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愛吃薯條/研習成果"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園區相關相片)
行 33: 行 33:
 
===園區相關相片===
 
===園區相關相片===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出入口大門正面照.jpeg|<center>出入口大門正面照(圖一)</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鐵道、地磅平臺.jpeg|<center>鐵道、地磅平臺(圖二)</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油水分離池.jpeg|<center>油水分離池(圖三)</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大樹下休憩區.jpeg|<center>大樹下休憩區(圖四)</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戶外大舞臺.jpeg|<center>戶外大舞臺(圖五)</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藝文沙龍觀景平臺眺望之景色.jpeg|<center>藝文沙龍觀景平臺眺望之景色(圖六)</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殼牌故事館.jpeg|<center>殼牌故事館(圖七)</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殼牌故事館正面照.jpeg|<center>殼牌故事館正面照(圖八)</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啟示錄人文影像館.jpeg|<center>啟示錄人文影像館(圖九)</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淡水社大校務行政處.jpeg|<center>淡水社大校務行政處(圖十)</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古蹟修復歷史分期斷代原則及保存準則.jpeg|<center>古蹟修復歷史分期斷代原則及保存準則(圖十一)</center>
 
檔案:倉庫全區鳥瞰圖.jpg|<center>倉庫全景圖(圖十二)</center>
 
檔案:油槽遺跡.jpeg|<center>油槽遺跡(圖十三)</center>
 
檔案: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1.jpg|<center>煤油桶倉庫外觀(圖十四)</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潤滑油倉庫.jpeg|<center>潤滑油倉庫側面照(雕像)(圖十五)</center>
 
檔案:IMAG6872.jpg|<center>鍋爐間(圖十六)</center>
 
檔案: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幫浦間.jpeg|<center>幫浦間(圖十七)</center>
 
  
 
==參觀資訊==
 
==參觀資訊==

於 2019年5月19日 (日) 14:26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古蹟
圖檔描述: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
拍攝日期:2012-04-13
拍攝地點: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所有人:劉育銘
攝影者:劉育銘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描述: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之煤油桶倉庫(B棟)
拍攝日期:2012-04-13
拍攝地點: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所有人:劉育銘
攝影者:劉育銘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園區簡介

  淡水捷運站一帶舊稱「鼻仔頭」,淡水開港後,洋樓、洋行林立,除五大洋行─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洋行外,嘉士洋行也並列其中,位於今鼻頭街22號的殼牌(Shell)公司之儲油倉庫及油槽,前身便是「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現為「淡水文化基金會」與「淡水社區大學」用地。

  同治元年 (1862) 淡水海關正式開市,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茶、煤、樟腦為出口大宗。最著名便是英商寶順洋行住宅及殼牌公司之儲油槽倉庫。百年後,大多數的洋行、倉庫都已不復蹤跡,但殼牌倉庫因產權的糾葛被留下來,且在淡水河岸景觀保衛的行動下,進而被提報成歷史古蹟,而成為淡水開港通商的黃金時代之重要證物。現為市定古蹟。

  新北市市定古蹟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淡水殼牌倉庫)擁有四座大倉庫、三座小建築物、油槽遺址,約近4千坪的土地面積,見證淡水開港、日本領台、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台灣等重要歷史時刻,是北台灣少數僅存的洋行倉庫,也是台灣少數僅有的工業遺址古蹟。

  2000年6月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同年年底台灣殼牌公司將殼牌倉庫地上物捐贈予淡水文化基金會,經歷7年古蹟修復工程,於2011年11月正式以「淡水文化園區」對外開放。 淡水文化園區內設有「淡水殼牌故事館」,常設展出殼牌倉庫的歷史、發展沿革,亦為淡水社區大學辦學場域,並不定期舉辦各項藝文展演活動,推動淡水創發展與國際文化交流,淡水文化園區期能成為大淡水地區最具有人文精神、在地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文化生活博物館。

  1862年淡水開港通商,砲台埔、鼻仔頭被劃為洋商租借區,英商范嘉士於1894年向鼻仔頭居民紀化三永久租斷土地,設置嘉士洋,經營茶葉、樟腦外銷,1897年與殼牌運輸貿易公司合作油品生意,1901年殼牌公司買下倉庫,陸續增建倉庫、油槽,作為儲放油品的倉庫,並興建鐵路側線,透過北淡線鐵路運送油品。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轟炸北台灣,發生「火燒臭油棧」事件,油槽付之一炬,2000年6月指定公告為古蹟。


  殼牌公司創辦人馬可仕、薩姆耳兄弟,殼牌公司於1897年將石油生產、油輪、貿易倉儲加以整合,以紀念其父販賣貝殼起家,遂命公司名為殼牌運輸貿易公司,並買下淡水的嘉士洋行倉庫為遠東地區貿易之一環。當時增建了兩座倉庫及三座油槽,分別為2500噸、1200噸及60噸,區內更鋪設鐵軌(臺鐵亞細亞支線)接通淡水火車線,便利貨櫃裝載油品,成為其全球業務的一環,大規模經營臺灣的煤油買賣,更開啟了嘉士洋行新使命。

建築規劃

  A棟建於1870年-1880年代,原為製罐工廠,現為「淡水文化基金會」與「淡水社區大學」行政辦公室。

  B棟建於1870年-1880年代,原為煤油桶倉庫,此區為園區唯一銅製通風裝置,具排放油氣,現裡有七間教室,並作為淡水社區大學上課教室。

  C棟建於1910年-1920年代,原為潤滑油倉庫,為後期修繕的遺存,現作為藝文展演館,不定期舉辦各種藝文活動。

  D棟建於1930年代,原為輕質汽油倉庫,為後期興建建築,現為殼牌故事館。

  F棟興建年代較晚,原為鍋爐間,現為洗手間。

  G棟興建年代較晚,因應消防需求而增加水壓設計,原為幫浦間,現為儲藏室。

園區相關相片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參觀資訊

  • 開園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30
  • 聯絡電話:(02)2622-1928
  • 休園時間:
每周一休園,逢國定假日配合開園,原休館日順延至假期後一日,園區另行公告之休園日請參考網站。
  • 導覽服務:每周六、日15:00~17:00提供免費導覽服務,平日接受團體預約導覽。
  • 停車資訊:園區內未設置停車場,請將車輛停至淡水捷運站地下停車場或鄰近私人停車場。

交通地圖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草東里鼻頭街22號
讀取地圖中...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