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海關碼頭"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關新聞)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淡水海關碼頭]]位在淡水區中正路259號,連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全長150公尺、占地2771坪,碼頭上現在還可見到當年船隻停泊的繫船柱。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市定[[:分類:古蹟|古蹟]]、類別為碼頭,面積9,248平方公尺,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
  [[淡水海關碼頭]]位在淡水區中正路259號、[[紅毛城]]對面,連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全長150公尺、占地2771坪,碼頭上現在還可見到當年船隻停泊的繫船柱。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市定[[:分類:古蹟|古蹟]]、類別為碼頭,面積9,248平方公尺,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來臺勘察後,以[[淡水港]]較臺灣所有其他各港,具有更大的便益,於是議定以滬尾為通商碼頭,洋船也開始停泊於淡水。當時臺灣仍隸屬於福建省,因此,設關事宜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負責辦理。[[1862年]]7月28日(同治元年6月22日),區天民以[[滬尾]]守備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
 
  [[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來臺勘察後,以[[淡水港]]較臺灣所有其他各港,具有更大的便益,於是議定以滬尾為通商碼頭,洋船也開始停泊於淡水。當時臺灣仍隸屬於福建省,因此,設關事宜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負責辦理。[[1862年]]7月28日(同治元年6月22日),區天民以[[滬尾]]守備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
  
  中國原有「海關」分為「新關」(又稱為「洋關」)及「常關」(又稱為「舊關」),前者徵收通過國境的貨物關稅,後者徵收屬於國境內交易貨物的稅款,由於「新關」負責國境關稅的徵收,主要交涉的對象均為外國人,於是將「新關」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管。中國政府延請英國人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
+
  中國原有「海關」分為「新關」(又稱為「洋關」)及「常關」(又稱為「舊關」),前者徵收通過國境的貨物關稅,後者徵收屬於國境內交易貨物的稅款,由於「新關」負責國境關稅的徵收,主要交涉的對象均為外國人,於是將「新關」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管。中國政府延請英國人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滬尾關屬新關,為了確保關營收,清廷乃設「副稅務司」一名專管臺灣四口稅務。[[1863年]](同治2)10月1日,英人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擔任首任副稅務司。開始有洋人專駐滬尾,於是以滬尾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所設均為分關,徵稅銀冊均由滬尾關轉天津關庫。滬尾新關編制分為:稅務司、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幫供事、總巡、二等、三等驗貨、頭等、二等、三等鈐字手、醫師、技師等。這些職員以英人為主。
  
  滬尾關屬新關,為了確保關營收,清廷乃設「副稅務司」一名專管臺灣四口稅務。[[1863年]](同治2)10月1日,英人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擔任首任副稅務司。開始有洋人專駐滬尾,於是以滬尾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所設均為分關,徵稅銀冊均由滬尾關轉天津關庫。
+
  [[1895年]]8月5日,淡水海關移交給日本。[[1916年]],淡水稅關總關自淡水移設臺北大稻埕,並於[[1920年]]將原淡水稅關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總關的移動,顯示淡水已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
  
  滬尾新關編制分為:稅務司、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幫供事、總巡、二等、三等驗貨、頭等、二等、三等鈐字手、醫師、技師等。這些職員以英人為主。
+
  淡水海關自設立後,其設施包含:海關關署區、長官官邸區、碼頭區等三大區。
[[1895年]]8月5日,淡水海關移交給日本。[[1916年]],淡水稅關總關自淡水移設臺北大稻埕,並於[[1920年]]將原淡水稅關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總關的移動,顯示淡水已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
+
::*「關署區」建於[[1896年]],位於現在紅毛城下方的停車場,有辦公室、船員宿舍、倉庫等建築碼頭區則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今已不存在。
 +
::*「官邸區」在[[1866年]]~[[1875年]]間陸續興建稅務司官邸和宿舍,[[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為其中僅存一棟建築。
 +
::*「碼頭區」建設由清領時期開始直到日治時期碼頭工程才完工,而後逐漸形成後來的面貌,全長約為150公尺,全屬重力式岸壁構造,岸壁表面全為硬石,砌築得很堅固;另有「繫船石」15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貨之用,其建築構造於文化資產中別具特色。
  
  淡水海關自設立後,其設施包含:海關關署、長官官邸、碼頭區等。碼頭區則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碼頭全長約為150公尺,全屬重力式岸壁構造,岸壁表面全為硬石,砌築得很堅固;另有「繫船石」15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貨之用。其建築構造於文化資產中別具特色。碼頭於[[2014年]]7月10日施工整修,預計在[[2014年]]10月17日完工,年底開放進入參觀。
+
  海關碼頭於[[2014年]]7月10日施工整修、[[2014年]]10月17日完工,於[[2014年]]10月24日開放民眾進入參觀。
 +
 
