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溪"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簡介) |
|||
行 6: | 行 6: | ||
大漢溪的舊名稱作為「[[大姑陷]]」,源自於當地平埔族霄裡社人對大漢溪的稱呼之音譯「Takoham」而來,在泰雅族語中有「大水」之意,據說因「陷」字不吉祥,以河崁之意改稱為「[[大姑崁]]」。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李金興當官、李騰芳中舉人,為彰顯地方的科舉功名,而改名為「[[大科崁]]」。光緒十二年(1886年)擔任巡撫的劉銘傳在該地設置撫墾總局,進行山地開發及樟腦產業發展,將大科崁的科字上加上山字成「[[大嵙崁]]」。日治時期,日本人在1920年將大嵙崁改成現今所聽到的「[[大溪]]」之稱。 | 大漢溪的舊名稱作為「[[大姑陷]]」,源自於當地平埔族霄裡社人對大漢溪的稱呼之音譯「Takoham」而來,在泰雅族語中有「大水」之意,據說因「陷」字不吉祥,以河崁之意改稱為「[[大姑崁]]」。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李金興當官、李騰芳中舉人,為彰顯地方的科舉功名,而改名為「[[大科崁]]」。光緒十二年(1886年)擔任巡撫的劉銘傳在該地設置撫墾總局,進行山地開發及樟腦產業發展,將大科崁的科字上加上山字成「[[大嵙崁]]」。日治時期,日本人在1920年將大嵙崁改成現今所聽到的「[[大溪]]」之稱。 | ||
− | 大漢溪流域面積約1, | + | 大漢溪流域面積約1,163平方公里,涵蓋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以及宜蘭縣的一小部分,發源於雪山山脈的「品田山」北側,蜿蜒北流至石門而出山谷,谷口攔水建壩即[[石門水庫]]。水庫以下河幅變寬,形成辮狀河道,至鶯歌附近進入臺北盆地。主流流經桃園市大溪區、新竹縣關西鎮、桃園市龍潭區,以及新北市[[三峽區]]、[[鶯歌區]]、[[樹林區]]、[[土城區]]、[[板橋區]]、新莊區、三重區,在江子翠與新店溪匯流合稱淡水河,再下行至[[關渡]]與基隆河會合,經[[油車口]]入臺灣海峽。 |
[[Image:大溪.jpg|thumb|340px|right|大溪位置示意圖 {{CC-BY-SA}}]] | [[Image:大溪.jpg|thumb|340px|right|大溪位置示意圖 {{CC-BY-SA}}]] |
於 2020年7月14日 (二) 15:25 的修訂
簡介
大漢溪位於台灣北部,是淡水河三大支流中的最大支流,另兩條支流為新店溪與基隆河。
大漢溪的舊名稱作為「大姑陷」,源自於當地平埔族霄裡社人對大漢溪的稱呼之音譯「Takoham」而來,在泰雅族語中有「大水」之意,據說因「陷」字不吉祥,以河崁之意改稱為「大姑崁」。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李金興當官、李騰芳中舉人,為彰顯地方的科舉功名,而改名為「大科崁」。光緒十二年(1886年)擔任巡撫的劉銘傳在該地設置撫墾總局,進行山地開發及樟腦產業發展,將大科崁的科字上加上山字成「大嵙崁」。日治時期,日本人在1920年將大嵙崁改成現今所聽到的「大溪」之稱。
大漢溪流域面積約1,163平方公里,涵蓋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以及宜蘭縣的一小部分,發源於雪山山脈的「品田山」北側,蜿蜒北流至石門而出山谷,谷口攔水建壩即石門水庫。水庫以下河幅變寬,形成辮狀河道,至鶯歌附近進入臺北盆地。主流流經桃園市大溪區、新竹縣關西鎮、桃園市龍潭區,以及新北市三峽區、鶯歌區、樹林區、土城區、板橋區、新莊區、三重區,在江子翠與新店溪匯流合稱淡水河,再下行至關渡與基隆河會合,經油車口入臺灣海峽。
發展現況
參考資料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