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走入重建街的記憶迴廊" 修訂間的差異
行 9: | 行 9: | ||
<tr> | <tr> | ||
<td> | <td> | ||
− | <div style="padding: 0; width: | + | <div style="padding: 0; width:1020px; border: 1px ; #aaaaaa; margin-bottom:10px;"> |
<center class="mw-customtoggle-bulletin1" style="cursor:pointer; min-height: 1.6em; background-color: #ddd;font-weight: bold">'''重建街的歷史記憶'''</center> | <center class="mw-customtoggle-bulletin1" style="cursor:pointer; min-height: 1.6em; background-color: #ddd;font-weight: bold">'''重建街的歷史記憶'''</center> | ||
<div id="mw-customcollapsible-bulletin1"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plainlinks"> | <div id="mw-customcollapsible-bulletin1"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plainlinks"> |
於 2015年1月4日 (日) 21:00 的修訂
關於淡水
在談淡水重建街前,需要先了解與認識淡水,台灣是個擁有異國文化的地方,曾被世界列強所統治,經歷過荷西、鄭氏、日治、清治時期到光復至今,由於港口是列強們的首要登陸地,因此在北部的基隆與淡水,擁有許多異國色彩。在淡水,最知名的莫過於荷西時期的紅毛城,清治時期,因清法聯軍之役,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淡水為通商口岸之一。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但使淡水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不僅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因此進入黃金時代,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登陸台灣的門戶。1872年3月9日馬偕博士登陸淡水,以此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的根據地,新式醫院和新式教育得以在淡水創設,對早期台灣開通思想、啟迪民智均有深遠的影響。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於1884年10月轉攻台灣,法軍在淡水搶灘登陸時被清軍及臺灣鄉勇擊退,從此,更奠定了淡水在經濟、國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然而日治時期,淡水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地位逐漸被基隆所取代,但因為日本人在淡水也留下政府帶來的強勢公共建設,以及高度行政效率,才讓淡水一息尚存,逐漸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淡水的經濟轉向以附近腹地的農漁業為主,並利用本身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風光條件,成為休閒娛樂的勝地。1929年(昭和四年)日本政府一連串的「市區改正」,樹立了淡水小鎮迷人的面貌,結合原有的人才資源,更讓淡水有了文化鎮之名。
重建街原名為九崁街,起源有二種說法,一是因其地形,「崁」指山崖、山谷的意思。由山入河,由高至低的地形,此街位於崁處;二是由當地居民口述,因為這裡早期有九間商店,但事實需考證。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自來水技術,讓淡水居民有乾淨的水喝。重建街在清朝時是商業街,也是淡水商人間貿易的經過地。重建街的整條道路都是泥巴地,但硬而不滑,小孩子也總喜歡爬上重建街19號前的石頭公玩耍,而因為這裡是從山上到河口的經過地,因此大家彼此認識,感情濃厚。居民穿著雨鞋跑來跑去,根據居民口述,以前的雨下得比現在還多,但重建街從不會淹水,排水系統之好,在每個居民門口都有水溝,可以疏通水流。 |