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筆仔"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小 (→簡介) |
|||
行 1: | 行 1: | ||
− | |||
==簡介== | ==簡介== | ||
− | [[水筆仔]] | + | [[水筆仔]]為自然分布於臺灣土生土長的植物,其特徵為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花白色,重點是水筆仔是果長圓錐形與胎生植物。水筆仔以純林的型態著生,為「茄藤樹」屬於紅樹科,在熱帶海邊、河口、溼地等地常見的常綠灌木,因其幼苗長得像一枝枝垂吊的筆而得名「水筆仔」。 |
19世紀時,基隆還是臺灣[[紅樹林]]分布最北界。 | 19世紀時,基隆還是臺灣[[紅樹林]]分布最北界。 | ||
行 13: | 行 12: | ||
透過國立中山大學的許秋容博士、劉和義副教授與南洋理工大學楊遠方助理教授等學者的研究,證實是分佈於臺灣的[[水筆仔]]為新種,臺灣、日本和中國大陸的[[水筆仔]]與東南亞和印度的種類截然不同,遂將臺灣的[[水筆仔]]學名命為「Kandelia obovata Sheue」,這項研究結果突顯出規劃以[[水筆仔]]為保護對象的「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及「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等三處保留區的重要性。 | 透過國立中山大學的許秋容博士、劉和義副教授與南洋理工大學楊遠方助理教授等學者的研究,證實是分佈於臺灣的[[水筆仔]]為新種,臺灣、日本和中國大陸的[[水筆仔]]與東南亞和印度的種類截然不同,遂將臺灣的[[水筆仔]]學名命為「Kandelia obovata Sheue」,這項研究結果突顯出規劃以[[水筆仔]]為保護對象的「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及「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等三處保留區的重要性。 | ||
− | :*主要分布地點:臺北[[淡水河流域]] | + | :*主要分布地點:臺北[[淡水河流域]]的[[關渡]]、竹圍、挖仔尾,而[[挖仔尾紅樹林保護區]]與[[關渡自然公園]]也是觀看水筆仔的景點之一。 |
==生長過程== | ==生長過程== | ||
行 27: | 行 26: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http://tmw3.tmps.tp.edu.tw/100501/country/tamsui.PPT (PPT)淡水的地理與人文特色【台北市教育入口網】] | [http://tmw3.tmps.tp.edu.tw/100501/country/tamsui.PPT (PPT)淡水的地理與人文特色【台北市教育入口網】] | ||
+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895.html 旅遊資訊網 挖仔尾紅樹林保護區] |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895.html 旅遊資訊網 挖仔尾紅樹林保護區] | ||
− | [[ | + | [[zh:水筆仔]] |
+ | [[en:Kandelia obovata]] | ||
+ | [[ja:メヒルギ]] |
於 2019年11月1日 (五) 21:21 的修訂
簡介
水筆仔為自然分布於臺灣土生土長的植物,其特徵為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花白色,重點是水筆仔是果長圓錐形與胎生植物。水筆仔以純林的型態著生,為「茄藤樹」屬於紅樹科,在熱帶海邊、河口、溼地等地常見的常綠灌木,因其幼苗長得像一枝枝垂吊的筆而得名「水筆仔」。
19世紀時,基隆還是臺灣紅樹林分布最北界。
民國68年(1979年),臺灣省政府當局擬議闢近60公頃的竹圍水筆仔純林沼澤區為住宅區,有鑑於當地紅樹林為臺灣唯一稀有水筆仔純林,這一點引發學者專家與環保人士關注,開始帶動民眾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觀念,後由行政院指示將紅樹林成長地區列為保護區。
民國70年(1981年)政府開始研議紅樹林生長區列屬保安林,並將列為國有森林用地。
民國75年(1986年)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竹圍保安林劃設為自然保留區,並將水筆仔紅樹林列為保護對象。
透過國立中山大學的許秋容博士、劉和義副教授與南洋理工大學楊遠方助理教授等學者的研究,證實是分佈於臺灣的水筆仔為新種,臺灣、日本和中國大陸的水筆仔與東南亞和印度的種類截然不同,遂將臺灣的水筆仔學名命為「Kandelia obovata Sheue」,這項研究結果突顯出規劃以水筆仔為保護對象的「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關渡自然保留區」及「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等三處保留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