開始由妻子分享而參與的八里環教中心志工,到中心志工推薦的環保局水樣志工團隊,再到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當初看見荒野保護協會在五股舉辦的賞燕季,心想自己在淡水生活那麼久也常去五股,那裡哪有燕子,於是就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去參加了」,沒想到當天的景象令他瞠目結舌,空中同時有一萬多隻燕子從台北盆地的四面八方飛向二重疏洪道,在空中盤旋。
在這些體驗後,鄭文欽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會那麼不了解大自然?從前自己所接觸的自然科學知識都來自於學校,但小學以後都只是為了考試,我們在自然這方面的知識都是中斷的。」感受到自己在大自然前的渺小與無知,加上希望大家也能擁有自然帶給他的感動,讓他決定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學習、參加更多自然知識與活動。同時,他也不忘當年的老師夢,加入了荒野保護協會的環境推廣組、考取證照,並到學校和活動機關等地方擔任推廣講師,也帶著公司同事、客戶認識大自然。因為同時擔任荒野志工的多重身份,讓他與客戶增加一層連結。他總會在與客戶見面前觀察約定地點附近有什麼樣的植物、生態,再與其介紹,許多客戶也因為他,開始對自然生態產生興趣。
淡水國小校長吳惠花就是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淡水國小在自然生態教育上的課程也十分完整,學校裡不但有生態豐富的蝶園和花草樹木,連各處室和教室的門牌都有小朋友們彩繪的昆蟲植物雕塑作為裝飾。吳校長提到,學校前一陣子好像飛來了一些鳥類築巢,鄭文欽判斷可能是斑鳩或是喜鵲,還直接在現場模仿起了金背鳩的聲音「嗚——呼呼——嗚——呼呼——」,令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呼連連,不敢相信這真實的鳥叫聲是眼前這人發出的。
第三堂課 走吧~和大自然做朋友!
兩年前,鄭文欽在萬華社區大學開設了一門戶外走讀課程「走吧~和大自然做朋友!」帶領學生們走訪、認識大台北地區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課程已邁入第六學期,報名人數更是已經超過原本預期的招生數。在每一次戶外走讀課程前,鄭文欽都會親自場勘,確保行程能夠順利進行、評估較年長的學生能否負荷。在無患子的自然走讀課程中,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有的是退休長輩,也有些是工作上的同事、客戶。在這裡大家不以本名稱呼,而是以自然名代替,有些是花草樹木,也有些是自然景觀,像是萬年青、陽明山、羅漢子……。只要是和大自然有關的名字都能作為自然名使用,同學們都笑著說每個禮拜都這樣叫,都快忘了其他人的本名是什麼。
社區大學109學期的最後一堂期末旅行,在綿綿細雨的聖誕節中舉行,由無患子帶領著二十多位學生前往金瓜石進行「山城散步金瓜石」課程活動。不同於觀光客走訪金瓜石的行程只有黃金博物館,課程利用一整天的時間,走訪四連棟、鍊金樓、輕便車道、黃金博物館,一路再延伸至報時山、勸濟堂與祈堂老街,一路上也少不了自然植物的簡單認識。即便陰雨綿綿,還是不掃大家自然走讀的興致,「這堂課就是一門關於大自然的課,所以不管好天、壞天,甚至還遇過颱風天,走出來就是要感受大自然的變化。天氣好我們就欣賞大自然的美,雨天出來我們就感受大自然的風雨,才能更珍惜好天氣。」自然名為「萬年青」的大哥這樣告訴我們。
「來到金瓜石散步,別急著向前推進,要記得時時回頭,欣賞自己留下的足跡,你會驚訝於這個山城的美麗。」課程結束後鄭文欽在通訊軟體上留了這段話和合照給大家。除此之外,他平時還會在自己的粉絲專頁「無患子的自然走讀」分享在戶外的所見所聞和照片,學生們就像小粉絲般稱讚老師,「每次出來走讀,我們都會把老師告訴我們的學起來,之後跟家人、朋友來就可以講給他們聽,這就是最大的收穫了!」。
第四堂課 自然零距離
「其實了解、認識大自然一點也不難,他就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跟呼吸一樣。」
講起自己從事的環境教育工作,鄭文欽說:「其實不管在荒野、社大,或是帶活動,真的會越帶越開心,因為這些都會成為一個好的回饋、一個正循環。」家人也一直都支持他選擇的道路,雖然假日在野外的時間比在家多,但太太劉靜蘭不僅支持,有時還會跟著一起去社大課程的場勘。在國小任職二十多年的她教過許多科目,前幾年教到自然科時帶著學生們做科展,因為發現學校樹木、植物都沒有樹牌,於是將科展主題聚焦在植物觀察,也邀請鄭文欽到教室與小朋友分享如何認識植物,並將成果紀錄成冊,最後獲得新北市科展的甲等作品。夫妻倆都喜歡接觸大自然,時常帶著兒女到處跑,赤腳踩著土地、到戶外走走,就算沒有特別和孩子們說要做環境保育,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也會愛惜自然。
「我們其實都是跑龍套的角色,只是讓民眾能透過我看見這些自然環境的美。」鄭文欽如此形容自己正在做的事。帶領淨灘活動時,「掃地掃地掃心地,不掃心地空掃地」是他的開場白,他認為淨灘活動不單只是撿垃圾,而是一種海洋廢棄物的調查,更是每個人掃心地的過程,淨灘的同時也自我檢視,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就是這些廢棄物的製造者。「因為是擔任總領隊,我有較多的時間觀察淨灘者前後心情的改變,他們從一開始報到時的興奮,到抱回一袋袋廢棄物時的凝重,大家面對看似豐碩的成果,卻交雜著成就感與沈重感,一種該高興卻高興不起來的狀態。」鄭文欽告訴我們,「淨灘不只是撿垃圾,而是讓我們有個機會為環境盡一份力。」
環保的定義可以有很多,做好資源回收再利用是環保;少用一次性餐具是環保;而環境保育當然也是一種環保。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地球,鄭文欽選擇帶著大家認識大自然與生活週遭隨處能見的生態景觀,從最源頭的環境教育做起。
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期待無患子還會帶大家到哪裡,進行一場與大自然的近距離接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