 +
===砌石===
 +
  海關碼頭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由觀音山石(安山岩)、卵石級配、混凝土、三合土砌成,中段主要是唭哩岸岩(砂岩),西段採觀音山石交丁砌成。
 +
 
 +
===繫船柱===
 +
  碼頭堤岸有石造繫船柱15根,外觀有方柱和圓柱,埋入混凝土中,直徑約40公分、高約36公分。
 +
 
 +
===登船口===
 +
  內層為混凝土,表層為石塊砌成,階梯踏石是方形石塊,相接處做切角加強穩固性。混凝土基礎面下為卵石填充,做木樁深入河床岩盤,主結構體的基腳則是斜坡深入河床
  
 
<center><div style="width:50%; height:200px; overflow: auto; padding: 0px;">[[檔案:淡水海關碼頭部分景.jpg|800px]]</div></center>
 
<center><div style="width:50%; height:200px; overflow: auto; padding: 0px;">[[檔案:淡水海關碼頭部分景.jpg|800px]]</div></center>

於 2014年10月24日 (五) 17:33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古蹟
圖檔簡述:淡水海關碼頭未開放前。
拍攝日期:2014-04-04
拍攝地點:淡水中正路老街
所有人:Rocio
攝影者:Rocio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簡述:海關碼頭施工公告與明細。
拍攝日期:2014-07-26
拍攝地點:淡水中正路老街
所有人:Rocio
攝影者:Rocio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淡水海關碼頭位在淡水區中正路259號、紅毛城對面,連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全長150公尺、占地2771坪,碼頭上現在還可見到當年船隻停泊的繫船柱。於2000年6月27日公告為市定古蹟、類別為碼頭,面積9,248平方公尺,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來臺勘察後,以淡水港較臺灣所有其他各港,具有更大的便益,於是議定以滬尾為通商碼頭,洋船也開始停泊於淡水。當時臺灣仍隸屬於福建省,因此,設關事宜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負責辦理。1862年7月28日(同治元年6月22日),區天民以滬尾守備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

  中國原有「海關」分為「新關」(又稱為「洋關」)及「常關」(又稱為「舊關」),前者徵收通過國境的貨物關稅,後者徵收屬於國境內交易貨物的稅款,由於「新關」負責國境關稅的徵收,主要交涉的對象均為外國人,於是將「新關」劃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經管。中國政府延請英國人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滬尾關屬新關,為了確保關營收,清廷乃設「副稅務司」一名專管臺灣四口稅務。1863年(同治2)10月1日,英人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擔任首任副稅務司。開始有洋人專駐滬尾,於是以滬尾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所設均為分關,徵稅銀冊均由滬尾關轉天津關庫。滬尾新關編制分為:稅務司、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幫供事、總巡、二等、三等驗貨、頭等、二等、三等鈐字手、醫師、技師等。這些職員以英人為主。

  1895年8月5日,淡水海關移交給日本。1916年,淡水稅關總關自淡水移設臺北大稻埕,並於1920年將原淡水稅關更名為「總督府稅關淡水支署」。總關的移動,顯示淡水已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

  淡水海關自設立後,其設施包含:海關關署區、長官官邸區、碼頭區等三大區。

  • 「關署區」建於1896年,位於現在紅毛城下方的停車場,有辦公室、船員宿舍、倉庫等建築碼頭區則包括碼頭本體、洋樓、倉庫,今已不存在。
  • 「官邸區」在1866年~1875年間陸續興建稅務司官邸和宿舍,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為其中僅存一棟建築。
  • 「碼頭區」建設由清領時期開始直到日治時期碼頭工程才完工,而後逐漸形成後來的面貌,全長約為150公尺,全屬重力式岸壁構造,岸壁表面全為硬石,砌築得很堅固;另有「繫船石」15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貨之用,其建築構造於文化資產中別具特色。

  海關碼頭於2014年7月10日施工整修、2014年10月17日完工,於2014年10月24日開放民眾進入參觀。

砌石

  海關碼頭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由觀音山石(安山岩)、卵石級配、混凝土、三合土砌成,中段主要是唭哩岸岩(砂岩),西段採觀音山石交丁砌成。

繫船柱

  碼頭堤岸有石造繫船柱15根,外觀有方柱和圓柱,埋入混凝土中,直徑約40公分、高約36公分。

登船口

  內層為混凝土,表層為石塊砌成,階梯踏石是方形石塊,相接處做切角加強穩固性。混凝土基礎面下為卵石填充,做木樁深入河床岩盤,主結構體的基腳則是斜坡深入河床

淡水海關碼頭部分景.jpg

交通地圖

  • 地址:淡水區中正路259號
讀取地圖中...


相片集

資料來源

  1. 《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海關碼頭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
  2.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3.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

相關新聞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